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也不能肆意挥霍社会资源

有钱,也不能肆意挥霍社会资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先富之人认为“节约有点儿过时了”,开始走向浪费挥霍的“族群”之中。浪费是错误,挥霍是一种罪过。对于浪费挥霍行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这一问题的严重,认为花自己的钱,浪费一点儿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其实不然,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是属于大家的。你挥霍的资源就是“有偿剥夺”了他人的资源,造成资源升值,从而让那些有资源需求,但又无钱购买的人们更加得不到自己迫切需求的资源。因此说,挥霍资源,看似你“花钱买愿意”,但实际上是对公众资源的野蛮占有,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有钱”,你也不可在社会资源上肆意地浪费挥霍。

 

    花钱买“面子”,你就挥霍了你的“德行面子”

    中国古代有“买椟还珠”的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尽管卖珠者很沮丧,但买椟者却很欣然。这个故事既讽刺了喧宾夺主的卖珠者,也讽刺了舍本逐末的买椟者。
    现在有很多人依然有“买椟还珠”那样的心理,卖商品特别重视包装的高档与否,而不太在意要买商品的实际价值和品质。在这些人心里,自己有钱了,自己花多少钱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只要自己高兴谁也无权干涉,买有过度包装的商品才有面子。有这种想法的人一相情愿地认为过度包装的商品更加上档次。
    正是因为有这样心理的人多了,过度包装才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在当前,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让商品过度包装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在生活中,过于精美的包装已经司空见惯。特别是“送礼佳品”——酒、茶、月饼、保健品等等。
    过度包装危害很大,它不仅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形成推崇外表、忽视品质的消费心理,反过来又助推商家提供更多华而不实的商品,形成恶性循环,长远看吃亏的还是消费者。更深一层讲,过度包装还会催生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同时,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食品的包装看上去很精美,实际上这些色彩鲜艳的原料,不仅有可能污染包装物内的食品,包装丢弃后还污染土壤、水源,破坏环境,浪费社会资源。 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过度包装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很多人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那些包装华丽的商品,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自己有钱了只有用高档的东西才算有面子。这些人心里只有自己的个人欲求,没有生态文明、环保节约的消费意识,看不到生态和环保的重要性。这样的人如果越来越多,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有钱莫浪费,学过“紧”日子

    在我们唱响“节能进行曲”时,检讨一下我们的日常行为,问一问自己能为节能做些什么?记者为此对家庭节水、节电等方面展开了调查,发现家庭用电浪费现象普遍,比如多台电视机同时开,多个电脑同时用;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饮水机24小时运作;有的电热户冬天用几个上千瓦的大电炉眼睛眨也不眨;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
    就家庭中节水节电这问题,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能略举一、二,觉得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浪费水电的行为,这虽然都是家庭中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使居民区能源浪费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该怎样才节电,但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像电视机长期待机,很多时候也就是一个“懒”字,嫌开来关去麻烦,而这种“无意识浪费”在家庭生活中浪费掉的宝贵能源实在太多了。习惯成自然,且有很多浪费现象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又习以为常,还有不少人透露出这样的观点:“我用多少电多少水都显示在自家的电表上,自己付钱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只是以每度电几角钱的物质价值来衡量资源的意义,那么,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只能是空话,这浪费的不仅只是各家各户的小钱,更是重要的国家资源!记者在一户熟识的朋友家数了一数,大小电器10多样,据说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在冬季时,一个月的电费竟达到500多元钱。除了淋浴器、饮水机、电视机、电冰箱常年未切断电源外,高分贝地放着音乐,冬天开几个取暖器是常事,甚至有的时候只要有人在家,所有的屋子都会大开着灯。别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尽管无权干涉,但如何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就关系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发展!
    家住隆基新城的陈老伯在家是个节约模范,他说:“以前我们几兄妹挤在一盏几瓦的白炽灯下学习,现在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到处点得亮堂堂的,而今的年轻人钱多了,口袋鼓了,用电等方面不再讲究节约了,但我认为节约的好习惯还是不能少。”其实有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好事,但我们更提倡在富裕的情况下过“紧日子”,提倡节俭的生活理念和节能意识,莫让小浪费成为“大漏斗”!


    有钱了,也不能任由舌尖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到饭馆,小到百姓餐桌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资源。据统计,我国现在一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三个国家一年的口粮,而全球每年有1.28亿人死于贫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也就是说可能就是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了浪费的可怕。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做了一部大型的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浪费》,素闻“舌尖上的美味”,哪来“舌尖上的浪费”?奇特的标题将不少人吸引。新闻中的调查是针对一个省、只是一个省,就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食物被浪费,而在这百分之二十中,餐馆的浪费占了绝大部分。在记者去餐馆做调查时,餐馆的负责人几乎都是用相同的口吻说着这件事儿:去餐馆吃饭的大部分人都在意于面子上的问题,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的人很少,而人们点餐时又会点很多菜,似乎在他们的心中,吃完饭后剩的多多的,就会让别人有好感,会给自己涨面子,可是,这是明晃晃的有钱就可以浪费,而浪费就可以“长面子”的扭曲心态!有人说,这是因为要注重人情面子,当你恳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自己的贵人时,往往在饭店请客讲排场,剩下的也不要求打包带走,似乎这才能证明有面子,特意用金钱和浪费来表示所谓的真挚和诚意,而这实际是一种误读,富裕不等于浪费,小康也不等于奢侈。就我们普通百姓而言,一人一点浪费,“一不小心”就会组成了庞大的“流失”,前些年各种“绿色餐饮”“光盘行动”很火,而如今很多人似乎对这种节俭行为也少了些许热情。不管是饭店、餐馆、机关单位和高校,还是写字楼的食堂,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其实怎么吃饭,怎么对待剩菜剩饭,也折射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最起码,一个珍惜生活的人,即使是花自己的钱也是不允许浪费的。


    您的节俭能够改变什么?

    面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些人开始变得焦虑起来,指责某些不良企业的生产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抱怨有些人过于自我的消费方式。其实,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环保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社会面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绿色选择多不多、绿色理念是否先进。那些焦虑别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愤怒别人对“资源的浪费”的人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是否节俭,是否绿色呢?
    你是否吃饭的时候总剩饭菜?你是否偏爱使用一次性用品?你是否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不那么注意节俭?就拿一次性用品来说吧。餐具的一次性消毒包装,加上自欺欺人的开水或者茶水洗杯碟,浪费多少资源?整个社会包装用品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这些难以降解的包装用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多大的威胁?
    节俭永远是人类的美德。一个人节俭或许改变不了什么,如果人人都节俭效果肯定是可观的。浪费也许是一种无心之过,但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节俭的习惯,重要的是要培养节俭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如果有了节约意识,养成并保持节约的习惯,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节约一度电可以减排相当于30个桶装水容积的气体二氧化碳,全世界每人节约一滴水将会有很大的量满足很多人对淡水的需求,全世界每人如果都能节约一张纸,就可以保护一片森林,就可以节省很多淡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一点一滴电虽然是小事,但它体现的是一种珍惜与感恩的精神。我们个人的行为看似无关环保大局,看似改变不了什么。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存节俭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节约习惯就是在为环境保护和保护社会资源做贡献。因此,我们须从节约一度电做起,将节约从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推往更广、更大的领域。


    树立“大社会”意识,拒绝肆意浪费社会资源

    在很多人心目中存在这样的认识:只要我有钱了,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商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选择自我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任性地支配和使用拥有的资源。我可以把吃剩下的食物随意丢弃,可以让自己家的水龙头不关,可以彻夜点亮家里的所有电灯,可以一年一换家里的电子产品,可以占用大块的土地,可以不用在乎纸张的使用……当另外的人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指责的时候,那些在生活中有如此习惯的人会不屑一顾地给予诸如“我自己花钱,我乐意”“我有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资源”等底气十足的回答。
    诚然,人们有钱了不但理所应当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在一定限度内也有权安排自己的消费行为。但是,凡事得有个度,你即使再有钱也不能无视实际需求,不节制自己无限扩张的欲望,肆意浪费社会资源。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些人还缺少资源,每一个人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够、没有理由浪费整个社会的资源。那些以为“自己有钱” 就可以随意浪费社会资源的人不但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且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说这些人自私就是因为这些人就看到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顾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合理需要;说这些人目光短浅就在于这些人只能看到自己个人眼前的利益,而认识不到自己和整个社会的联系,看不到自己的浪费行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整个环境系统的破坏,看不到自己人性肆意的行为在破坏了整个社会利益的同时,也会在有朝一日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为了大家共同的长远利益,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就要避免过于自私和短视的行为。为了避免过于自私和短视的行为,我们就需要树立“大社会”意识,把自己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做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自己的需求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养成绿色、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用实际行动践行厉行节约的理念,拒绝肆意浪费社会资源,为建设生态文明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守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