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民营经济特点多方显现

辽源民营经济特点多方显现
本报记者 李艳红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辽源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辽源体制机制优势的集中体现。辽源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辽源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飞跃的发展历程,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
    辽源民营经济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循,也有特点可总结。总的看,辽源民营经济运行平稳,发展势头比较强劲。到2016年末,全市民营企业户数同比增长2.74%,三年平均增长9.9%。个体工商户增长7.5%,三年平均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三年平均增长13.4%。上缴税金持平,三年平均增长28.1%,占全市税收的68.4%,拉动税收增长10个百分点。初创企业平均生存周期3.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9年。近两年每年升级为民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在400户左右。
    辽源不断提升民营经济产业竞争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两大主导、五个特色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的80%,新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等行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影响力较强。民营企业逐年递增。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8489户,各类市场主体累计登记突破8万户大关。信息化水平迅速攀升,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信息化覆盖率60%,金刚水泥集团等5户企业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户、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省级科技企业90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中心30个,全市专利授权数量持续增加,累计专利授权量427件。品牌建设成效明显,2016年底,全市有效注册商标3323件,认定中国驰名商标9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11件,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3件,共在11个国家进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4件。全市500多户民营企业建立了品牌营销网络,100多户民营企业为国内外大企业协作配套。培育形成两个省级出口基地,出口型企业发展到23户。
    辽源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小狗经济”“草根经济”特点突出,发展活力较足,产业集聚和抱团扎堆效应明显。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高精铝加工业、纺织袜业、医药健康产业、蛋品加工业、新能源产业五个特色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高精铝加工产业集群拥有麦达斯、利源两家上市公司,形成熔铸、挤压、型材、大部件、模具等系列产业链。以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为核心的纺织袜业集群,不但拉动近3万人就业,而且带动了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
    辽源支持鼓励加引导,全民创业异常活跃。近三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4万人,年均增长10%;新增创业者21144人,年均增长34.3%。新增民营企业374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7户,带动就业7万余人。大学生创业2000人。其中,242名大学生在东北袜业园创办企业188户。创业孵化基地平均入孵率60%,孵化民营企业近500户,年均增长18.5%。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接近18万人,年均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