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本报记者 李艳红

 

    东丰县黄河镇文福村3组村民张连军家里有3垧地的旱田,2015年,张连军拿出2垧多地种上了蓝莓,率先尝试调结构。蓝莓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到第5年才能进入丰产期,但张连军信心满满。“我在种蓝莓之前学过技术,了解市场行情,也算过经济账,今年,还打算再扩大种植面积。等蓝莓成熟后,我要开采摘园,做蓝莓深加工,效益可比种玉米强多了。”
    像张连军这样主动调结构、愿意调结构的农民在当下农村还不普遍。黄河镇凤阳村村书记孙德义谈起2012年在村里办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家串户做农民思想工作时还记忆犹新。“那年,我从过了年就天天往村民家里跑,组织队里不断开会,让农民们把家里的水田都交由合作社来种植,解放生产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多挣‘外快’。”这思想工作一做就是十多天,在孙德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农民们心里有了底,才有了现在远近闻名的一六八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得根本,传统的种植方式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农民,保守思想也根深蒂固。如今,转方式、调结构在农村开展得轰轰烈烈,像张连军似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但对于还处在观望、等待中的农民来说,我们就要采取“老人老办法”,与农民唠知心嗑、打感情牌,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要增加工作的灵活性,请先吃“螃蟹”的人教农民怎么“吃”,如何一起“吃”才能“吃得香、吃得饱”,增强他们调结构的信心。
    “对症下药”转思想,事半功倍调结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才能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