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也该读点儿书

再忙也该读点儿书

 

 

    说起读书,与此相关的话题可谓多得如满天星斗,数不胜数。其实,我们仔细分析那些有关读书的话题,实质内容无外乎“人们为什么读书”和“人们该如何读书”这两个核心问题。古今中外,很多人都为“人们为什么读书”和“人们该如何读书”作过研究、发表过各式各样的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探求这两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人。诚然,采访对象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只是一家之言。记者试图通过这些观点,来唤起更多人关于读书的思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培根说过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上升到了一种境界,就是为了“修身养性”而读书。修养是一种不断陶冶情操、锤炼思想、完美人格的行为过程,其代表着一个人的内涵修炼和丰富程度。读奇书,长睿智;读好书,增涵养;读善书,修身心。譬如,老子所著《道德经》可谓是一部修炼身心、提高境地的经典浩帙。有些读书人读了《道德经》心境就会有很大变化,整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可能得到提高。《菜根谭》也不失为醒脑提神,修身养性的传世秘方。毛泽东同志对此书的评价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平常百姓读《菜根谭》,读得是一种心境、一种心怡,更是一种无形的修为。

 

    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
    古人讲,治全国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修身,一个直接、有用的办法即是读书。对人们来说,读书除了可以增长知识和学问、改变个人命运外,更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不仅可以成就个人大业,为国家乃至人类多做贡献,而且阅读改变人生。读好书,能使人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与此相对的是,有些人不注重自己的学习,就有可能走向歧途。前不久,一位落马官员在他的忏悔书中写道:“思想锈了,武器才会生锈;灵魂发岔了,人才会走上岔道。”他坦言,因为升迁顺利,理论学习少了,才开始自我膨胀和放松自己,走向错误的道路。归根结底,还是少读书惹得“祸”。

    书单推荐: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欧洲第一部文学巨著——《荷马史诗》
    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
    世界上第一部寓言总集——《伊索寓言》
    拟圣而作的儒家经典——《孟子》
    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历史》
    哲学家主宰下的等级社会——《理想国》
    希腊城邦国家制度的发轫——《政治学》
    自由至上思想的经典之作——《庄子》
    “千古之绝作”——《史记》
    史书之祖——《尚书》
    儒家经典——《论语》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天下第一奇书——《周易》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人与自然搏斗的壮歌——《老人与海》
    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中国最早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水浒传》
    极富浪漫色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宗教典籍——《圣经》
    古代原子唯物主义杰作——《物性论》

 

    读书是为了不当文盲

    文盲是对某些没上过学,没读过书,连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的一个称呼。这样的人几乎不敢独自出远门,出了门哪里也找不到,很多文字标识对于他们如同虚设。因此,这样的人不但特别自卑于自己连一个字也不认识,而且特别羡慕那些识文断字的人。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盲的人不但自己有很强的读书愿望,而且还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自己的后代努力读书。这些人有很强的读书愿望,但是对于读书却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仅仅是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不至于做个文盲。
    在采访中,今年60岁的文秀英曾经就是一个文盲。文秀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好几个,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去上学读书了。正是由于一天学没上过,文秀英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文秀英告诉记者,在她45岁以前虽然也曾经为了自己不识字而苦恼,但是远没有45岁以后对读书认字有了如此强烈的愿望。45岁那年,她为了一件事情第一次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来到城里。下了客车,她一下子就蒙了。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她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她也知道,只要认识城里那些写着字的大牌子上面的字,就能找到她要去的地方。她不认字就只好向人打听。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耐心地告诉文秀英如何去到要找的位置。文秀英要找的位置不好找,诸如在哪个地方转弯,在哪个地方坐车等问题对于一个第一次来城里的人来说根本记不住。那位中年男子最后给文秀英写了一张纸条。可是,文秀英不识字,纸条如同废纸。中年男子把纸条给文秀英后就急着离开了,文秀英一个人拿着纸条愣了半天。最后,文秀英在求助了好多人后,终于在一名初中生的帮助下找到了要去的地方。
    从城里回来后,文秀英萌发了读书识字的强烈念头。他把自己的孩子当做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起。那么多年过去了,文秀英不但认识了很多字,还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读书时,她诚恳地说:“读书不为别的,就为了认字,不做文盲。”

 

    读书是为了让生活更有味道

    有人说,人们读书是一种享受。咀嚼人文之味、情趣之味、德行之味、性致之味。正因为如此,读书让读书人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之外,更多了些丰富醇厚的味道。在读书人眼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们生活,就好像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丰富的佐料,不但让你的人生更有味道,而且会更加丰富多彩。
    55岁的李驰明已经保持读书习惯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里,李驰明不但让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得到书本的滋养,而且还从读书中品味到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味道。李驰明说:“读书就是在读自己。读书会消除你高兴时的狂妄、忧伤时的烦恼、闲暇时的无聊、繁忙时的疲惫。多年来的读书生活使我坚信,是读书成就了我的性格,是读书完善了我的内心世界,是读书培养、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是读书让我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幸福。我已经与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日不读书生活无滋味,每天都读书乐趣大无穷。”从读书中得到无限乐趣的不仅仅李驰明一人,30岁的黄珊有读书的习惯。当记者问她是怎么喜欢上读书的原因时,黄珊告诉记者:“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据黄珊介绍,她以前不怎么看书,工作之余就是看看电视、上上网、逛逛街、和朋友聚餐等。可是,这样的生活看似悠闲安逸,却让黄珊内心充满不安,她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感觉人生不能只有吃喝玩乐,真的没什么意义。正是为了打发这种无聊,黄珊拿起了书本。刚一开始,黄珊觉得读书不但没有乐趣,而且很无聊。但是,慢慢地,黄珊坚持下来了。书读多了,她不但爱上了读书,而且书本也像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她未来的人生,驱走了她的迷茫。

 

    读书是为了把“饭碗”端牢

    读书自有读书的高雅处,然而读书先得为了觅个糊口的饭碗,倒是求是者的大实话。把读书与“饭碗”相提并论,听起来虽然显得俗了点儿,但是,这却是很多人面临的最大实际。很多人尽管早已经走出校园,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依然在读书学习。这些人读的书大多是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些人之所以在工作和闲暇之际,还依然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目的就是为了在工作中做得更好,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
    今年32岁的李金铎,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现已经在一家相关企业工作了近10年。这10年来,李金铎始终都在学习,从工作和生活中挤出时间、创造条件及时阅读有关计算机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的书籍。李金铎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大学毕业那么多年后,还依然这样努力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自己始终具备干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李金铎在大学毕业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是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的。那时候,李金铎打发自己富裕时间的方式就是玩和友人聚会等等。就这样,李金铎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年。一次,李金铎所在的部门主管让李金铎整理出一份有关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资料。李金铎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忙活起来。李金铎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最新的发展动态自己根本就不了解。整理完资料,李金铎陷入了思考:“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尤其在计算机方面,发展变化可谓是一日千里。我安逸散漫地过了一年,落下太多的东西。我不能躺在以往的知识架构里睡大觉了,再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就会失业。”这次整理资料让李金铎很震撼。从此之后,李金铎就开始收心了,又开始捧起书本读书学习了。

 

    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那你就该沉下心来历练;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雄心,那就静下心来读书。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一句话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认同,引发不少人的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很多人都认可的道理:读书能够让人们在很多方面有所提高。读书能够使人提高,多读书、读好书,则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认识。为了劝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总书记习近平才会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才能“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身边,通过读书让自己实现不断提高的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46岁的王长科在他的朋友圈里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有才人”。王长科的朋友之所以都认为他有才,是因为王长科已经在很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不了解王长科的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人能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一定是学历很高、有坚实文学基础的、非常了得的人物。其实,王长科只有高中学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培训和学习。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可以公开发表的文章的根源在于:他爱读书。王长科告诉记者:“我高中毕业后工作、成家,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家庭事务多繁杂,我都没有忘记读书。书看得多了,想法也就多了,自己不知不觉就能写出东西了。能够公开发表文章是我儿时的梦想,现在梦想成真了,这多亏了多年来没有放下读书的习惯。读书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看这话不假。”

 

    该如何读书?

    与每一个人有各自的读书目的一样,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今天,记者将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几种比较典型的读书方法。
    读书应该有选择性地读
    从古至今,书籍数量可谓浩如烟海。那么,一个人在有限的精力条件下如何有选择性地去读书呢?美国的汉密尔顿说,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他把选择提高到技巧的地步。爱默生则把他选书籍的规则定为:不读问世还不到一年的书;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从这可以看出,有选择性地的读书,是不少人的习惯。
    面对如山的书本,一个读书人首先就要重视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并做到合理、准确的选择。一个读书人要真做到合理、准确的选择书籍,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选择的标准应该是:喜欢读的书、耐读的书、经得起读的书。只有坚持这样的标准选择书籍,才会给阅读者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层出不穷的时代,有选择性地读书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我们对读书作出正确的选择。

    读书应当从容地读
    如今社会浮躁气息浓厚,很多人干什么事情都失去了耐心,包括读书。正是心中少了份从容和淡定,很多人不是不读书,而是整天过分地纠结于读书的进度和数量。这样一来,不能从容读书的人就会陷于,为了追求数量和读书进度而焦虑、机械地读书。不能从容地读书,不但不能让自己从书中有所收获,而且还可能让某些读书人失去对读书的情调和欲望。
    读书应当从容地地读。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读书应当带着思考去读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读书人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读书思考是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从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尤其当下,各种碎片化信息爆炸开来。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要想让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读书人多思考、多归纳。这就好比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读多少书,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因此,只有在读书中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从这些书本中生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立思想。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夏景明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