“创新+”引领产业扶贫显成效

东辽县
“创新+”引领产业扶贫显成效

 

    本报讯 去年以来,东辽县坚持把抓产业、上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突出“政企联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推动”,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以前维持日常生活都困难。多亏了政府脱贫攻坚的好办法,让我住上了亮堂的彩钢房。”辽河源镇公平村47岁的姜发略显苍老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姜发口中的“好办法”就是创新“政府+企业+市场+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机制。
    2016年,东辽县财政预算专门安排3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成立了众联公司,与金翼集团合作,撬动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建立了“一村一场”720万只蛋鸡饲养基地,辽河源镇正是依托这一项目,引导贫困村公平村和安乐村共计91户209人加入金翼蛋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6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该项目中实现首批分红400万元。
    金州乡双福村56岁的董吉国说:“以前就靠仅有的两亩地和低保救助金勉强度日,一年到头手里也没有过这么多余钱。”而这“余钱”来源于创新“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行机制。
    金州乡双福村与正旭食用菌有限公司合作,实施食用菌种植项目。项目一期21栋,占地30亩,已建成投产,带动就业人员24名。其中,贫困人口15名,每名工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白泉镇树安村等贫困村也采取这种合作模式,大力实施食用菌种植项目,带动就业3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要说脱贫致富,我们不仅生活富裕了,连人都由农民变成工人了。”东辽县云顶镇东沟村服装加工厂里,正在用缝纫机“跑线”的王翠翠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农家妇女”变“蓝领工人”他们走的是创新“小商品加工+转移就业+贫困户”促进产业增收机制这条“致富路”。
    云顶镇东沟村有88户、282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为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云顶镇政府与辽宁省石岭监狱达成服装加工扶贫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正式投产后,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同时,可安置就业240余人。在东辽县以这种模式实现脱贫致富的还有很多,辽河源镇公平村与大连市圣奥服饰有限公司联合创建村办企业,建立辽河源镇公平村富友服装有限公司;渭津镇福胜村、恭和村,金州乡双福村等贫困村利用村部及闲置厂房建设袜厂实施棉袜加工项目,吸收贫困人口480余人就业,月工资达3000余元。
    通过农民变工人,实现就业促脱贫。让因病、残、灾、缺土地、缺劳力等原因致贫的贫困人口原本一筹莫展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还转变了他们的“身份”,增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当工人不算时髦,脱贫致富我们有高招,电子商务便民中心真正能让咱农民、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白泉镇树安村白胜义老人说的“高招”都是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贫困户”的产业增效机制。而位于树安村文化广场上的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正是这“高招”的关键。
    树安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与东北袜业、京东商城、阿里巴巴以及天天快递等20余家电商和企业合作运行,已正式成为京东商城乡村合作点。树安村的鸡蛋、食用菌等农产品实现了网络销售,销售业绩一直稳中有升,老百姓不出村便能增加收入。泉太镇老营村、辽河源镇安乐村等贫困村也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产业,带动8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达到1500元。
    在“创新+”机制引领下,2016年全县21个贫困村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个,现已完工44个。通过“产业分红、入股分红、就业增收、土地增收”等方式,贫困家庭收入显著提高,全年实现脱贫6010人,9个首批出列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产业脱贫成效显著。 (唐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