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
西安区社会救助事业中心不仅管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还管理急难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是最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政府部门。在这个接触百姓最多的窗口单位,有这样一位虽不与民打“交道”,却与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她常说……
“一个都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
本报记者 于芯
“低保工作服务的是困难群众,落实的是惠民政策,保障的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所以在每月低保系统审核审批结算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在西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业中心办事大厅里,正在电脑前一一审查核对当月低保人员的西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业中心副主任哈健卉认真地对记者说道。
“民政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你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善良的心、甘于奉献的心投入到民政事业中,群众才会认可你。”今年33岁的哈健卉2010年被调到救助中心,从此接手了民政系统信息管理工作,全区城乡低保人员的信息系统审核审批、低保救助资金发放、医疗救助系统平台监管和信息维护、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对都由她一肩挑起。回想起刚接手民政工作时,哈健卉说:“那时就像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每天都感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而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为了让自己尽快熟悉工作,确保系统审批和低保金发放不出差错,哈健卉利用休息时间跑书店、学技术,反复检验修改原有程序,每天熬到深夜。仅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不仅掌握了信息系统,还自编创建了“低保金发放数据库”,攻克了系统存在的漏洞,做到社村不漏户、户里不漏人。
西安区低保户数量多,人员组成复杂,哈健卉在工作中时刻以困难群众为主体,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低保信息管理工作水平。针对低保申请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核定难等现象,哈健卉亲自深入到社区、乡(镇)民政救助窗口,与具体工作人员研究探讨系统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找出原因,健全完善系统流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运行后,她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出10余项系统平台的修改建议,并被市级部门采纳。“修改后的系统,提高了救助对象识别的准确率,让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了低保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加强了低保工作的动态化管理,让政策真正惠及到确实需要救助的群众身上。”说到这儿,哈健卉脸上露出了笑容。
“每当看到困难群众把低保金拿到手的时候、每当看到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的时候,我就很有成就感。为了低保工作,我即使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多年来,哈健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工作,哈健卉从未把享受带薪休假放在心上,重大节假日基本没有正常休息过,特别是每月22日至26日低保系统审核审批结算日更是经常加班加点,一心扑在工作上。2013年8月,母亲被确诊为结肠癌,需手术住院治疗,但她却忙于工作而无法分心来照顾母亲,只能让哥哥照顾。面对家人的不满和唠叨,她总是耐心地解释说:“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位置,责任重大,这是对我的信任,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把工作干好。”提及此事时,哈健卉满是对母亲的愧疚。
作为民政窗口的一名业务工作者,哈健卉通过对业务的深入思考探索,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了最需要的困难群众;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哈建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和“责任”,用平凡和执着追求着服务工作者的精彩人生。
记者手记:多年以来,百姓把民政部门比作是老百姓的“组织部”,是困难百姓解决生计的“财政部”、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事务部”……这个比喻并不是说民政部门的权力有多大,相反,是充分显示了民政工作心系千家万户,可谓责任重大。“既然党组织让我从事民政工作,这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份工作做好呢?”
正如哈健卉所理解的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都在思考,许多人都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茫。有句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就像哈健卉选择了默默付出,在平凡的岗位奉献、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