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年味儿”
回味“年味儿”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对于许多“60后”“70后”来说,小时候的年是最有“年味儿”的。
那时候过年,小孩子是一定要穿新鞋、新衣服的。女孩子头上会戴上新发卡、系上新头玲,趁着大人忙着做三十儿下午饭的光景,溜出来互相“比美”一番。
那时候过年,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白面浆糊,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要费很大的工夫,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记忆里,年三十儿这天都是很冷很冷的,刮浆糊的手冻得都不听使唤。好不容易刮干净后,还要趁新刷上的浆糊还在冒着热气时,把新春联贴得个严严实实。
那时候过年,春联的纸质不佳,容易掉色,女孩子最爱从自家或别家的春联下边拽下一小块,擦在嘴唇上当口红用。
那时候过年,看春节晚会比吃年夜饭都重要,家家户户都早早把准备半夜吃的饺子包好,在晚8点前整整齐齐地坐在炕上看电视,一个节目都不想错过。
那时候过年,多半都用炉子和大锅做饭,一团团的热蒸气把不大的厨房笼罩得啥也看不见,只能听到大人们用铲菜刀与锅的“打架”声,只能闻到不见“真身”的菜香味儿,馋得孩子们直咽口水。
那时候过年,放完鞭炮吃过年夜饭后,会挨家挨户地跟随大人去邻居家拜年。这会儿我去你家拜,过会儿你来我家拜,都拜到后,方才回家睡觉。
后来,慢慢地,大家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收入增加了,新衣服可以随时买,鸡鸭鱼肉可以随时吃,贴春联用上了透明胶带纸,对“春晚”的喜爱也随着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不断下降了,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如今,连对过年的期许也被精简掉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读完这段话,忽然觉得能拥有小时候对新年的美好回忆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