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开拓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而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 开拓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辽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12月21日)
吴 兰
吴兰代表中共辽源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开拓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辽源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幸福和谐新辽源目标,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三期”叠加带来的严峻挑战,注重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发展关键,突出发展重点,努力在一些重大关键问题上攻城拔寨,率先突破。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不断完善转型发展思路,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持续发力,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为推进更高层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致力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扩容和城市功能提升上持续发力,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致力于扫清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招商引资上持续发力,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我们致力于激活创新创业动力,在完善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创业上持续发力,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支群众信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党性修养和能力作风建设上持续发力,巩固和提升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五年来,我们扎实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果。
牢牢把握第一要务,聚焦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转型和产业体系重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新的产业支撑体系逐步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1%,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20%,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0亿元,与2011年相比现价年均增长9.8%;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4.2亿元,是2011年的1.28倍,年均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860亿元,年均增长11.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预计为7.8:58.8:34.4,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2.4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东辽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东丰县被评为2013-2015年度全省县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速,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58.8%,比2011年提高11.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养生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4%,民营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90%,主要指标增速始终处于全省前列。辽源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市。
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着力释放发展活力,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金融、农村户籍、粮食流通体制、供销社综合改革等农业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法检两院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明、民主法制和文化、社会体制等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累计建立96个各类研发中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辽源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扎实推进行政服务提质提效,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我市“放管服”改革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拓展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空间,引进域外资金年均增长9.8%,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6%。推进辽源经济开发区及县(区)工业集中区扩容升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趋势正在形成。
着力推进辽源特色城镇化,全面提升基础建设品质,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坚持把辽源特色城镇化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建设机制和以城带乡、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辽长铁路、伊开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顺利推进,辽源机场前期工作正式启动。调整完善城区发展规划,协调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南部新城建设。持续推动东辽河、大梨树河等城防工程和城区街路、桥梁、景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环境明显改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南部新城“四馆”、职教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建设。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丰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城镇化试点,辽河源镇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小镇,金州乡省级特色城镇化示范镇建设进展顺利。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污染防控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
致力于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五年累计投资203亿元,完成民生实事209件。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成功举办首届辽源国际琵琶艺术节和“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承办了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和9%。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统筹实施“六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创新推出“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和谐。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及时召开市委人大、政协、统战、群团工作会议,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协、统战和群团工作的领导,积极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党群工作取得了新成绩。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团结、民主、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制定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施意见》,协调推进依法治理和民主管理相关措施落实。地方人大立法取得新成果,《水源地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批。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辽源市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深入推进平安辽源建设,依法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辽源连续五年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连续七年获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党的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坚持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业首责。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站稳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创新舆论宣传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强化干部教育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后备力量,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严肃换届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圆满完成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两议四抓一述”制度,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实施社区党建精品示范工程成效明显,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夯实管党治党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以贯之整治“四风”问题,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抓好巡视整改和巡察工作,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不断增强,党风政风逐步好转。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驾驭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挑战和不足,主要是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业绩下滑,民间投资意愿下降;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进展不平衡,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仍然较重;推进创新发展的手段能力不足,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面临很多障碍;财政实力较弱,保障改善民生压力较大;城乡规划刚性约束不足,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中梗阻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具体规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两个责任”落得不实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归功于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班子传承接力,归功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合作,归功于驻辽部队、武警官兵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归功于广大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和鼓励鞭策。在此,我代表六届市委向所有为辽源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辽源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紧扣创新转型工作主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改革创新中汇集资源力量,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科学判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制造2025”、《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为我们谋划推动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为我们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吉林省把辽源定位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重要支点城市和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门户,赋予辽源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辽源经济转型取得重要成果,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日益活跃,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和农牧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创新发展的基础日益坚实。
在重大机遇面前,我们也要看到辽源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宏观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辽源经济外向度持续提高,受此影响越来越大。从区域环境来看,辽源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布局上同质化竞争明显,资金、资源、项目、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推进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将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创新求变,闯出一条符合辽源实际的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全市上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破解难题、开拓前进,努力把辽源建设成为改革创新先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示范市。由此确定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总要求,把握转型升级主线,突出创新创业引领,聚焦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强化民营经济主体支撑,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实力、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发展布局、整合发展力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而不懈奋斗。
推进创新转型发展是辽源重塑竞争优势,积蓄发展力量,实现跨越赶超的必然要求,要把扩总量、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核心目标,把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作为一项硬任务。到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地方财力保持同步增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城镇化率达到58.5%以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我们要以更具开拓性的创新思维引领发展。致力于加快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推进思想创新,不断加强前瞻性探索,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级试点,做创新发展的开路先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培育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创新发展轨道。要以更精准的改革推动发展。准确把握市情,全面深化适应性改革,努力打破常规,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完善体制机制,扫清制约发展的关键障碍。要以更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发展。准确把握投资对环境的需求,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人才环境、人居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发展要素向辽源集聚。要以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支撑发展。发挥辽源人创业意识强、民营经济活跃的传统优势,用足用好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平等尊重,引导规范,扶持发展一批高素质民营骨干企业。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保障发展。弘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钉钉子”精神,克难攻坚,务实担当,以严细实的作风推动事业发展。
实践创新转型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以前瞻性、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去探索和创新,要求我们以更大的责任担当一以贯之地不懈努力和推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以党的建设新成效推动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三、加快推进辽源创新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统筹,创新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一)深化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发展道路,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精品农业市,建设吉林省畜牧业强市。要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有机杂粮、优质水稻和食用菌、柞蚕等产业,加快发展日光棚室,大力发展反季蔬菜,促进种植业增收增效。支持东丰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要着力推动标准化、专业化、高端化生产,突出抓好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培育以辽河源头为地理标志的生态有机农业品牌,推进全域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支持东辽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要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推行“公司+合作社”模式,依托养殖业资源,做强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一批高标准现代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鹿、牛、猪、鸡、羊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东丰县建设中国梅花鹿产业发展核心区。要着力打好生态有机牌,培育发展高端畜牧业名优品牌,加快建设畜牧业出口基地,提升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要强化政策驱动,发展一批带乡富村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农业产业集聚区。要加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检验检测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精细化、订单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集农村金融、保险、防疫、气象、检测、认证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促进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区域统筹、差异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发展后劲。要大力发展县域服务业,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支持东丰县纳入全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力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文章,把辽源建设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工业名城。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汽车零部件、建筑机械、模具加工、矿山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快开发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突出抓好高素质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带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重点支持金翼蛋品规模化养殖和全产业链生产,建设国内最大的蛋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要重点支持麦达斯铝业、利源精制等骨干企业加快高新产品开发,保持高精铝加工产业发展的领先优势。要坚持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并重,着力推进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品牌培育,建设国内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要推动辽源原料药企业重组,抓好中医药、化药及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等新产品研发,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竞争力。要支持辽矿集团、鑫达铸造、金刚水泥等企业调结构、去产能,加快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再造竞争优势。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中聚新能源、鸿图锂电隔膜等企业发展,鼓励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应用。要持续推进辽源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高标准建设企业孵化器和集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金融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要突出抓好袜业、医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专业园区发展,力争到2021年,建设形成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等一批百亿级产业基地。
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实施服务业发展攻坚,推动服务业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科学规划物流产业发展,把辽源建设成连接长春、沈阳两大经济圈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要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围绕建设宜居城市,坚持多元化、便利化和高品质发展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开发新业态。要加强市场调控,稳健发展房地产业。要突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一批健康养生和医养结合的养老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要,打造辽源健康养老品牌。要全域发展休闲旅游业。突出抓好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凯旋王国创意产业园、房车营地、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度开发影视基地体验、皇家围场狩猎、民居民宿、农业观光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发展金州、辽河源、那丹伯、小四平等生态旅游小镇,建设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旅游景区,把辽源打造成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高精铝加工等八个产业创新链。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精准扶持,集中资源持续支持重点企业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要以职教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德创新中心,打造“双创”孵化示范基地。到2021年,全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户以上,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60%以上。
(二)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组织实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加快推动辽源4C级机场建设,进一步优化辽源对外联系沟通的人流、物流通道,不断提升区位优势。要积极向上争取,将东辽河流域治理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整治东辽河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抓好“引松入辽”、中小水库扩容、“库库联通”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加强城乡电网、气网建设,强化能源保障。
建设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高水平建设和管理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继续抓好中心城区街路改造,统筹推进城区老旧供热、供水管网改造、气化辽源等重点工程,配套建设商贸、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中心城区绿地和休闲空间,有计划地推进城市整体风貌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南部新城开发建设,打造集教科文、康体休闲、高新产业和商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保洁机械化水平,建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发智慧公共服务项目,协同推进“无线城市”和公共WIFI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着力建设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把城镇化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要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一体建设。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倡导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生态治理和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东辽河流域综合整治,抓紧实施城市污水截流干管工程。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做好东辽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申报工作,把辽源打造成吉林中南部绿色屏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要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和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倡导绿色发展,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发展竞争力。
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活力。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政策,积极推进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场改革,推进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
要继续简政放权。积极推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平等保护。进一步完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机制。强化扶持推动,建设一批高标准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小微企业加快生成。强化政府主导的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扶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重商文化。要关心关爱企业家,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选树一批民营企业家创业典型。要扎实开展“信用辽源”建设,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引领全社会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融入我省向南开放大格局,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要扩大多领域国际合作,继续深化与德国在生态农业、职业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合作。要始终瞄准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动态,抓住我省与浙江省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的政策机遇,建立高效工作团队,精心谋划,抢占先机。要坚持引资引智并举,争取吸引一批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研发机构落位辽源。
(四)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均衡性、均等化,统筹实施民生工程建设。要做好创业就业工作。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对困难人群和残疾人家庭就业援助。加强和改进就业服务,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制定实施年度增收计划,努力增加农民和低收入者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健全职工工资保障机制,落实最低工资增长政策。鼓励城乡居民依法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民医保计划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整合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应急救助制度,继续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家庭供养和救助制度。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促进养老事业、残疾人事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各类棚户区改造、城市危旧房及“暖房子”改造工程,强化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扎实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2019年底完成脱贫任务。落实“五点双享两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搞好职普衔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抓好特色专业学科和地方发展急需的学科建设,打造辽源职业教育品牌。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积极鼓励社会文化艺术团体发挥作用,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场馆建设。抓好文化传承与发展,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挖掘历史文脉,讲好辽源故事,厚积城市文化。继续培育东丰农民画、东辽满族剪纸、显顺琵琶等文化品牌,彰显辽源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实施“健康辽源”工程,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坚持重点突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相关政策,促进人口协调均衡发展。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功能,增加体育设施,拓展活动空间,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网格化、智能化,增强社会治理的协同性、整体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完善社会监督和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预警研判。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构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增强社会活力。
推进法治辽源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市共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机统一。推行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七五”普法,依法化解各类矛盾,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筑牢公共安全网络。加强平安辽源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升完善监管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完善党务公开、述职述廉、个人事项报告等监督制度,建立多维监督体系。要积极为人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搭建平台,每届党委任期内至少要召开一次人大、政协工作会议。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履行监督职能,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支持市人大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支持其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责,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做好党管武装、双拥共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港澳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延伸。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辽源实际,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精髓要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自信”。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守“六大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全面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围绕转型发展配强班子、选好干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抓重点、补短板,不断完善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统筹做好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培训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各级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强化整体功能。要务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党管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广纳人才的制度体系。
(三)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把能力、品行、作风关,全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两支队伍建设。实施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三年跃升”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干部年轻化、职业化。持续完善社区“1+3”大党委运行机制,提升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要夯实国有企业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要开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攻坚,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要切实加强党员队伍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四)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纪律挺在前面,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要深入开展巡察工作,构建市县(区)联动机制,推动党内监督向基层延伸。要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两个为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加快实现市一级派驻机构全覆盖。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以及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坚决整治不敢担当、庸政懒政怠政等为官不为问题。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真正让小惩小戒成为大爱大护。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实干。要完善监督机制,织密织牢制度笼子,强化源头预防。
同志们,建设和发展辽源是我们肩负的光荣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吉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开拓前进,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