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化意识与企业文化建设

人的文化意识与企业文化建设
杨 宇

 

    文化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着眼于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人们理所应当把强化、提高人的文化意识自觉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所重视。好的企业文化正逐步转化为一种经济资源,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力量,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其目的的关键一环。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即对每个员工的塑造过程。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人品教化与培养,但是这一教化和培养不应当仅仅是僵硬地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使人的文化意识觉醒而产生的自觉文化追求来实现的。有了自觉的文化追求,人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学习文化、创造文化,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人的文化意识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因。一般来说,企业员工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文化素养。但是不能把这种素养上升到自觉状态,人们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文化素质的局限或高低优劣,也难以主动地、有选择地去接受那些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正是从抓员工文化素养的主流特征入手,运用有效的启发员工自觉状态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其主观能动作用,以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优化的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直接来自企业员工的自觉文化意识。因此,为了更有利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全面强化企业文化组织者自己的文化意识。
    企业文化组织者的文化意识,是在人与企业的发展中,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起自己是“文化人”的观念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人的观念是现代文化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来,人是在文化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中成长的,也只能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从本质上说,人是文化存在物。因此,企业每名员工都应当而且也有可能树立“文化人”的观念。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有围绕这个中心运作,才能真正使参与者从深层次上受益,也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聪明才智、思想道德、情感信息、甚至命运等都并非取决于先天的遗传或出身,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文化学习和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意志,努力学习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知识。
    既然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人化”,那么,企业文化组织者的文化意识,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地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自己的生命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组织者倡导员工们树立“文化人”观念,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态过程,也是最终目的。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正面文化功能,但同时对人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企业文化组织者在注意收取市场经济正面文化营养的同时,警惕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以及商品生产中的分工合作、追求效率、节约成本、讲究科学、重视能力及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理念,树立能力观念。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文化蕴含的人文文化相对薄弱,出现了一些人智商高德商低,学历高而文化素养差的不良情况。过去人们讲:“知书识礼”,现在“知书失礼”现象却相当普遍。
    这一切的直接结果是,它不仅强化了人的非文化的生理本能,并且与不知不觉中消解着人们的文化意识。这正是企业文化组织者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担负起制约市场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的历史任务。企业文化组织者只有通过各种有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不间断地强化员工的文化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怎样提高员工文化的自觉性,如何运用文化的载体,实现“人化”的目的,需要做的工作可能千头万绪,但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大力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空间,在文化建设的动态中,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其中。文化意识是文化实践的产物。经常性、多层次的主题文化活动实践,更容易培养人们形成鲜明的文化意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为广阔空间,创新设计、精心谋划,全面推进企业文化主题活动上水平、上档次。
    第二、重视精神文化,坚持开展对员工的“文化人”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素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理性的人文意识,“文化人”的观念是一种人文观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精神文化,尤其是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文化资源,通过发掘弘扬自立、自律、仁爱、公正、敬业等精神行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不断地提升员工们的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培训。对新员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对在岗人员实行“专业对口、按岗施教”制度,选送技术人员出国,请国内外技术人员来现场讲学,进行专业培训。对中层以上干部推广每月必读《管理科学》等书目,积极支持在岗学习,组织员工参加英语、计算机学历再教育;二是激励。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离不开激励机制。
    第三、整合“显”文化与“隐”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显”文化是指与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存在的文化,“隐”文化指的是人的行为方式所体现的文化。今天,这两种文化仍然存在着脱节和矛盾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对高尚、高雅文化的追求。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和监督各种规则的执行,使企业员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执法守法,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习惯。个人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任何好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强制的过程,也是纠正员工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首先,要从培养员工文化意识入手,采取硬性灌输法,形成教育攻势,让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充满员工的思维空间。初期,可能有的员工不理解,认为是摆花架子,出风头。但只要企业领导、企业文化组织者率先垂范,无论工作多忙,按时参加文化学习。无论困难有多大,坚持深入基层同员工谈心,以各种形式征求意见。习惯成自然,坚持不懈,就会养成自觉行为。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告诉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了解我们要办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和员工切身利益有什么样的联系,员工的人生价值怎样与企业价值实现统一……经过反复宣传提高员工的认识,员工敬业、创新、团队精神逐步展现,企业渐渐走上无为而治的趋向。其次是从细微处抓起,如建立部门信息日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在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上开辟情况交流版和技术论坛;完善岗位制度以及员工佩戴胸卡等规范性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拓展建设活动空间,这些在初期都是通过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而后来逐步形成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