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西安满眼春 昂首跨入新征程
潮涌西安满眼春 昂首跨入新征程
志愿服务有声有色
医护人员认真会诊
电商运营蓬勃发展
艺翔曲艺社夜景
先锋社区办公楼
辽源北互通立交桥
忆往昔 扎实苦干硕果丰
过去五年,是西安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务实重行,团结奋进,全面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4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0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0.2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2%。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凝心聚力增投资、稳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发挥投资的刺激作用,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五年滚动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80个,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4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个。76个项目建成投产,42个项目实现达产达效,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致力打造发展平台。规划了“两区两园”西安开发区空间框架。累计投入2.3亿元,完成东西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建成孵化器厂房2.2万平方米。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西安区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试点。作为全市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实施主体,谋划储备项目170个,争取国家政策资金3.2亿元。其中,独立工矿区项目——东西孟工业园区供水管网建成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凝心聚力调结构、促转型,发展方式深刻转变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9:79:18.1,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健康食品、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5%。聚源重型、隆盛源机械、长江胶管、全鑫物资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战略新兴产业成长迅速。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材料等产业,希玛生物、恒发碳纤维、亿达碳业等一批项目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汽贸产业雏形初显。建成全省第二大的仙城二手车交易市场,年交易二手车3万辆,成交额近10亿元。引进嘉隆、双丰等5家汽贸服务企业,经销哈弗、大众等7个汽车品牌。商贸物流业形成规模。和宁街欧亚超市及周边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辽源“山语城”国际美食文化节。仙城物流园区成为全省第三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8.7亿公斤,交易额13.5亿元,被评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首批绿色认证市场。新世界购物广场、电力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凯旋王国项目进展顺利,梦幻水世界开园运营,吸引游客20万人次。湿地公园有序推进,完成入口区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公园主题广场建设完成,矿山博物馆、辽源矿工墓全面对外开放,侵华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充分显现
协调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顺利接收煤机厂社会职能。统筹推进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药卫生、财税分税等一系列改革,完成卫生计生、市场监管、机关事务等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施“放、管、服”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对外开放。参加东博会、厦洽会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广泛接触“中字头”企业和华为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引进国内域外资金2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7亿美元。
凝心聚力打基础、优环境,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8.4%,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完成人民大街拓宽工程,开通连接外环的3条主路。13条城区道路、6条农村公路、4座桥涵建成通车。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成阳光新城、幸福家园、富国新村等12处居民新区。累计征收173万平方米,新建256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建改建7个村部、23个便民服务大厅和4个农村文化广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座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实施西孟河城防和12处饮水安全工程,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四清两化”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农村环境持续改善。谦和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富强村被评为新一轮国家级文明村。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非法侵占林地清收任务。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标准。
凝心聚力惠民生、解民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加大民生事业投入,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实施惠民实事工程。连续五年实施惠民实事170件,累计投入9.2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0%以上。加强城乡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近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裕明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仙城社区被评为“全省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和“救急难”试点在全省推广,低保补贴标准逐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新建保障性住房33500套,32000户居民迁入新居,86000名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023万元。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建成全市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西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到8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9张,社区日间照料间和农村养老大院实现全覆盖。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9969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9.8%;农民常住人均纯收入实现12600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7%,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凝心聚力强服务、保安宁,和谐氛围日渐浓厚
全面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努力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科技事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区验收。泰安社区、安康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新建改建太安小学、石河中心校等4所城乡小学和政府幼儿园等两所公办幼儿园,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填补了公办幼教事业空白。西安区被认定为全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优化医疗卫生环境。新建区医院综合楼,建成灯塔卫生院、太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圈”。繁荣文化体育事业。西安泥塑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圪垯山泥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翔曲艺社被授予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培训基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吉林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西安泥塑、圪垯山泥人、艺翔曲艺成为我区三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西安区被命名为“吉林曲艺之乡”,承办了全国曲艺、杂技、电视三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专题研讨班和中国文联志愿服务项目培训班,推动西安文化品牌走向全国。乒乓球项目在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奖牌82枚,乒乓球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少儿乒乓球训练基地。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深化街道社区改革,12个社区办公环境全部达标,自治水平逐步提高。完成西安消防大队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消防救援能力明显提升。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平安西安”建设,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凝心聚力重法治、转职能,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建设权责法定、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成全市首个法治文化广场,开通“法治西安”微信平台,实现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常态化运行,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组建区政府法律专家顾问团,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队,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行政务公开。向全社会公示政府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民主决策。对“三重一大”等事项,广泛征求意见,集体讨论决定。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主动加强与政协联系,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516件,办复率100%。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源头治腐。规范执行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审计监督作用,推进廉洁高效作为,有力促进了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
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以及档案、价监、退管、兵役、残疾人事业、双拥共建、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步,呈现新面貌。
展未来 砥砺前行众志诚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西安区加速转型、振兴崛起的攻坚时期。按照区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定位,政府工作的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全面转型、振兴发展”工作主线,统筹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五个西安”,推进实施产业转型、城乡融合、青山绿水、互通互联、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创新“六大工程”,突出抓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园区发展、城乡统筹、环境恢复、脱贫攻坚和社会稳定等重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区委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可以预期的目标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5:62.5:3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2%,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重点实施好“六大工程”
实施产业转型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创新发展,以打造转型升级核心区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汽贸服务、仓储物流、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引进相关的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以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健康食品、新材料四大传统产业为主,以文化旅游、汽贸物流两大新兴产业为增长极的“4+2”创新型主导产业格局,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捕捉“两化融合”“互联网+”的新机遇和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带来的新空间,跟上“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新节奏,积极融入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实现西安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
实施城乡融合工程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围绕协调发展,坚持全域布局、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产业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以东部汽贸产业区、中部商贸核心区、中西部文化旅游区和西部工业集中区为主的四大“城区功能区”。按照“一核一镇一轴一带”区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农村社区化改革路径,着力打造与城区功能区互补的“石河新区”。推动灯塔镇退城还乡,实现基础设施向中心镇延伸,社会事业向中心镇覆盖,城市功能向中心镇辐射,着力打造灯塔生态特色镇,推动形成遥相呼应、互促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实施互通互联工程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围绕开放发展,以打造经济合作首选区为重点,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和我省向南开放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资引智并举,持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社会领域的开放合作。加强区域融合对接,借助四平、辽源、铁岭、通辽经济协作区和长春、四平、辽源干港两大平台,拓展开发开放通道,实现全方位的互通互联。依托境内辽长、伊开、集双高速公路优势,努力把西安打造成为南通京津沈、北联长吉图的重要枢纽和辽源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努力建设现代花园城区
围绕推进绿色发展,以打造环境恢复示范区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构筑天然绿色屏障,再现西安的青山绿水。全力支持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开发建设,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推进城镇美化绿化、绿色通道、森林培育、树种结构调整四大工程实施,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老道山植被恢复,加快湿地公园鹿鸣湖、凤鸣湖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营造水系、林草、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加强龙头水库等重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建设山水景观辉映、绿地湖水交融的现代花园城区。
实施民生保障工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围绕共享发展,以打造民生质量改善主城区为重点,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坚持城市与农村双线推进,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创业促就业政策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增强民生保障能力。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实施养老服务普惠计划,全面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给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争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围绕安全发展,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政府主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和队伍建设,及时排查化解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以打造社会治理先导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社区改革成果。探索“互联网+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力争打造“智慧社区”。
本版稿件由盛妍妍 高 磊 李 贺 赵梓雯 提供
本版图片由张洪伟 黄健平 本报记者 胡希伟 刘 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