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滴中 体现教养
在点滴中 体现教养
总有一些人,于万千人中也不会泯然于众,他们行为出格、性格另类,其不一定会触犯法规,却也在挑战世俗底线,自以为标新立异,却贻笑大方。
他们能在地铁里戴着耳机豪迈高歌,也敢在公共场合上演“限制级戏剧”。今天坐在电影院里高谈阔论,明天就在网上开始无差别骂战……这些让他人感觉不舒服的行为,基本都可以称之为没有教养。
教养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也体现了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品行与教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教。有人说,父母给予孩子最不可少的礼物就是教养,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是树敌更多还是交友更多。简单说,教养不是要人必须成为人人称颂的圣人,而是为了让其他人能喜欢你,能与你相处融洽。
一言一行中见教养。一个人在与人交流时如果能审视自己的不足,就会成为一个有教养、招人喜欢的人。
容不吓人是妆容的底线
在网上流传着一批出名的“杀马特”造型图片,虽然图片里面的人长相难以看清,但造型却让人印象深刻。被修剪得造型奇特、染得色彩诡异的厚重头发,就像冬天的毛帽子扣在了头上;脸上惊人的妆容,足可与印象派大师的名画比肩……不要以为这些形象仅仅出现在网络的图片中,就在2016年春节期间,就有人在火车站看到两位如此容妆的奇葩。坦然地站在候车大厅里,顶着众人惊奇的目光等待火车入站,“杀马特”的造型生动又形象。
若说一看就都是成年人的“杀马特”们还只是一时想不开,糊了自己一脸来刺激别人的审美。那么,学校里那些急于成长的“中二期”少男、少女们,可就让人想要再教育一下了。按理说,是什么人就该干什么事儿,学生的穿着打扮就应该符合这个社会群体,学校里也都会要求学生不许带饰品、不许化妆。
他们还年轻,哪怕只是身穿普通的校服,看起来也洋溢着青春的甜美;他们是学生,整洁大方就可以很好地展现他们的形象,但总有些叛逆的孩子想要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管理严格的校园里也许还没几个袒胸露背的学生,但当他们离开校园后,有些学生们开始“放飞自我”。女生的裙子短到齐腿根,露脐装短到与内衣看齐;男生扎耳洞、纹纹身。让人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学生还是小混混?”穿着之美贵在“适宜”二字。
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身份也应该穿着适合自己的衣服。脸满稚嫩的学生穿得太过成熟,看起来并不美,反而像穿了大人的衣服,不伦不类。学生都把心思用在穿着打扮上,哪有心思放在学习上?所以,又到了“学生当以学业为主”的老生常谈时间,作为学生要展现出的应当是大方、得体的形象,充满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与活力气息。而干净、朴素、适合,才是学生最好的装扮。
行待人接物学问深
如何与人沟通是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能力,人作为群居生物天性中就渴望着与他人沟通交流和来自他人的认同。
在待人接物上,人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家长们教导孩子时也常会说,见到人要有“热乎气”,不要冷淡得好像对方根本不存在。在身患绝症的作者熊顿所画自传《滚蛋吧,肿瘤君》中,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篇章:阿姨带着弟弟看望生病的熊顿,阿姨一直拉着她的手在哭,而阿姨的儿子却一直在低头玩手机。除了一开始的打招呼,这位弟弟看望病人的全程就是玩手机。一直到和哭得伤心的母亲离开时,弟弟也没有和患病的姐姐说过一句话。也许这位弟弟当时并不知道他来看望的姐姐将不久于人世,但他总有一天会后悔当年的少不更事。
很多年轻人都自称有“社交恐惧症”,比起和陌生交谈更喜欢宅在家里。更有甚者,如果能用网络和文字沟通,就绝对不用电话或是语音,视社交活动为洪水猛兽。事实上,待人接物的能力不仅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如何,可惜很多人已经忘了该如何去做。
“坐在办公室里,有人进门就应该站起来打招呼,招待对方坐下后,理应奉上一杯热水或清茶。家里来了客人,即便与自己无关也应出来露脸打招呼,而不是躲在房间里当自己不存在。见到比自己年长的应当主动打招呼,被介绍与父母的朋友认识时,至少也要露出笑脸、叫人一声……”这些小细节都展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也是常人判断他人能力与品行的方式。
在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中,待人接物都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如果待人接物都做不好,将来在社会上又该如何自处?展示出优秀的社交能力,也正是展示个人教养,获得他人认同的机会。
言谈吐之中见教养
当人类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说话就变成了一门艺术。有人用它来表达赞扬之情,也有人用它伤人于无形。谈吐中如何见教养?不高声、不抢话,用词文雅、不随意贬损他人,都算得上是有教养的表现。
有这样一群被吐槽为“习惯性差评师”的人,他们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满意。朋友欢天喜地的推荐自己的偶像,对方的回答是:“好丑、好做作。”;朋友带着去吃心仪许久的美食,对方说:“难吃死了。”;朋友新买的衣服对方说:“难看。”;朋友换个发型就会说:“好土。”;朋友邀请去旅游则说:“那破地儿,没意思。”;朋友有了恋人又会说:“这种人你也要?”这种说人,从不在乎自己说出的话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不在乎旁人的心情,仿佛人生的意义就是建设在抨击别人之上。
网络让这一部分人没了拘束,放大了这些人的欲望。因为不用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这些人在网络上的言论让人无法恭维。他们骂人不需要理由,就是为了骂人而骂人。有人在女孩子被强奸的新闻下骂:“是女人打扮太招摇,纯属活该。”;在寻狗启事下面说:“狗已经在我的锅里煮上了。”……这些人绝大部分在生活中并不会如此说话,但在网络里却满口污秽。没教养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污染源,脏了别人的眼睛,也污自己的心。
语言是展示心灵的镜子。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里,说过的话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它们有些留在了别人的眼中、耳中,更留在了说话人的心里。言语如刀,伤人无形。以温和、宽容的心态去发声,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拒绝语言暴力,不去随意品评他人的生活,这才是谈吐间的教养展现。
信守时就是守住了他人的好感
守时是件非常能体现教养的表现,有些人无论是与他人的约定还是工作生活中,总不会做到守时。上学迟到、上班迟到、约会迟到,学习计划一拖再拖、工作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这种如今被叫做“拖延症”的行为,已经成为了让很多人头疼的习惯。
等待是件非常让人焦躁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这种等人等很久的经历。在一些商场、影院、游乐场等场所,常能看到一些在等同伴的人。他们或是满脸的无奈,或是暴躁得见到垃圾桶都恨不得踢一脚,或是一遍遍打着电话催人,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在等着那些不够守时的人。
“范式之约”中,为了赶上与朋友张劭约定相会的时间,范式自尽化鬼赶路的故事是多少人心中朋友间相处的典范,守时是君子美德与教养的体现。在古人眼中,君子代表着所有美好品德,可以说君子就是有教养的标准。诚实守信,是君子必备的品德之一。因此,若想要表现得有教养,守时是必须要做到的。
姿站有站样 坐有坐相
有人在微博上晒了这样一组图片:在候车大厅的长椅上,一位年轻女子呈屈腿并向外打开状,蹲跨在候车座位上玩手机。她不仅一个人占了3个座位,姿势还如此不雅,引来无数网友的品评,讨论起何为女孩子应该有的仪态:无论是站是坐,双腿并拢才是女孩子的坐姿态标准。当然,无论男女,站在那里背脊挺直,坐在一处不抖腿晃脑,才算得上是端庄得体。
谈到姿态端庄,就要说说那些不够得体的行为。有人习惯将脚架在桌子上,不管是家里摆放茶点、水果的茶几,还是办公室里的办公桌都能拿来放脚,让人看着就不舒服。也有些女孩子,穿了短裙也不会注意细节,累了就蹲在地上,或是坐下的时候将腿叉开,很不雅观。还有人喜欢一脚点地,另一只脚屈起踩在凳子上,这种形象在自家也就算了,到公共场合也是如此,让其他人还怎么坐。
坐卧行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如何,如果说不能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至少也要做到体态优雅,让人看着舒服。那些动不动歪着、靠着、挂着,喜欢把脚举得比头还高,坐在那里跟脚踩钉板片刻不得闲,没事抖腿晃肩,从姿态上就难以让人欣赏,“教养”二字更是无从谈起。
礼“吃相”之中见教养
能体现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使用筷子,很多人用了一辈子的筷子却不曾真正用对过,也有人虽然知道一些执筷的礼仪却不知道是为什么。
央视《百家讲谈》的主讲人之一马未都先生曾专门讲过如何用筷子的礼仪。有些网友听马未都先生的课后说,自己也曾因为用筷子而被家长管教过,知道不对却不明白是为什么。虽然能明白传统的餐桌礼仪,但也明白这些体现着一个人是否有教养。
除了如何使用筷子,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还有很多。现在虽然不再强调要“食不言、寝不语”,但吃东西不能发出“吧唧嘴”的声音还是要做到的。而一桌之中长辈先入座上首位、长辈不动筷小辈不能先伸手的规矩,也是寻常百姓家一直恪守的习惯。
如果一桌人围坐一起,有人在长辈发话之前先动筷,那将是非常没教养的行为。而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再说话,超过桌面一半的菜不伸胳膊去夹也都是体现教养的行为。这些礼仪在习惯后并不繁琐,也是任何有教养的人都应该做到的。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更有教养,也是希望通过这些礼仪的学习,让孩子学会尊老孝亲的传统美德。
养不教,父之过
教养并不是空泛之谈,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品质。有人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而不觉得丢脸;也有人大夏天将汗脚举到桌子上,还觉得自己挺潇洒;有人说话尖酸刻薄,还自以为说话犀利、一针见血;更有人一个朋友也没交下,还觉得是知交满天下;还有人一事无成,却觉得是全世界都负了自己……这些人的教养缺失正是他们为人失败之处。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这些人最好的诠释。没有吸引人靠近的品格,又怎么能得到他人的喜爱?
为什么我们常说教养不好的人是没家教?西方学者认为,孩子的三观塑造完成是在六岁至八岁左右,这些在我们看来还处于懵懂的孩提时代,就已经接受了家庭成员的影响,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这些生活中细碎的小问题最终汇成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可否认的是,孩子最终成长为何等模样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
养不教,父之过。有了孩子却不加以教养,这是为人父母的失职。一个人的教养如何,正是要从小学习,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一点一滴中被刻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成为足以左右他们未来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靠后天培养,那么教养就完全是靠父母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教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就别想谈什么温柔体贴;若是丢给老人而自己不去理会,那么自卑和骄纵都有可能出现。与之相反的是让孩子更有教养,不仅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影响他们人生未来的走向。他们的人生一定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磨难,拥有更多的可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