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助残”那些事儿……
“精准助残”那些事儿……
——谨以此版纪念第25个“国际残疾人日”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发展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坚持普惠与特惠,一般制度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使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残疾人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12月3日是第25个“国际残疾人日”。为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全力推进残疾人的小康进程,让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本报特开辟专栏,以飨读者。
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残障儿童“梦”开始的地方
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是我市唯一一所招收适龄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成立于1991年10月,现有康复人员30名,在训儿童93名,设有语训部、自闭部、智障部、脑瘫部和听力门诊。主要业务是对全市10周岁以下的听障、孤独症、脑瘫和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并为全年龄段耳聋患者提供听力检查、助听器验配、耳膜制作等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社会的支持配合下,通过教职员工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使中心建设和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康复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康复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有效提升,真正办成了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各项工作均排在全省前列。中心始终秉承着“康复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把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不懈追求,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儿童康复事业新篇章。累计共为500多名残疾儿童进行了免费康复训练,其中,70多名残疾儿童升入普幼、普小就读,有的还考入了中高等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克服难以想象的工作枯燥、收入微薄等困难,为使他们身心能得到功能补偿,将来融入社会,他们长年累月与残疾儿童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不厌其烦。对每一个儿童都需要经过千百次的康复训练,把心血和汗水融入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上,极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和社会负担,为残疾儿童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残疾儿童“发现一例救助一例”的目标。中心真正办成了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多年来,也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呕心沥血的优秀教师。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好带头人李天华;有身残志坚,不计得失,忘我工作的康复师刘震宇;有业务精通,康复技术精湛的张艳伟;有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甘为红烛的胡黎丽;还有热爱儿童康复事业,视残疾儿童为亲人的连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心先后被辽源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吉林省“‘互助关爱工程’先进单位”;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
多措并举 推进残疾人精准脱贫——
六个“突出” 六个“狠抓”
对于残疾人扶贫工作,市残联从我市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积极参与、各级残联主动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残疾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残疾人社会化扶贫工作体系已经形成。
突出特惠扶持 狠抓兜底扶贫
全市各级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充分整合资源,履职尽责,落实国家和省里各项民生工作,全市残疾人民生保障状况持续改善。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将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人员纳入分类施保,给予高标准补助,并对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给予临时救济,有力保障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市残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积极与民政、财政部门沟通补贴资金落实情况,广泛筹措资金,认真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成为全省第一家完成资金拨付的地区。现已为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720万元、10579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00万元、5761人。
突出增收致富 狠抓就业扶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根本问题是要解决残疾人从业和就业困难,为残疾人共奔小康搭建发展平台,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是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市残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采取“公司+基地+残疾人”的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和培育基地,扩大残疾人就业辐射面。目前,在全市共建立了20个省、市、县(区)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千家万户巧手基地,安置和辐射带动了823名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为解决贫困残疾人“手中有项目,兜里无资金”的创业就业窘境,市残联积极争取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扶持规模较大的能人大户及贫困残疾人户,对扶贫成效显著的项目,根据其生产的实际需要,贷款贴息可连续实施三年。近年来,市残联共争取康复扶贫贷款1155万元,贴息资金80.85万元,增强了贫困残疾人户的扶贫效益。
突出技能培训 狠抓教育扶贫
根据贫困残疾人实际情况,市残联扎实开展贫困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和扶残助学工作,把残疾人技能培训和教育列入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贫困残疾人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切实提高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组织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在每个乡镇选择具有一技之长,已率先脱贫致富并乐于助人的残疾人作为“一级带头人”,带领数十名残疾人“二级带头人”,向数百名残疾人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近年来,共培训农村贫困残疾人4870人。市残联于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市淘宝孵化园举办残疾人电商技能培训班及草根电商创富学堂线下培训,来自县(区)50余名残疾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旨在使贫困残疾人掌握从事电商工作的基础技能,提升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层次,为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市残联计划在市淘宝孵化园建立市级残疾人淘宝孵化基地,为有从事电商工作愿望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常态化专业培训和工作场地,给贫困残疾人提供低成本的创业门槛,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致富。扶残助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已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实事之中,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之中。市残联对考入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残疾人子女及残疾学生,给予扶残助学补助,年补助资金达110多万元,确保全市符合条件的每一名残疾大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突出康复服务 狠抓健康扶贫
市残联紧紧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通过康复服务促进脱贫工作,极大地减轻了贫困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支出,使他们能够动起来、站起来、走出去,实现自谋生计,最终达到脱贫的目标。市残联对全市0至10周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全部实施免费康复救助,做到残疾儿童发现一例康复救助一例。通过实施各项康复救助项目,今年共为81名各类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建立完善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全市投入90多万元建立了54个康复站,逐步扩大了农村康复服务覆盖面,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近就便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残疾人流动康复服务车,深入到贫困残疾人家中提供入户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和矫形器100例,免费适配辅助器具2900件。
突出舆论引导 狠抓思想扶贫
扶贫重在扶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转变“等、要、靠”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市残联充分利用省市等各大新闻媒体,以“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残疾人的专属节日为契机,以专版、专栏、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对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举办了“百千万特殊人才工程”先进事迹报告会、自强与助残先进事迹辽源专场报告会、全市扶残助残志愿者及残疾人自强创业“双十佳”表彰大会等,宣传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使残疾人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既深深感受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又增强了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主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突出因户施策 狠抓精准扶贫
全市共投入50余万元,深入到34862名持证残疾人家中,开展了残疾人基础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活动,了解残疾人家庭状况,摸清搞准残疾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量,立足实际,探索有针对性、切实管用的脱贫攻坚路径,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建立帮扶档案,做到一人一策。今年“助残日”期间,市残联全体党员干部赴东丰县猴石镇政府,举行了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联系卡”发放仪式,进行了包保联系卡发放对接。包保联系卡详细记载了扶贫帮扶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极大地便利了帮扶干部和包保贫困户的联系沟通,切实做到“因户施策”。
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进行中——
一切只为残疾人全面奔小康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年。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全面奔小康目标,找准定位,转变思路,启动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计划,加大康复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为摸清底数,使康复对象精准,全市共投入50余万元,深入到34862名持证残疾人家中,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活动,了解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等信息,并把13518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录入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数据库。2016年,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8155人次,服务比例达33.6%,高于全年总目标,切实做到康复服务与康复需求的精准对接。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有序实施
0至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可以最大程度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缺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按照“发现一例,救助一例”的要求,将残疾儿童康复年龄由0至6岁扩大到10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作为我市集中实施残疾儿童康复的机构,在开展聋儿语训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脑瘫、自闭症、智力等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已成为国家人工耳蜗、助听器验配定点康复机构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智力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现有2500平方米的功能用房,投入280万元配备了听力检测、FM无线调频、听觉统合、天轨、神经诊疗、多媒体互动教学、自闭症康复训练系统等设备。投入30万元选送100余人次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进修培训。其中,3人取得国家级上岗资格证书,9人取得省级上岗资格证书,康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累计为586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康复训练完成率达到100%。同时,成立了特殊儿童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教授家庭康复知识,实现家园共育,共培训家长 1200余人次,家长满意率100%。先后被省、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互助关爱工程’先进单位”和“残疾人之家”。为建立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市残联与卫计委联合组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残疾儿童救助政策的培训,实现了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信息共享。发放宣传海报3000余张,辐射到我市60个社区、518个行政村,让社会公众和偏远地区的人群都能了解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同时,市残联积极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向社会力量购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达到准入标准的康复机构均可申报承接此项目,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包括运动、感知、认知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能力训练服务。通过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切实做到了残疾儿童康复广覆盖、广受益。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扎实到位
残疾人辅具的适配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市政府出台了残疾人辅助器具方面扶持政策并投入经费保障,市残联认真落实市政府工作部署,通过实施国家和省彩票公益金、省“助行圆梦”行动计划等项目,积极向省残联争取资金454.3万元,配备假肢装配和康复训练设备90余件,采购各类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21148件,目前,已免费为残疾人适配16147件,基本覆盖了全市有辅具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在满足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需求的基础上,市残联加大对肢体残疾人假肢和矫形器适配需求筛查的工作力度,几年来累计安装假肢253例、矫形器59例,价值592万元,被省残联列为“长江新里程三期工程”重点站。为进一步提升了辅具适配服务水平和质量,还先后投入7万余元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辅具适配工作培训,为我市残疾人提供更加专业的适配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康复流动服务车,对偏远地区有特殊困难的缺肢患者提供入户服务,累计下乡200余次,深入东丰县、东辽县的15个乡镇,服务残疾人500余人次。把党和政府对特困群体的温暖关怀送到家中,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康复服务与康复需求的精准对接。
基层残联组织工作职能逐步提升
残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市残联在推进工作重心下移中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康复站建设,共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80000余人次,极大推进了康复服务进社区,满足了市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同时,各县区残联还承担着我市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住院项目,向上争取资金321.1万元,救助4151名精神病患者。东丰县、东辽县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实施政府包干制,对治疗费用超支部分由县财政包底支付,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重归社会。从今年起,各县区残联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五类残疾人提供31项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和每项服务的康复专项经费补贴标准,康复专项资金将直接下拨至县(区)残联,由县(区)残联与定点康复机构进行费用的结算。精准康复服务把尊重基层作为原则之一,提升基层残联的自主权,使康复服务更加因地制宜和方便快捷,切实做到专项资金与服务项目的精准对接。
本版稿件由市残疾人联合会 提供 本报记者 王 超 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残疾人联合会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