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那一抹温暖的“中国红”

冰雪中,那一抹温暖的“中国红”
——首届中国·吉林国际冰雪旅游产业博览会暨国际旅行商大会辽源展区走笔
本报记者 王茵

 

“雪博会”上,辽源展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12月9日,长春农博园二号馆。
    作为本届“雪博会”奥运及冰雪城市主题馆,省内各地市(州)冰雪景区、滑雪场及其他冰雪资源的悉数亮相,将这里装点成了一个蓝白相间的世界,一片冰与雪的海洋。
    在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中,一抹温暖的“中国红”却在不经意间跃入眼帘。
    大红的门楣、大红的窗花、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对联。
    楹联上浓墨饱蘸,新词挥洒:“戏冰雪品美食游福地辽源,赏民俗过大年享满韵清风。”
    没错,这里就是辽源展区。
    辽源,那个有着“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琵琶之乡”等诸多亮丽名片的城市,那个曾经的盛京围场、当年的皇家鹿苑。
    今天,他们把琵琶、剪纸、农民画、棉袜、梅花鹿统统搬到了展区。
    走进展区,映入眼帘的是回味悠长的关东民俗,是浓得化不开的中国年味儿,是耳畔挥不去的乡音乡情,是心头满满的儿时记忆。
    偌大的展馆内,这抹温暖的“中国红”迅速升温,参观的人群纷纷向这里涌来,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咨询、交流好不热闹。
    盘腿坐在关东大炕上剪窗花的东辽县剪纸艺人李玉苹刚想站起来歇歇胳膊腿儿,一位长春大姐马上跟了过来:“你好,再给剪几张窗花呗,刚才人太多,我没买着。”“我这窗花本来不是卖的,刚才剪好那几张都被买走了,我还得再剪,要不,我这有名片,你先拿着,过后咱再联系。”李玉苹一边把名片递给那位大姐,一边说:“我这一盒名片眼看就要发没了,好在来的时候带得多。”
    旁边和李玉苹一铺大炕上的一鸣草编带来的杂物筐、拖鞋、鞋垫、工艺品的样品令参观人群爱不释手。公司经理胡双庆告诉记者,大家伙儿感兴趣的不只是她的商品,还包括工艺、技法、原料、购销渠道等,“一位专门从事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投资商刚刚把名片和联系方式留给我,回去后我们会就具体细节进行详细商洽。”
    和李玉苹、胡双庆不同,在鴜鹭湖旅游度假区展位,市场推广部负责人赵丽推出的是鴜鹭湖冬季旅游特色项目——冰雪嘉年华。赵丽介绍说,今年的鴜鹭湖冰雪嘉年华与以往有所不同,增加了包括关东美食、关东火炕、关东大集等特色民俗,这些元素的融入,在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同时,也让旅游多了一些温情的回味。
    杨金翠、王丽是吉林财经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她们眼里,辽源最负盛名的是棉袜。此次辽源展区一日游,让她们看到除了棉袜以外的辽源美食、辽源特产、辽源冰雪嘉年华,两人决定寒假一定要到辽源走一走、看一看。
    让更多的人通过“雪博会”认识辽源、了解辽源、走进辽源,这是我市参会的主要目的。说到参会组织与布展工作,市旅游局长王淑梅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此次参会,我们的主题是冰雪文化、年味文化、民俗文化。同时,我们还在布展过程中体现了更多的辽源风情、辽源特色,包括东丰农民画、东辽剪纸、龙泉春酒、一鸣草编、韩秀梅泥塑等。希望以此次“雪博会”为契机,与参会的各地旅行商及金融、交通等领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完善我市旅游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水平。此外,我们还与人民网、吉林旅游广播、吉林电视台、新浪网、携程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接触,旨在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将冰雪旅游这一“冷”资源变为助力辽源发展的“热”经济,成为推动我市转型升级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