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 城乡联动 打造生态宜居龙山区
产城融合 城乡联动 打造生态宜居龙山区
孙思萌 付瑶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林立的高楼大厦、错落的景观绿化、遍地的各色鲜花,每一处都彰显着龙山区城市建设的快速步伐;干净的水泥路、整齐的居民房、热闹的小广场,每一角都体现出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近年来,龙山区不断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发挥中心城区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首善”龙山。
双轮驱动,区域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龙山区树立“规划先行”战略思维,制定区域和乡(镇)、园区发展规划,将寿山镇与开发区、工农乡与汽贸园同步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与产业升级相互依托、良性互动,形成了“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模式,有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一中心带两翼”的城乡建设格局。“一中心”就是中心城区,紧紧抓住辽源市国家级“智慧城市”和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契机,全力落实市委“三年城市攻坚活动”,推进龙山区基础设施水平整体跃升,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危楼整治和弃管小区管理,使城区更宜人居、更具魅力。“两翼”分别是寿山镇和工农乡,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抓住扩权强镇契机,按照小城市规模打造寿山镇,按照产业强镇的标准建设工农乡,不断提升乡(镇)功能和品位。同时,建设以城区为核心,贯通乡(镇)、辐射全区的“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城郊村升级,带动远郊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强村、旅游名村和生态新村,实现组团发展。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1家,各类休闲山庄达到58家,促进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投入,完备设施,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城依青山侧,山傍绿水怀,水在蓝天下,人居美城中”。这样的园林式城区,正是龙山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所不断追求的。近年来,龙山区巩固绿化美化成果,全力开展山体恢复、水土保持、林地清收等工作,预计2021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2%以上。大力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行动,加强东辽河水源保护,推进域内河流综合整治,切实涵养优质水源。加快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垃圾乱堆、柴草乱垛、脏水乱排、厕所乱建等村屯环境卫生问题,每年创建500个美丽庭院和1500户干净人家。2016年,龙山区农村公路共建设完成水泥路改造21.12公里,美化绿化农村公路21.6公里,美化自然屯60余个。省级重点村永治村公路两侧栽金叶榆1466棵;村屯公路两侧栽花37000株;栽种丁香树4500株;村屯公路两侧种花11.3公里;新建树台、清理边沟11.3公里,完成4个组的险段河道的护坡,修整扩建了两个文化广场。此外,不断加强农村小学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设施,强化养老服务,多措并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崇德向善,文化惠民,赋予龙山区人文精神新内涵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龙山区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区,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营造雅致和谐的人文环境,塑造崇德向善的人文特质,赋予新时期龙山精神新的内涵,构筑龙山区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宣传推广先进事迹,以“五老”群体为榜样,培育社会正气,弘扬志愿精神,褒奖凡人善举,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鼓励人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发展建设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力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引导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拓展数字、网络、应用等文化业态,扶持创意、动漫等文化企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