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4周年纪念日。
    54年来,雷锋留给人们弥足珍贵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奋发作为,向上向善,代代相传。“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中国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力量。

 

    学习“雷锋”,永远底气十足

    记者清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雷锋的事迹和“雷锋精神”的内涵,教导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忘“雷锋精神”,做雷锋式的好人。那个时候,学习雷锋、做雷锋式的好人是同学们的美好追求,比着做好事、争着当先进。做了好事、当了先进,老师的表扬会让自己兴奋不已,会让自己成就感十足,会引来家长的夸赞和同学们的羡慕。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在内心深处一直把学习雷锋和发扬“雷锋精神”当作是一种光荣而且底气十足的事情。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很多人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有些人心里,雷锋及“雷锋精神”不仅不再神圣,而且还引得人们的怀疑。
    令人感到可叹的是,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要出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就这样,慢慢地,那种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怀疑的观点就在社会上散播开来,不但影响了很多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的氛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对于学习雷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似乎变得不那么底气十足了,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以下几种。第一种,就是有人质疑雷锋及“雷锋精神”,如果我要再学雷锋、再去发扬“雷锋精神”,会不会被认为脑子一根筋、思维落伍?第二种,就是有人质疑“雷锋精神”,我却追求做雷锋式的人物,会不会被人们认为我在作秀,另有企图呢?这两种观点可以说在社会上比较常见,这对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甚至让那些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人受到不正确的对待。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一些思想上打算向雷锋学习的人,怕受到一些人的嘲讽,而放弃了自己践行“雷锋精神”的实践。面对这样的情形,记者不禁想问:您现在学习“雷锋”是不是依然底气十足?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学习这位半个世纪前的平民英雄?是全社会合力营造学雷锋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勿不明真相盲目嘲笑、讥讽“活雷锋”们,还是屈服于那些对雷锋及“雷锋精神”质疑的谬论,放弃自己对曾经英雄人物的追求,而做一个人云亦云的糊涂人呢?


    “活雷锋”,群众依然需要

    在国家、社会甚至全世界都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今天,也有个别少数人不以为然、不为所动,甚至幼稚地说出“‘雷锋精神’能当饭吃吗?我学雷锋帮助别人,可谁又来帮我解决眼下的实际困难?我没有功夫‘学雷锋’,也不需要‘雷锋’帮助我。”在此,记者想劝诫口出此言或者有此类想法的少数个别人,“雷锋精神”是人类永恒的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次,记者在超市购买了很多东西,在收银台结完账后足足装满了4个购物袋。当购物车推到了超市门外的“终点”后,记者不得不拿出购物车内的“战利品”,吃力地往出租车停靠点走去。刚走没几步,旁边一位在此路过的大妈对记者说:“孩子,你是要过去打车吗?大妈帮你拎两个,陪你走过去吧!”当时记者心里既感激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眼前的大妈,仿佛就是当年的雷锋。
    据同事讲述,一次她与家人逛商场,在某个品牌服装专柜试穿时,不慎将钱包遗落在该专柜的座椅上,而她本人却全然不知。直到她逛完商场回到家中,有个陌生号码打来电话,接通电话才知晓是专柜导购员告知她的钱包遗落在了他们店里。当她急匆匆赶到商场取回自己失而复得的钱包时,才想起问打电话的导购员,自己的钱包里本来没有任何本人的联系方式,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电话号呢?导购员告诉她,是因为她钱包里夹着一张写有寄件人电话号码的快递单。事后,该同事感慨地说,人人都学习“雷锋精神”,其最终目的就是互帮互助,让社会更和谐。雷锋善举无大小,只要心中有,我们每人都可以成为当代雷锋,反之,我们也时刻都可能遇到“雷锋”,受助于他人。
    “雷锋精神”是帮助我们收获他人善意和真诚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希望,年迈的父母走在路上万一摔倒会有人把他扶起来;也都希望,年幼的孩子万一遇到坏人,会有好心的叔叔、阿姨出手相救。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在期待着别人是“雷锋”、期待着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遇到一些“雷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雷锋”。


    像雷锋那样关心帮助群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中,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传承了上千年的过程中,已经深深地埋藏在中华民族人民的骨血之中。但是,什么让现今社会出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的情况?难道尊老敬老的美德一时之间全都消失了吗?问题的起因也是非常的简单,一则“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新闻,让人们启动了自保机制,因为怕好心扶人反被“粘包赖”,纷纷不敢去扶罢了。
    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现今学“雷锋精神”遇到的一大顾虑就是怕好心却遇到“白眼狼”, 帮人不成反被讹。人都是有私心的,大多数人的善良也是有条件的,随手之善当然可为,可一旦帮助他人的代价太多,就会有人退缩。“老人摔倒了当然想扶,可会不会被诬陷是被自己推倒的?老人家身子骨都不好,看病可是要花很多钱的,反正又不是我推倒的,就当没看到吧。”“有孩子落水?我的水性也不太好,大冷天的别人没救上来再把自己搭里,我牺牲可以当英雄,我的家人怎么办?反正这么多人呢,也许会有比我水性好的人来救呢。”“遇到小偷、抢劫?我可以帮着拨打‘110’,别的可不行,万一是团伙作案呢,四周的同伙看到,我再被打击报复怎么办?”种种顾虑让人越想越多,想得越多救人的勇气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社会的大环境对学习“雷锋精神”真的非常重要,而现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一些见义勇为行为的维护能力还不够强,这也让很多人学雷锋的想法有所减弱。如果付出了善良,收获的是不幸福的未来,那谁还会去追求雷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呢?如果帮助别人意味着自己贫穷的生活和年迈后的困苦,如果见义勇为得到的是伤痛和难以为继的生活,那谁还敢学雷锋呢?如何打消这些顾虑,是我们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目标。


    “雷锋精神”,是最时尚的精神

    5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的几十年中,“雷锋”这个名字曾一度被群众作为精神标杆。助人为乐、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中国人。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不但已经很少有人把“学习雷锋”“雷锋精神”挂在嘴边,而且还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实际了。这样的看法正确吗,有什么理论和现实依据吗?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难道不再需要“雷锋精神”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王瑞昌,今年73岁,早已经退休在家。当记者问到“您认为‘雷锋精神’会过时吗”的时候,王瑞昌告诉记者:“‘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再过多少年也不过时,大家都学雷锋,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这同一个问题,15岁的学生林雅这样回答:“雷锋叔叔是老师经常给我们提起的人物,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他在我心里却有一个清晰的形象,他是一个热心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不过时。”在采访中,大学生李宏告诉记者:“‘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只不过‘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和新社会背景下应该进一步被丰富和拓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应倡导‘雷锋精神’,发掘其更加丰富而且符合时代的精神 。”“‘雷锋精神’到底过不过时”这个问题,记者采访很多的人。在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人尽管给出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是都认为“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事实本是如此,“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因为它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和延续,随着时代发展“雷锋精神”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雷锋的出现绝不是一种偶然,更不像有些人所谓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儿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唱,歌声中多少人在童年里对“雷锋精神”的体会就是拾金不昧。那时候,“学雷锋”是件光荣又会收获各种赞扬的行为,而“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也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分钱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物质的极大丰富之下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让人变得更加“现实”,很多人开始把个人利益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如今,别说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了,就是谁真的捡了个块八毛的,只要不是金额比较大,基本没人会特意去交给警察,而是会当成好运气把钱收入馕中,根本不会有得了不义之财的愧疚感。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把个人时间与精力全放在无私奉献上?似乎情况并不是这样。
    社会对精神价值追求的氛围同样影响着每一个人,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社会氛围是人人把“学雷锋”挂在口中、体现在行动上,那么,如今发达又过于自由的网络舆论让“学雷锋”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老人倒了为啥没人敢扶?其实有很多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救助的事情发生,但只要一则“摔倒老人讹诈救助者”的新闻出现就会迅速扩散并引起他人的警惕心理。也不管这新闻是真是假,是否是个例,矛盾又被如何解决的。总之,再遇到老人摔倒了,很多原本会伸出的手就这样又收了回去。网络上舆论的不可控和一些不良人士为吸引人眼球的恶意炒作,再加上老百姓的自保心理,就这样让“学雷锋”的社会氛围产生了变化。
    这样的现象尽管很多,但我们还是要问,现如今,“学雷锋”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吗?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并没有!”“雷锋精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不曾走远。虽然现在的人不再口中嚷着自己要学雷锋,但一言一行之间仍在将“雷锋精神”进行到底。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遇到他人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感动我们的人和事,都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也许我们不会再特意宣扬这些人和事是在“学雷锋”,但这些行为背后那向上向善的心,就是真正的“雷锋精神”。


    评论
    “雷锋精神”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雷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无数好事。几十年来,“雷锋”的名字成了人们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意在让人们记住“雷锋”这个名字,学习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并非只在每年的3月5日那一天做一点儿“形式”上的好人好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其涵义是说雷锋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他具备了中国人该有的品质,我们炎黄子孙理应人人皆有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态度。
    “雷锋精神”,不一定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将雷锋所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我们时常用以警示他人、赞美他人的词句,其实都是“雷锋精神”的代名词。
    试想,在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富有爱心、无私地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真诚善良、从不说谎?又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无怨无悔、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说是“雷锋精神”,难道这些不该是我们对待生活、社会以及他人最起码的品质吗?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敬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就是一种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曾有美国商人这样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近期,电视上有两则热播公益广告使人印象深刻,一则是“人小志气大,辛苦我不怕。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叔叔把我夸,奶奶笑哈哈,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而另一则是一位“拾荒”老太资助贫困学生的公益广告,在其接受采访时说:“有人说我傻,我不傻。我有退休金,也不缺钱,但我想,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的回报回报社会。中国不有个男雷锋吗,我也想当个女雷锋。”虽然两则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手法都不一样,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从娃娃抓起,根植于群众骨子里的固有精神。我们要向“拾荒老人”那样,学习雷锋,向上向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刘红娇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