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过年

回味·过年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大年,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代表着中华文明、象征着喜庆祥和、标志着新年伊始。
    过年过的就是全家团圆。当整个家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在为过年而忙活儿的时候,中国年那独特的味道就已经散发出来了。
    许多人记忆中的年味儿,是除夕早晨,父亲兄长门前贴春联时的高大背影;是灶间忙碌的母亲从锅中捞出刚炸好的果子散发出的浓香……
    春节,意味着团圆,那是老人对儿孙的期盼,是孩子穿新衣的幸福,是上班族放松的假期,是几代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浓浓“味道”……
    金猴辞旧,金鸡迎春。在丁酉年的春节来临之时,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说说春节那些事儿,品味那最醇正的“年味儿”。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年俗

    “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

    农历腊月廿八,妈妈在家忙活着和面、发面、蒸馒头和豆沙包。当我不屑地问妈妈“超市什么都有,怎么还自己蒸馒头”时,妈妈严肃认真地回答我:“虽然超市里什么样的面食都有,但我现在发面蒸馒头是传承老祖宗‘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的年俗,寓意讨个好彩头、来年发大财、日子蒸蒸日上。”
    随后,妈妈一边忙活着蒸馒头,一边给我讲她小时候姥姥在每年春节前夕蒸馒头的故事……姥姥和姥爷祖籍都是山东,所以对面食更钟爱。妈妈说她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夕姥姥都会把发面、蒸馒头当作一件大事儿提到备年的日程上,有时会一连忙上好几天。尤其到了腊月廿八九,姥姥会用之前发好的面蒸出各种漂亮的面点。带大红枣的馒头算是最普通的一种,而象征年年有余的“红尾鲤鱼”,预示老人长寿的“大寿桃”,小孩子喜欢的“十二生肖”等等都会出现在姥姥的蒸锅里。
    也许是受了姥姥的影响,自我记事起,妈妈每年春节前也都会蒸馒头。我小时候家里住平房时,每次妈妈都会蒸好几十个带大红枣的馒头,晾凉之后装袋放进院子里装年货的大缸中。自从住楼房以后,没有了院子和放年货的大缸,妈妈也还是每年都会蒸几个馒头,晾凉之后放进空间有限的冰箱里。
    随着我和妈妈的聊天,不知不觉中,妈妈蒸锅里的馒头也不停地冒着热气,馒头的香味儿也在厨房中飘散。又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大馒头拣出了锅,我闻着香气迫不及待地边吹热气,边掰了一小块儿塞进口中,此时,我既满足了味蕾,也闻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单身的你,搬过“荤油坛子”没?

    近日,家住龙山区新兴社区的李阿姨到处买“荤油”,原因是其31岁的女儿还没结婚,而且也没男朋友。所以,李阿姨想在今年除夕夜让女儿抱一抱荤油坛子,图个来年“动婚”的好兆头。
    李阿姨的女儿在某一线城市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是个高级白领。也许是工作繁忙,也许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选,所以至今仍然单身。虽说事出有因,而且李阿姨也知道婚姻的事情也强求不来,但近几年,女儿每年回家过春节,她都要让女儿抱着“荤油坛子”,从厨房送到室外的阳台上。然后,过了一会儿再让女儿去看看“冻没冻”,女儿则每次都“不解风情”地傻傻回答,“没冻啊”。
    原来,为了帮女儿早日成婚,李阿姨从一位朋友那学到一个“高招”,除夕夜准备一个坛子,里面放满荤油。让女儿端着荤油坛子从厨房送到室外阳台,稍事一会儿在让女儿去看看“冻没冻”,如果女儿说“冻”了,则预示着女儿将很快交男朋友并结婚。

    “杨树王、杨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王子、公主、掌上明珠,被全家人宠爱着。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营养旺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也过快。身高方面多数也是超乎实际年龄而偏高。所以,只有少数家长会因为个别特殊原因才会担心孩子长不高。
    说起“杨树王、杨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这个童谣,大概也只有“80后”以前的人才能有所记忆。
    那个时候,每年大年初一,家里有小孩子的,大人都会带着孩子到家附近的大杨树下,然后让孩子抱着大杨树,同时嘴里念叨:“杨树王、杨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成神灵,我长长了穿衣裳。”寓意着孩子快快长高,将来长大高个。
    某日与女友人说起此年俗,身高有1.68米的女友人津津乐道地给大家讲起了她小时候,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去抱抱家门前的一颗又粗又高的大杨树,并且大声念道:“杨树王、杨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成神灵,我长长了穿衣裳。”说完,大家“恍然大悟”般地打趣道:“难怪你能长得这么高,原来是抱了杨树王的缘故啊……”

    过年不动针和剪,无药才好过一年

    老辈人总能说出许多过年时不能做得小习俗,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过年不动针和剪”。据老人家的说法,过年时动了针线在新的一年里闹心事儿多,动了剪刀就会有是非争执。
    与这种说法相似的还有过年不吃药。很多人在过年的时候,都尽量不吃药,认为如果过年那天不吃药,未来的一年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少生病。同样的,过年不打孩子,尽量不让小孩子哭,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就是过年不倒垃圾。有的人认为春节这天往外倒垃圾就是在往外倒财,所以春节这天不往外扔东西。
    以上这些小习惯还仅仅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说法,还有很多家庭有着自己不同的小习惯,但这些小习惯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美好期盼,希望能给来年开个好头,在未来的日子里全家人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这些年,其实年味不曾减

    包一顿团圆的饺子,全家上下乐陶陶

    对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饺子早已不算什么美味佳肴,一些人从小就不喜欢吃。就算在大年三十儿,有的得是全家人哄着、劝着才勉强吃一两个,而有的则一口不吃。其实,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因为饺子不仅好吃,而且还是幸福团圆的象征。
    已经是一个五岁女孩母亲的小秦谈起自己小时候如何过年时,依然记忆深刻。她介绍说,自己家每年的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会一起包饺子。韭菜、虾仁、鸡蛋三鲜馅和白菜猪肉陷是家里几十个除夕夜未变的饺子馅料。韭菜馅代表幸福长长久久,白菜馅则是借“百财”谐音,寓意家里一年不缺钱的好兆头。除了像平时一样包正常的饺子,还会包在馅料中掺有硬币、花生或其他果仁的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事事顺利、走好运。而每次包饺子还是个孩子的小秦都会前去捣乱。妈妈为了不让她捣乱,就揪下一小块面让她自己玩儿。等到她长大一些,在有一年的除夕包饺子时,小秦的爸爸严肃认真地并手把手教会了她包饺子,那是她第一次真正参与到年夜饭的制作当中。也正是这种参与感,让在那之前每年除夕最多吃一两个饺子的她,在那一年一口气吃了十几个,因为这其中也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现在,新年夜里包饺子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小秦,而她也如当年的妈妈一样,在包饺子的时候让女儿也跟着一起学,虽然孩子现还包不出一个完整的饺子,但她还是很乐于去帮助妈妈包饺子。因为一家人一起为年夜饭的饺子去忙活儿,享受参与制作年夜饭的乐趣,这才叫过年。

    “缓”一盆冻秋梨,品尝满满的幸福和期待

    曾经,冻秋梨、冻柿子是咱们东北年货的“标配”之一,也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多数人都喜欢的食物。
    据老人们讲,秋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但是经过冰冻之后就酸甜可口,果汁充足。这种水果在过去是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到。大年夜里全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烧得暖和的炕头上,看着春晚聊得满头大汗时,将放在盆里“缓”好的冻秋梨拿来一个,咬一口,满口甘甜、沁人心田。
    而冻柿子是一种与冻秋梨相媲美的美食。据资料显示,这种水果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至2倍左右。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润肠、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
    已经多年没吃过冻秋梨和冻柿子的小陈仍清晰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期间这两样水果都是家里最受欢迎的食物。想吃了,就拿几个放进水盆里“缓”上。黑黑、圆圆的冻秋梨在冰层下面晶莹剔透,橙红色的冻柿子“胖”的可爱。由于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解冻,所以,小陈和兄弟姐妹们经常都是目不转睛地围着水盆看它们一点点地化开。
    虽然现在的冻秋梨不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但年的味道已经随着记忆中那爽口甘甜的梨汁一起,永远地刻在小陈这辈人的心中。

    红灯醉夜空,冰盏亮归途

    在以前,辽源的高楼还不像现在这么多,生活水平更是没法与现在相比。但那时人们庆祝春节的热闹劲儿并不比现在少,而在当时最能让人感受到新年氛围的就是映照在夜空中、每家每户门前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
    等到天色渐晚,大红的灯笼纷纷被点亮,小孩子们也拿着自己家或买来或自制的小灯笼,兴奋地聚在一起玩耍,燃放爆竹、烟花。男孩子们手里会有“窜天猴”“小鞭儿”,女孩子们则有可爱的“摇花”“小转蝶”……
    冬日白雪皑皑中,一盏盏红色的灯笼点缀着一户户幸福的家庭。在这些人家的大门前,也常会有各式晶莹剔透的冰灯。冰灯中的烛光虽微弱但温暖的光芒在寒风中闪烁,小小一只却能照亮整个寒夜。
    春节点灯笼,是我国春节的标志性项目。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在显眼的位置挂上红灯笼,到了晚上点亮,而且要点一夜,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而春节期间,小孩子们则人手一个用玻璃罩的小灯笼。晚上吃完年夜饭,前后院儿的小伙伴儿就会你叫我,我叫他,提着小灯笼到外面“熬年”。
    近日,记者的一位同事说,今年春节想给儿子买一个小灯笼,可几乎找遍了年货市场也没有买到我们当年手中的那个木底座、玻璃罩、点上一支蜡烛贼漂亮的小灯笼。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共同回忆起了当年我们都曾拥有过的那只小灯笼。
    曾伴随我们童年成长的那只小灯笼,在当时既不算什么奢侈品,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但绝对是每年春节期间孩子们的“标配”。
    虽然说现在多数人家住的都是楼房,但春节点灯笼的年俗仍然被人们所遵从。只是从原来挂在院子里高高的灯笼杆上,转变成了挂在客厅或卧室的窗户上;从原来的圆灯笼,转变成现在花样繁多的“中国结”“连串灯笼”等等。虽然好像少了些过去那种“门前春联红,灶间果子香,红灯房前挂,爆竹声声响”的老式年味,但全家人一起庆团圆的幸福感从未减少半分。


    让我们一起平安过春节

    春节放假,全家团圆,很多人进入了彻底放松的狂欢模式。但每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告诉我们,春节放假,安全意识不能跟着放假。在这里,本报再次老生常谈,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

    酒
    春节酒局多,喝酒要适量。这已经是能让人耳朵听出茧子的话了,但很多“酒国英雄”们并不以为意。今天我们不仅要提醒所有饭桌上的人节制饮酒,还要特别提醒一下:药酒不同食。年前,在网络上就已经四处扩散的消息,在这里再次重申一次。在服用抗生素等消炎药时切忌饮酒,体内会产生大量乙荃堆积,最终导致死亡。已经有很多群众因此被送医院急救,所以劝告大家,在食用头孢类等抗生素,也就是消炎药时,一周内不可以饮酒,也注意不能与含酒精的食品和药品,如醪糟、藿香正气水等一起服用。

    爆竹
    每年消防和医院都会遇到因燃放爆竹引发的事件。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因为燃放爆竹受伤或引发火灾都不少见。在这里再次郑重提醒大家:看护好自己的孩子,要在安全的地点,以安全的方式燃放爆竹。燃放结束后,请注意查看现场是否还有残留的火星,如果出现事故,要第一时间拨打相关救援电话。

    防盗
    新年里免不了要走亲访友和参加各种聚会,要防止在喜庆的日子里遭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各位出门时请检查好门窗,出门后也要注意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在大过年的给那些不法分子“发红包”。

    打麻将
    亲友相聚,难免凑到一起搓上几局。但小玩助兴,久玩伤身。无论麻将玩得多开心,也请注意身体健康。有心脑类疾病以及肩、颈、腰部都有不适的人尤其要多注意,可别为了玩乐伤身又伤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