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别让手机霸占你和亲人团聚的时间

春节,别让手机霸占你和亲人团聚的时间

 

    如今,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一群人,早上在被窝里玩手机,晚上在被窝里还在玩手机;聚会时饭桌上,每个人都捧着手机;特别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觉得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很像自己的一个“伴侣”,把手机当成了与世界交流近乎唯一的窗口。而有人就把这种过度依赖手机的精神状态称之为面对现代社会压力的“病态”表现,会潜移默化地给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一定危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而手机的普及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任务信息的传达,还是玩游戏、看电影、拍照、网上购物等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虽然这样的科技看似节省了体力、减少了时间。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与此同时,类似于手机这种科技产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并深入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人们日常沟通的行为方式。
    比如由来已久“孤独症候群”,比如一些人贪黑玩手机造成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至今还向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着,而各种由玩手机引发的意外惨剧也是不胜枚举。一家资深医疗机构曾在发表过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过分依赖手机有可能诱发精神病症状,例如强迫症、幻想症等等,而英国著名的斯旺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网络成瘾症专家菲尔·里德教授曾提到:“智能手机成瘾,可引发社交的孤立和抑郁症。”对此,手机的频繁使用引发的“手机病”成为了很多人比较关注的话题……
    在鸡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发出倡议,今年春节,我们每天把手机关机几个小时,让自己摆脱“手机控”,真正“走心”地跟家人一起过节。

    “网络孤独症”,你“中枪”了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多少有一些悲凉。走进网络世界,却疏远了身边的朋友。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你有没有因为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与现实生活脱轨?在家玩电脑,出门玩手机。你“中枪”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已经患上了“网络孤独症”。
    我们经常见到现在的年轻人在论坛贴吧发布网贴抒发情感之类的文章,总觉得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网民在网上的“身份丧失”,使他们倍感网络的随意、自由,可是除了说出喜怒哀乐之外,众多网友又都表现得心力交瘁,更多的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朋友越来越少。对此,我们采访了身边的朋友,李玉龙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网络上人满为患,但能偶尔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些人在忙碌,一些人在离开,一些人在脱机,一些人已经几个月没有上线过一次,闲极无聊的时候,我会打开界面,欣赏这里面人们的一些签名,那些光怪陆离的签名让人意识到,在一台电脑的那端,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中很少有人快乐,签名的内容总让人感到焦灼和郁闷的情绪在弥漫,如同列队走在拥挤的街道上,每个人手中都举着相同的号码牌,写着相同的两个字——孤独。现在网上大家都很忙碌,有的明明在线,却都经常显示为离开状态,也许我频繁的看手机也只是为了找到一种在人群中的感觉,城市很大,有时候我却觉得很孤独。至于生活中的朋友,熟悉点儿的就发信息,再熟悉一点儿的便打电话,逢年过节互相祝福、互相问候。现在我觉得过度地把与人沟通放在手机上,着实也会有些冷落。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甚至有时候发现自己在与人面对面沟通上也出现排斥,以后希望自己可以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
    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如果长时间使用网络与人沟通,容易使人对情绪的认识产生错位,严重地还会造成情绪障碍。但网络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交往的数量上没有差异,他们认为与其说,网络创造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不如说网络创造了一个交往和友谊更加丰富的国度,既然这样,那么孤独又从何而言呢?这点心理学家给出了解释,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交往重在质量,而非数量,而对于网络中的交往而言,很难保证高质量。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更多的是通过对对方的言语、表情、体态、行为等方式来了解对方的,而在网络中,这些信息会丢失很多。其次,网络的匿名性给人一个展现真我的机会,正是这种机会,使很多人放弃了生活中的面具,结果导致了许多人对自我的认知不协调。他们渐渐地会感到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陷入困惑和孤独之中,所以网络的使用需要节制,以免深陷“网络孤独症”。

    手机对孩子的影响,你注意了吗?

    手机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联络工具,而对于儿童来说,手机是新鲜的并且手机游戏是充满趣味的。但是,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你知道吗?
    首先,手机中的电磁,而其中的电磁波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而低头玩游戏等,会给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其次,手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在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而孩子对手机中游戏的了解,多半来自大人,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中的游戏。另外,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主动拿出手机给孩子玩,这样一旦让孩子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以后就难以刹车了,而当孩子一旦沉迷游戏,就有可能让孩子们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其中容易受骗,如今手机行骗屡出新招,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
    若想让孩子不沉迷于手机,建议家长一方面和孩子约定游戏时间,让孩子有选择地掌握时间,另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参与户外的活动,扩展孩子的视野和兴趣。

    “手机症候群”心理疾病,你知道吗?

    现代生活在给人们带来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让人们遗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反思生活,反省自我,我们可否遗失过原本应该拥有甚至必须坚守的东西?有这么一个小调查,说是:“你如果去一个稍远的地方出差或度假旅游,你最希望带上的是什么?”超过80%的受访者会首选手机,首选的理由就是,带上手机会更有安全感,那么,我们如此依赖手机会怎样?
    首先,假如你某一天忘带手机出门了,那你这一天恐怕都过不好,担心家人、同事乃至于快递联系不到你。所以你每次起床,都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在最明显的地方以便自己不会忘记它。无手机忧虑症的典型症状是24小时开机,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屏幕,去卫生间也要带上手机!其次,常使用智能手机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多任务”状态,容易造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出现该情况后,会导致我们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下降,明显削弱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办公效率。而手机综合症的最高境界是幻听、幻震以及沟通障碍,顾名思义,就是在手机明明没有来电或者短信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听见了手机铃声,甚至是感觉到了手机在震动,而且渐渐开始自闭不愿意面对面与人交流,表达能力明显降低。网络和现实相比,社交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性,很多现实中口拙的人,在网络上却能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比起当面言语,网络给了人们一个缓冲的空间,一些语言在打字的过程中也能经过修饰和思考,软件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有一部分人喜欢发一些图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长时间用这样的方式交流就会形成习惯,久而久之,交际能力则会下降。此外,不少网民因过度依赖网络,长时间面对电脑,还出现了视力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等问题,不少人还因习惯了键盘打字,常常提笔忘字等等。所以,虽然手机里的应用越来越多,游戏也充满了趣味,但勿要沉迷于手机影响到正确的三观和心态。

    “低头一族”存隐患,你在意了吗?

    时代在变,科技逐渐走进生活,而手机用户更是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低头族”也越来越多。据研究表明,现代人平均每6.5分钟会看一眼手机,如果减掉睡眠8小时,平均每天看150次手机,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个数据。而“低头族”所带来的隐患也应运而生,不仅在健康、行车、交通,甚至是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中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下面就跟着记者一起走入“低头族”的隐忧世界。
    现在,无论在走路、坐车、吃饭,甚至是与朋友约会等各种场合,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形形色色的人,手捧着手机,眼睛盯着手机,低着头而这样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成为了街头一景。无论是候车的乘客、挤地铁的上班族,还是等待聚会的学生等等,都是“低头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北京日报》报道高速上乱并线以及司机不专心驾驶,边走边拍发微信、刷微博导致交通事故频发,成了当时高速拥堵的主要原因!而央视新闻的微博内容也曾发出“路上别玩手机!女孩边走边玩手机,坠深坑身亡。湖北17岁女生商某外出时,因边走边玩手机,一脚踩空,跌入十几米深坑身亡。”走路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过红绿灯、驾车呢!
    从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可以看出,“低头族”要不得,是交通安全隐患所在。有着多年驾龄的老司机都有体会,对于驾车上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稍有大意或精力不集中,眨眼间就可能酿成大祸,不是让自己非死即伤也会给他人造成严重伤亡,因此,很多驾驶员随着驾龄的增长越来越“胆小”,倒是刚拿驾照的新司机确实异常“胆大”,常常过于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尤其是某些“低头族”,在驾驶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也不忘“打理”自己的微博微信,也因此成了又一新的“马路杀手”。因此,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他人也罢,应当主动“抬起头来”集中精力安全驾驶,暂时放弃微博、微信的诱惑。

    凡事皆有度 切勿筑起“心灵的围墙” 

    手机病,指的是现代人对手机过于依赖以至成为一种病态的现象。触屏指、短信脖、手机手、幻听症、眼部疲劳,这些是手机强迫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明显表现。而更严重的是,过分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会让人失去爱的热情与能力。网络上曾流传一组作品,摄影师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那样一来,照片里的他们看起来竟是那么孤独。玩手机,本无大碍,可凡事皆有度,小玩怡情,大玩却会伤感情;玩手机,隔起了“情感围墙”,成了面对面情感交流的屏障;玩手机,拉大了彼此的心灵间距,玩出亲情疏远、人际冷漠,终是憾事。
    有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题为《最远的距离》的作文写到,爸爸工作非常忙很少回家,就算回家吃饭躺在沙发上也是拿起手机,不管任何事,甚至开车也在看手机。孩子的童言稚语让笔者也为之一震,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中了手机“毒”得了“手机病”,亲朋团聚、开会上班、逛街候车相对无言却都捧着手机看新闻、刷微博、聊微信、聊qq、抢红包、玩游戏等沉迷虚拟世界、网络空间,“宅”得更彻底,也更孤独。文中,孩子对爸爸说:“虽然你天天都陪在我们身边,但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是手机绑架了我们吗?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手机应该是我们的工具,要善于利用而不是让它隔起“心灵的围墙”,奴役我们的身心。
    真心希望,有“手机病”的家长,不要仅仅把“沟通”放在微信和朋友圈里,拉起你孩子的小手,关注、陪伴他们的成长,不让自己失去爱的热情与能力,不让父母的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缺位,不让你的忽视成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真心希望,得了“手机病”的人们,能够拥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手机带给我们的便利,不要过度盲目,一起努力构建良性社会氛围,让大家在工具性交往之外,更注重本身的情感需要不要让亲情、友情、爱情的互动变得疏远和稀缺。

    本版稿件由本版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