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知行并进 立足岗位不忘初心

学深悟透知行并进  立足岗位不忘初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三)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会议结束后,我市积极组织和谋划社会各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讲话的重大意义,并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在我市,很多身处不同岗位的干部群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很受启发和鼓舞,纷纷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铸牢看齐意识 坚持党校姓党
市委党校 张丽霞

 

    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中,必将牢固树立看齐意识,自觉做党校姓党的坚定践行者,时刻把政治责任放在首位,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树立看齐意识,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看齐意识,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代表党的声音。要在党校的课堂、讲坛上讲党的性质和宗旨、讲党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列宁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严守纪律,处理好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则、思想解放不越矩,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弘扬正能量,代表党校的形象。牢记党员身份,在党校课堂讲坛之外,也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形象。对传播违背中央精神的错误观点和言论,要敢发声亮剑,对传播政治谣言、丑化抹黑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以及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辨析和引导,激浊扬清,不能作局外人、旁观者,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迅速精准,跟紧党的中心工作。党校教师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理论宣讲和咨政研究。第一时间将党中央作出的决策精准迅速宣传贯彻落实。第一时间将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要战略部署及时进课堂。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供正确引领和学理支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动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布道者。党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真信”,才有说服别人打动别人的本领,才能让学员愿听、能懂、真信,才能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经得起风浪考验,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原原本本学习经典著作,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党校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只有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教学上才能给学员呈现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观点,才能让学员真正接受理论,拥护理论,真正把这种理论当成信仰,促使其政治上的坚定,行动的自觉,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坚定“四个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仰信念要从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始。基层党校教师要深入系统地从思想上、理论上真正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和客观必然性,才能为学员厘清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讲深讲透,引起共鸣,教学相长,进而有效转化为理论自觉。
    注重“主课主业”,践行党校姓党的根本政治原则。党校工作的重心就是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决定了新时期党校教师教学科研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学科建设基础上,侧重党的理论。基层党校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基础上,注重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的选题开发,把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变为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校教师教学科研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突出党校姓党,有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追求,把个人教学科研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服务辽源转型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起来,多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掌握不同社会群体的社情民意,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和参与改革建设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研究成果为人民和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优化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方式。让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选题和备课过程中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解答学员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并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结构化研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达到主课主业教学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市委党校 李亚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把握其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性与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具有继承性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经济学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从儒家“贵和尚中”的精神到今天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传统到开放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交流、重视和平思想的强化和延展;从传统的公平正义思想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这样的范例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民族感与民族性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进程中都始终伴随着我们前行的步伐,失去了民族性我们就会失去我们前行的方向,因此,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都会深深印上民族的烙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与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是跟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不断地丰富发展,具有浓浓的原创性与时代性。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要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要撰写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突破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著名的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事实依据和实践根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包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作为研究的基础,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若干专题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作为一门发展的科学,时代的产物,它必将会伴随时代的变迁进一步的发展下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一如既往的秉承实事求是、兼收并蓄的原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的经验与文明成果,形成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学话语体系中话语权。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勤政廉政 务实高效
西安区人民法院 张馨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法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遵循。人民法院务必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战略意识和责任担当,把精神要旨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勇于创新,锲而不舍地推进。
    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内涵,明确法院工作方向。人民法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要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虑,自觉主动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常态下做好人民法院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方向,忠实履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职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助力小康社会建成。助力小康社会建成,人民法院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法院工作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 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工作面临许多新任务和新挑战。比如,经济增长减速必然引发某些法律关系的调整;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劳资纠纷、金融借贷纠纷、涉农经济纠纷、生态环境资源纠纷以及民生保障纠纷等猛然陡增;新常态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民告官”案件会快速上升,人民群众更为迫切地关注司法的公平正义等等。人民法院要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必须直面这些新问题,主动应对这些新变化,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遵循司法规律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现行司法体制中一些违背司法规律、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官职业队伍,推进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法院队伍。“伏虎要知虎性”,司法体制改革要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体现司法活动特点和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程序实体并举并重等要求。
    精准把握人民法院功能定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其生命力在于实施,其权威也在于实施。人民法院作为法律实施的主体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之一,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面对各种社会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找准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尤显关键和重要。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打击犯罪、解决纠纷依然是人民法院的直接功能。概括起来无非三个方面:打击和预防刑事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调处民商事纠纷,保护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制约社会权力,确保国家政府权力依法运行。
    大力加强法院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廉洁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不仅要“为”人民,还要“畏”人民。确保实体公正。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程序公正,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确保过程公开。“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要通过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确保满意高效。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确保清正廉洁。广大法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下大力筑牢自身防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完善廉政机制,加大惩处力度,始终保持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
东丰县永合小学 孙雪亮

 

    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旨在指导当下哲学社会工作的重要讲话,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推动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切实把握好习总书记提出的“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扎根本土实践,坚持开放包容,努力实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
    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繁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并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和怎么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
    增强文化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让世界知道中国。同时,我们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对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际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增强文化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学科建设做起,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地为党和人民树学立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要立足辽源实际,深化重大理论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增强文化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理论创新体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学习讲话精神成果作为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们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为此我们需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群众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做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
市实验中学 王会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战斗在初中一线24年的思想品德教师,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谈谈我的体会。
    培育学生爱国意识,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本。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品德教师,一定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自觉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品德学科教学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通过《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将爱国热忱转化为爱国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好学生诚信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追求。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部分学生,面对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致使诚信缺失;部分家长不讲诚信对孩子在人格和品行形成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现状呼唤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品德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友善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思想品德课开展友善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实施友善教育,建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在校内设置充满人文关怀的标语牌,在教室张贴教人为善、催人奋进的宣传画,开展“爱心天使”和“善心大使”评选活动,在黑板报开设“校园德育新闻”或“友善教育新闻”专栏等,使学生耳濡目染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心理来理解学生,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善于捕捉闪光点,抓住学生向上向善的心理,多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开展一些有益的互动教育。积极开展优秀生结对帮扶后进生、“建设友善校园”“友善在我身边”活动,关心困难学生及家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校园爱心捐助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精诚合作、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树立学生敬业态度,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的。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对爱岗和敬业作了明确规定,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不得敷衍塞责。”要做到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潜心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教重于言教,由于教师示范,使敬业在学生思想中深深扎根,使他们认识到敬业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成就事业,而且会感染和引领团队和社会风气,融入学业,自觉践行。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育教学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根据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改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多用生动的教学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从而培育中学生自觉做到爱国、诚信、友善、敬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