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杨永亮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近年来,西安区坚持把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城乡路网、水利、燃气、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改善了城乡面貌。
加快路网改造,改善城乡交通环境。西安区委、区政府把道路建设作为改善城乡交通环境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主动,市区联动建设,努力改善城乡道路交通条件。先后建设完成了煤城大街、一环路、一环路延伸段、矿北大街、仙城西路、仙人路、安宁街、仙城东路8条市政主要道路,进一步拓宽了城区发展空间。目前,城区主要道路有23条,全长14.3公里,道路照明路灯1601盏,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均达到95%;农村水泥路全长267公里,农村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组组通”。
实施水利工程,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坚持把“防洪减灾、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有效增强防洪减灾能力。投资1396万元实施了西孟河城市防洪水利工程,投资737万元完成了老龙头(小一型水库)和古仙、成山(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40万元完成了英华村1组、英华村2组、高古村3座塘坝维修。投资200万元实施老龙头水库和成山水库灌渠改造2000余米。投资390万元新建农村饮水井工程19处,解决了1.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3600万元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对高古、成山、沐雨等11个村实施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改造等工程,切实改善农村耕地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新区建设,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了丘下、煤机厂、先锋富国、新苑二期等棚户区建设区域,煤城大街、一环路、矿北大街、仙城西路、仙人路、仙城东路等道路建设,泰安、仙城、富国、安家、城中村等采煤沉陷区治理以及古仙、玉圭园等园区和项目建设的房屋征收,征收地块33个,房屋30000户。阳光新城、河西新苑、西安新苑、富国新村建成使用,仙城新居、新苑二期开工建设,城区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大力实施“两化三整治”、“暖房子”工程,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仙城、煤城、桥北、四合等居民小区得到综合整治,3个村完成农村连片整治,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夯实城区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完善城乡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供暖条件逐步完善。实施了“辽源市北部新区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拟新建4台热水锅炉,换热站12座,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供热能力不足问题。农村秸秆燃气开始应用。投资150万元建设完成了正风村秸秆燃气项目,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开发使用开始起步。农村通讯和有线电视工程进展顺利。通讯工程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持续改善。新建泰安小学、区政府幼儿园,新建石河中心校和灯塔镇政府幼儿园,城乡办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西安区中医院和灯塔镇卫生院扩建项目建成使用,切实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