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总体部署

    公报要点
    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赋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看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点:2020年
    会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意味着此轮改革将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将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起到督促作用。
    五位一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在哪里?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作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发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哪里突破?就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哪里?就在于建设好美丽中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处在哪里?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个解放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动力。
    六个紧紧围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要点一】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一词之变显示出市场作用的提升。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要点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明确定位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上述提法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治理体系关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则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较小成本的同时跟上时代要求。”汪玉凯指出,这对新时期执政者提出了更为宏大的命题。
    【要点三】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顶层设计上把握改革方向和力度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专家们认为,把“深水区”的改革向前推进需要具有权威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领导机构进行掌握,因此该领导小组将对改革议题进行整体设定和统筹安排,在顶层设计上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要点四】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路显现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路逐步显现。
    【要点五】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用制度防腐败、保纯洁
    公报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专家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涉及党的规章制度问题,要把我们的党管好,不仅需要规章制度,而且这个制度还是一个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要点六】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说,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要点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要点八】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公报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要点九】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联系到全会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表述及此前相关环保政策执行中遭遇的困境,分析指出,下一步,相关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有望加强。
    【要点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表示,公报始终贯穿公平正义的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司法公正,使法律成为社会公平正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事务、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

港澳舆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中国改革蓝图

    新华社电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在北京闭幕。13日出版的香港、澳门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社评,认为全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全会所勾勒的改革蓝图,为未来十年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港澳应把握好新机遇,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红利。
    香港《文汇报》发表题为《三中全会标志中国改革迈入新时代》的社评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国的改革已迈入崭新的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人也必将战胜复杂困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富庶的生活,未来的中国故事将更加精彩。
    社评说,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以说,《决定》目标完成之日,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时,也是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刻。 
    《大公报》在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功绩媲美十一届三中》的社评中表示,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完善各项体制法规的实际层面,还是从进一步充实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以至从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眼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35年前的那个三中全会,在历史功勋、现实意义和政治影响方面,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前后辉映,并且起着承前启后、更上层楼的重要作用。
    《香港商报》社评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展现中央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障碍的决心和行动,正式掀开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成报》社评表示,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中国的发展亦在于改革。全会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做法开列出来,对全国的工作有了指导作用。
    《明报》《经济日报》《信报》等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了突出报道,并高度肯定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各媒体还十分关注三中全会引领的改革发展给香港带来的机遇。《文汇报》社评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给香港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进一步拓展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互惠互补、共同发展。 
    《星岛日报》在社论中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及的多方面的改革,会随着日后陆续出台的具体政策,推动国家发展步入新的台阶,香港需要探讨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担任的战略角色。
    《香港商报》说,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与国家将可进一步良性互动,进一步分享祖国发展释放的红利,一同为实现中国梦向前迈进。
    澳门最大的报纸《澳门日报》13日发表题为《中国深化改革迈新征程》的社论认为,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不但为我国经济民生的发展激发出新活力,也将为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打下新的基础。
    社论说,这些改革部署为改进施政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将会在今后的具体政策与法律中体现出来。社论相信,中共将会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海外媒体积极评价 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全面深化改革信号

    新华社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积极评价此次会议释放出的重要改革信号。
    路透社报道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公报预示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和介入将逐年减少。这次会议是检验新领导层改革决心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他具体的改革细则将在未来几年里逐步揭晓。未来中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是这些未来重要改革的试验田。
    美联社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法新社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规划路线图,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德新社报道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蓝图。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扩大农村土地权、放松户籍限制、改善社会保障、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加强法制等。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领导人回应了外界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关切,承诺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次会议勾勒出中国未来几年的改革蓝图。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并宣布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和落实。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中国朝新方向迈出的一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重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机构。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更多经济改革序幕。在2020年前,中国共产党将在关键领域实施更加坚决和强有力的改革。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中国执政者的勇气和决心将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成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其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
    挪威《每日商报》报道说,中国希望在2020年前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可以看出,中国将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私营企业成长,减少资本投资控制,进行更大力度的税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并推进政治改革。
    芬兰《赫尔辛基新闻》报道说,在中国急需进行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之际召开的本次会议,其重要性及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可以同1978年和1993年那两次深刻改变中国经济走向的三中全会相提并论,中国自此将走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
    巴西《圣保罗报》报道说,中国领导人承诺要促进自由市场在经济中扮演更加突出作用,并以此作为改变增长模式的重要努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改革路线图,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实施更加开放的经济,令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望。
    (参与记者:蒋国鹏、王雅楠、施洋、蒋旭峰、董翔、李国荣、李骥志、徐谦、刘彤、杨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