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来学法

大家一起来学法

 

    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的总称。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知法、用法、守法、敬法”的公民。知法懂法,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总有避免不了的纠纷。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法律来捍卫我们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行为不能做、有哪些禁区不能碰,这就需要法律为我们划出红线和准则。为迎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到来,本报记者整理出来一些和每位公民生活和工作关系密切的法律常识,期望能起到对大家有积极启示和帮助的作用。


    收到假钞后再花出去,违法吗?
    不少人都有收到过假钞的经历。收到假钞后是自认倒霉把假钞销毁,还是上交到相关机构,还是继续把它花出去?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三种方式。那么,误收到假钞后再把它花出去是否违法呢?
    根据规定,任何伪造、变造货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以及购买、持有、使用假币的行为都是严重破坏我国金融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
    《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走私、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
    《人民银行法》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同时规定,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人民币而持有、使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一万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持有、使用假币罪: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明知是假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4000元以上不满50000元的,属于“数额较大”;总面额在50000元以上不满200000元的,属于“数额巨大”;总面额在200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因此,收到了假钞之后再花出去,即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使用,若使用的假钞总面额达到4000元以上,则构成使用假钞罪,应该给予刑事处罚。若没有达到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则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一万元以下罚款。

 

    充话费时按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怎么办?
    在电话充话费的时候,总有人会记错了号码或者输错了号码,然后把话费充到了别人的手机上,这时,应该怎么处理呢?手机收到错充的话费,需不需要返还话费呢?发现充错话费后应该立即联系对方跟对方协商返还话费。收到错充话费的用户由于构成不当得利,应当返还错充的话费。
    双方调解协商。发现话费充错了之后,一定要及时联系对方,跟对方商量好,看对方愿不愿意把话费归还。若对方不给予回复或者不同意,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可以及时和运营商的客服联系,登记之后,客服会帮助与对方进行沟通。
    由运营商办理话费资金转移。对于一些特殊情形,比如错充的金额过大,对方不愿意以充值的形式返还的,在对方同意、系统允许的情况下,且是经官网或者营业厅前台充值的话费可以进行实时调账,即将错充的话费从对方账户调入充值者指定账户,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仅限于省内用户,省外用户不可以,而且还得在一定时间之内、对方账户中余额够的情况下。
    起诉要求对方返还。对方收到错汇的钱和话费,不管数额多少,都算不当得利。若双方不能协商的,或者协商不成的,充错话费的一方可以以不当得利起诉到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虽然从法律上来讲受益用户有归还义务,但在实践中,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由于通常这种情况只知道受益用户的手机号码,根本无法获知其个人信息。对于这种情况,运营商的客服人员表示,基于对客户隐私的保护,不能泄露受益用户的个人身份,除非公安机关介入调查。但警方表示,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即使是警方也不能随意获取公民信息。由于不能获取到受益用户的身份,所以律师也无法代理类似案件。
    收到天下“掉下来”的话费,需要返还吗?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构成不当得利的要件包括:一方获得利益;另一方受到损失;一方获得利益与他方利益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在收到错充的话费时,受益的用户就构成了不当得利,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将话费返还给充值人。

 

    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虚假广告,违法吗?

    微信“朋友圈”中各种广告层出不穷,也有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广告。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虚假广告违法。最新修改的《广告法》已经开始实施了,新《广告法》规定,个人发布广告属于广告发布者,适用《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新《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新规,个人发布广告也可以是广告发布者。而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别人的广告被认为是一种广告发布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广告,无论是为自己发布还是为他人转发,无论是收费还是免费,都受到《广告法》的调整约束,要遵守新《广告法》的各项规定。
    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广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新《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前款规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者作推荐、证明的,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广告,若发布的广告内容虚假,对消费者造成欺骗和误导,违反了新《广告法》的规定,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转发广告的人可能会成为消费者的索赔对象,消费者可以要求转发广告的人先行赔偿或者承担连带责任。

 

    工作日加班,可以调休吗?
    工作日要加班、周末要加班,甚至连过年过节都要加班,加班似乎已经成了劳动者的家常便饭。很多公司都不直接支付加班费,而是以调休来代替加班费。那么,加班可以以调休代替吗?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劳动法规定的加班工资标准怎么算?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工作日加班可以用调休代替加班费吗?
    《劳动法》明确规定,在休息日加班的,可以优先安排调休,如果实在不能安排调休的,则需要支付两倍加班工资。也就是说,平常周末加班的员工是可以以调休来代替加班费的。
    但是平时工作日延长时间加班的,《劳动法》并未规定可以优先安排调休,据此,工作日加班的是不能以调休来代替加班费,公司在工作日安排了加班,就需要向员工支付1.5倍工资。

 

    电话通知法院传票,如何辨真假?
    收到电话通知的法院传票,告诉你涉嫌犯罪,法院要传唤你,这些电话传票是真还是假?对于电话法院传票应该怎么辨真假呢?法院发传票有严格的程序,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因为“法院”“犯罪”等字眼而慌了手脚,这个可能是一个诈骗电话。
    接到法院电话传票怎么辨真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法院在送达传票时,不会采用电动语音系统进行通知,一般是人工送达或者是法院工作人员来电通知。如果是人工送达,相关法院工作人员会将传票等法律文书送至当事人手中,在核实清楚当事人信息后,会有一个签收的过程。如果是法院工作人员电话通知,必然会清楚地告知当事人涉及案件的相关具体情况后,请当事人本人到法院领取传票,绝不会在电话中询问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等无关信息。
    如果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冷静镇定,不要慌乱,应及时拨打法院对外公开的电话号码或直接到法院查询。切记不要在电话中透露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存折密码等私密信息。若情况紧急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切勿上当受骗。
    法院怎么送达传票?
    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是送达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说凡是能够直接送达的,就应当直接送达,以防止拖延诉讼,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无理拒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放置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产生送达的法律效力的送达方式。
    委托送达,是指负责审理该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时,依法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委托送达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邮寄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所送达的文书通过邮局并用挂号信寄给受送达人的方式。实践表明,法院采用邮寄送达通常是受送达人住地离法院路途较远,直接送达有困难时所采用的一种送达方式。
    转交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所在单位代收,然后转交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转交送达有三种情况:受送人是军人,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和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正在被劳动教养的,通过其劳动教养单位转交。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并以其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时间为送达日期。
    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采用公告送达必须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时,才能使用。公告送达产生的法律效力与其他送达方式送达效力是相同的。如果法院传票不能亲自送到被告手里,可以通过上述的其他方式送达。


    乘坐飞机时,手机可以开“飞行模式”吗?
    飞行模式,就是关闭了手机通信功能,此时手机不再搜索信号,不能接打电话、发短信,也不试图联系基站。这时的手机进入了“免打扰”状态,只能当计算机、电子表来用,理论上对飞机的操作信号没有影响。
    为什么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
    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手机的地面基站系统。当你使用手机时,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基站为你服务。当你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就需要重新选择基站,并切换到新的基站,这个过程是需要计算的。当你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时,由于飞行速度很快,过区切换会非常频繁,会加重基站的工作负担。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有可能干扰机载电子系统。即使在飞行模式下,手机也会影响并干扰驾驶舱和地面塔台的通信系统,产生安全隐患。因为手机只要开机便会产生一定的电磁波和辐射,干扰飞机的无线电装置和地空间的正常通信。
    在飞机上不关手机怎么处罚?
    机组人员可以要求关闭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若不听劝阻或者情节严重规定,在飞机降落后移交地面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573)规定,从飞机为开始飞行而关闭舱门时刻起,至结束飞行打开舱门时刻止,飞机上的乘员不得开启和使用,机组成员也不得允许其开启和使用与飞机正常飞行无关的主动发射无线电信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包括:移动电话(包括飞行模式的移动电话);对讲机;遥控玩具和其他带遥控装置的电子设备。飞行期间,当机长发现存在电子干扰并怀疑该干扰来自机上乘员使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时,机长和机长授权人员应当要求其关闭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情节严重的应当在飞机落地后移交地面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并在事后向局方报告。
    处罚款或者拘留。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在使用中的航空器上使用可能影响导航系统正常功能的器具、工具,不听劝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整理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