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式养老“怪圈”还有多少路要走?
走出中国式养老“怪圈”还有多少路要走?
所有人都会老,终将有一天到达人生的暮年,中国的“老人潮”也正慢慢扩大。而我国修订《老人法》、设立“老年节”,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护,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焦虑。原本老人可以期待儿女来养老,但如今的养老模式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
近几年来,“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留守老人”“老漂一族”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内心,而如今的“80后”们也被“房奴”“车奴”“孩奴”的重重压力折磨得喘不过气来,而老人们不忍心让他们再背负上新的压力——“养老奴”。于是,有一些老人退而求其次,打算去养老机构。更多的老人还不得不走进“保姆式养老的怪圈”,养大子女后还得帮忙带孙子、孙女。对此,现如今诸如“延迟领取养老金”“以房养老”等各种方式层出不穷。而其中最让人感慨的就是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草案,并在草案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等。总之,现在养老的话题又一次触动社会敏感神经。
当今社会的种种养老现状无非都是在拷问我们:该如何走出养老“怪圈”?当面对由“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今天,老人又该如何安度晚年?作为子女又会面临哪些养老问题?社会又该如何帮助、关怀老人?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怪圈一:“80后”家庭,养老、哺小有困难
在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生育年龄的今天,“421家庭”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所谓“421家庭”,顾名思义,即指4位老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既要面对赡养问题,又要面对育小问题,还要面对一连串的事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有时可能有钱也无用武之地。
王晶和李浩,刚刚在去年5月迎来家庭中的第三个成员。小家伙儿的第一声啼哭,牵动着三家人的心。他就像那金字塔的塔尖,软软地垫在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堆起来的厚实底座上。
最初,王晶和李浩的关注点不在爸妈身上,而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双方父母“轮流上岗”、全程看护,让小两口儿体会到的不是“421家庭”的艰难,而是便利。现在保姆月薪一路看涨,如果没有爸妈帮忙,对于正处于事业起步期的他们来说,雇人带孩子的费用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更重要的是花钱雇保姆不一定能买来放心。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保姆给孩子喂安眠药来怠工、体罚小孩等事件,令王晶心有戚戚,她觉得自己的爸妈带,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儿,顶多就是溺爱了。但是父母终将老去,当父母们垂垂老去之时,养老难题不可避免,他们的难题才真正到来。
今年,李浩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病愈之后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那时,王晶和李浩一直疲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奔波。李浩说:“那时我老婆买菜要买双份的,做好之后再由我送过去,她还得在家照看孩子,我平时交电话费、水电费也要两家一块交。老人一遇到什么麻烦事,一个电话我就要马上赶过去,有时还要向单位请假,真的感觉有些心力交瘁。但好在我丈母娘那时还能帮着照看点儿孩子,可后来我岳父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可真愁坏了我们,对于我们来说工资都还可以,钱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人却是忙得焦头烂额,不知道如何是好。”
现在王晶和李浩继续在两家之间奔波忙碌,不过李浩给生病的母亲请了一个保姆,保姆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做好饭走人,这样可以省掉夫妻俩儿一部分买菜、做饭的精力。小两口儿也曾商量过,希望把一方的两位老人送到比较好的养老院去,但是都被父母拒绝了,老人希望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尤其舍不得孙子,想看着自己的孙子一步步成长,小两口儿知道老人的想法后也就顺从了父母的心愿,虽然忙碌,但是毕竟养老是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
怪圈二:独居老人,在同一座城市也难与子女相伴
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变老,和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一样,有一天会变得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甚至疾病缠身。人们用鸟儿的飞翔比喻儿女长大以后有了生存能力了想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哪怕在同一座城市也想要自己生活的自由。儿女们为了自由,在老人们最需要关爱和照顾的时候,离开了处在中高龄阶段的父母。没儿女陪伴的老人心里的滋味很不好受。
老人杨天祥,今年已经88岁,老伴在3年前去世了,有一个女儿在市中心做生意,目前老人在向阳某小区独居。他的家是一个两居室的单元,和这个小区其他回迁的户型一样,没有单独的厨房,屋子里稍显凌乱,老年人用品比比皆是,床头放着两个收音机、两块手表,电话也在枕边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房间角落的小柜上摆着四副老花眼镜。老人年轻时在地毯厂工作过,3年前老伴去世后就开始了独居生活。现在,电视机和收音机是老人最亲密的朋友,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和外出散步,从早到晚,他几乎都是在电视机面前或者收音机旁度过。通常电视剧和新闻节目是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但与其说他爱看电视,还不如说他只是想听电视里的声音。
老人说:“我老伴过世的时候,大概5月1号,她走得很平静,也没有毛病,就这么过世了,当时我一下子就耳聋眼花了。原本的精神寄托没了,现在心全在女儿身上,因为我们家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女儿早早就打工挣钱了,现在她有自己的店铺了,做生意特别忙,为了方便看店铺她就搬到市中心住了。现在我不仅会想老伴儿还会想女儿。我每天早晨4点醒来,5点听广播,简单吃点儿早餐,然后出门走走。我女儿如果有时间的话,星期六就会来看我。”当问到老人是否感到孤独,或是有没有担心过万一哪天身体不好了,身边却没个人的时候,老人说,孤单总会有点儿,人老了总归是这样的,如果觉得身体不大好了、有病了,就赶紧去把门开好,马上打电话给孩子。
目前,老人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他一日三餐吃得都很简单,特别是冬天,他基本上以面条为主,他不愿意请保姆照顾他,心疼女儿挣钱不容易。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女儿住在同一栋楼里,不用打电话就能见到。
怪圈三:“与子女分隔两地”——老两口儿无奈被分居
老两口儿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如果让他们两地分居,会给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且老年人很多时候即使想念对方,也不好意思把对方从儿女家叫回来,其次,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似乎也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怪圈”,这就造成了许多分居老人产生心理或者生理疾病,以及不必要的情感分歧。
梁丽珍今年65岁和老伴从结婚没分开过,没想到在花甲之年却被“分居”了。他们有值得骄傲的儿女,儿子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毕业留校成了教员,女儿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如今老两口儿都退休了,也有了孙子,儿媳在一家企业工作,事业心很强,就要求他们去帮着带孩子,梁丽珍和老伴儿只好将一起经营的小卖店转卖给他人,锁上家门和老伴儿去了锦州。而去年3月,在长春工作、刚结婚不久的女儿和女婿买了一套房子,想装修一下,说他们工作很忙也不懂怎么装修,想让梁丽珍过去帮忙,没办法他就一个人来到长春帮女儿装修,没想到,从此就和老伴儿分居了,只能偶尔亲戚有事儿,老两口儿才能回到老家辽源团聚。
梁丽珍说:“我一到女儿家,女儿和女婿就几乎天天诉苦,说从小没有做过饭,现在又工作忙,没时间买米、买菜,学做饭,非要房子装修完后留在长春。我为难,就打电话和老伴儿商量,可老伴儿也说为了孩子,我们再做点儿牺牲吧,毕竟他们工作忙,年轻人在外打拼不容意,老伴儿这样‘高姿态’我还能说什么,就这样我被女儿几乎是‘绑架’在了长春。其实,我过去做饭也不怎么好吃,尽管如此,女儿、女婿还是很高兴,说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可以舒舒服服吃上饭了,这点儿还是让我很欣慰的,而相处下来也不像别的人家有什么矛盾,只是放心不下老伴儿,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当然有时候也很想他,可真的不好意思和儿女开口。”说到这梁丽珍叹了口气,说起了去年春节,本来计划全家聚到一起的,因为孩子们放假晚,想尽一切办法也没买到车票,只好由老伴陪儿子,她则陪女儿过春节。由于梁丽珍一直因为这件事上火,儿子、儿媳终于同意让梁丽珍的老伴儿今年“五一”来长春,可是半个月没到,他们就轮番打电话催着他回去,虽然女儿一再挽留,可梁丽珍的老伴说,孙子的幼儿园8点开门、晚上4点关门,儿媳上班没办法接送,儿子升任了部门主管也不能请假,不回去行吗?
面对采访,梁丽珍老人表示,这次回来是因为家里亲戚这边有孩子办喜事儿我才自己回辽源的,老伴还是脱不开身,虽然儿女们都有充分的理由让他们守在身边,他们“老为伴儿”的理由显得那么无力,但她还是希望能和老伴儿一起回老家团聚,老了老了更加不想要分居,还是老两口儿一起生活才是最舒服的。
怪圈四:多儿多女,亦苦于老无所陪
孔子在《论语》中曾这么描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的要求。可是如今区域发展的分工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外乡流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比如以前还是儿子要负责父母的养老,现在因为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以及大批农民工离乡,很多年轻人与老人分开居住。那么,家中逐渐老去的父母该如何养老呢?
家住翠湖园的李萍和老伴儿育有3个儿女,大儿子在北京做设计师,二儿子在长春某银行,小女儿则远嫁到了大连。儿女们在他乡早已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这让老两口儿常常成为亲戚、朋友们教育孩子的典范。对此,李萍只是淡淡一笑,她表示他们老两口儿的确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自豪了十几年,现在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李萍和老伴儿住在儿女给买的大房子里,享受着儿女每月汇来数目不小的赡养费。
李萍说:“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都说我们老两口儿有福气,还会教育孩子,养3个孩子个个都那么出色,的确我们也曾经为此欣慰不已,毕竟把孩子养大不容易,让他们有出息也更是吃尽了辛苦,现在他们都不用操心了,我们也算是完成心愿了,虽然孩子们都有出息了,但我们也都老了,他们都不在身边还真是想!”
一直在旁边不怎么说话的李大娘的老伴儿听到这些话,也不由得说起了他们老两口儿独自生活的两件事儿:一次,李萍发高烧很厉害,吃了退烧药后,躺在床上还是很难受,就打电话给二儿子,二儿子一听说母亲病了,就说:“赶快吃药啊,要不去医院挂个专家号,多少钱无所谓,回头我汇钱给你们。”不等李萍回答,儿子急匆匆地说:“妈,我这儿正忙,不跟你多说了啊!”当时放下话筒的李萍眼泪齐刷刷落下来。还好,在大连的小女儿每周都打电话来,聊上一个小时,而这也成为他们老两口儿每周最大的期待。一次又到了周六,李萍早早起床,像往常一样等待着小女儿的电话,可等到晚上11点都没有电话打来,老两口儿都急了,开始不停地打电话给小女儿,可她的手机却一直关机,给女婿打电话也是关机。李萍怕女儿出什么意外,在忐忑不安中一夜没合眼,硬是在电话机旁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李萍终于拨通了小女儿的电话。然而小女儿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工作太忙,在外地出差,手机碰巧没电了。对此李大娘的老伴儿说:“我们现在是不缺钱了,衣食无忧,但现在是除了钱我们也真就没什么了,年纪越来越大,现在跟谁住都是问题,大儿子在北京忙,跟媳妇也不好相处,小女儿要上班还得照顾公婆,哪有多余的精力啊!”
谈到这儿,李大娘叹了口气,她表示,原本二儿子倒是欢迎他们去住的,可儿子和儿媳每天忙得脚不着地,不到晚上12点根本不着家,他们住了一个月后就又回了老家。李萍说:“其实对于我们70多岁的老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儿女在眼前陪着更重要。”
现在我们最大的期望也就是,即使我们以后住进养老院也希望儿女们以后都能回老家陪我们老两口儿过年。其实,李萍老两口儿的心愿也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无论是不是大富大贵,对于老人来说儿女在身边才是幸福。
今天,如何走出养老“怪圈”?
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人的寿命延长等因素,老龄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当今老年人最关心的也是如何选择恰到好处的养老方式,真正地走出养老“怪圈”。以往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方式,由于各种原因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将被大大削弱,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只解决了老年人口的物质和消费风险,却缺乏了情感关怀,而“80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分身乏术,也是养老走入“怪圈”的主要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走出如今的养老“怪圈”,探寻走出“养老怪圈”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无疑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家庭养老仍然最受欢迎。记者在对老年人的采访过程中,当问及他们会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时,超过80%的老年人都表示会选择家庭养老,可见当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仍然十分“传统”,而他们选择家庭养老最大的理由是在家里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但如今,中国传统的“保姆式”的养老方式依旧存在,这种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观念,是否只是老人退而求其次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无奈?很显然老人在家帮子女带孩子的同时,无论是在老人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便都存在一定压力,但同时老人还是更希望有家人的陪伴,而如今的“80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也同样不那么轻松,一个独生子女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问题累积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养老两难的境地。
想要破解这样的养老“怪圈”,除了完善社会的养老机制以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儿女孝顺父母,出钱、出力是一方面,多陪伴、常交流、勤关心更重要,而家庭保姆也许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老年人也要试着接受新事物、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除传统的居家倚赖子女的方式外,还可以尝试其他选择,如进养老院、上老年大学,但俗话说得好,“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赡养父母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的养老方式当然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