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双十一血拼”请三思而后行

提醒:“双十一血拼”请三思而后行

 

    “双十一”你是否也曾“血拼”过?下单之前,请三思而后行。“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来临,不少电商都推出了花样不同的促销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抓紧“囤货”。集中的红包释放,天量的营销轰炸,“双十一”让潜在消费被极大释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平台商家的“亚健康式”促销活动,促成了“剁手族”们的“哀怨”。许多买家对“双十一”购物趋之若鹜,总觉得“双十一”是最便宜的,轻信了店家夸大其词的降价宣传。殊不知,有很多商家使用“先涨价后降价、换下新款倾销旧款、以次充好”等有违诚信的促销手段,最终使买家贪图便宜“倒蚀把米”。

    “双十一”热潮的背后,是否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隐忧。一方面,各商家的“血拼”策略,造成了信息拥堵和边际效益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在“打折”的巨大诱惑下失去消费理性,购买了大量不急需和不必要的物品,形成了事实上的浪费。

    如今,手机短信提示,商家主动奉上了百元购物优惠券;打开电脑,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弹了出来。“双十一”来临之际,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似乎都已经有些“hold”不住了。面对即将来袭的网购促销风暴,您准备好了吗?对于消费者来说,“馅饼”要抢、“陷阱”也要防,但在“双十一”狂购的氛围里,我们更需要慎重,有些东西到底该不该买?如果该买的话,购买的价格和产品质量是否合理?售后服务以及网络诈骗,是否是我们应该多加考虑和防范的问题?“双十一”的背后,还有多少“猫腻”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妨仔细推敲一下,让自己的消费回归理性,避免冲动消费。


    “双十一”促销——降价是否也有“潜规则”?

    营销总是要利用人们消费心理的。看见一件原价上千元钱、折后不过几百元钱的物品,哪怕不需要,你也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买下来有种赚到了的感觉。
    往年的“双十一”过后,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疯狂抢购的商品,实际上并不便宜,甚至更贵,不由得令人深思,为了“双十一”一天的疯狂购物,是否值得一个月的“煎熬”等待?据了解每年“双十一”,各种“全场五折”“双十一亏本”之类的广告宣传不绝于目,然而定睛细读评论,原来大多商家折后价和一个月前的消费价格并无区别,甚至更高。据媒体报道在“双十一”期间,商家惯用的手法是,提前拿出高价,时间一到立刻半价,而这种手段早已成了“双十一”不成文的传统和潜规则。还有一些商家,在“双十一”那天把库存和滞销品拿来当新款和畅销货打折促销,造成抢购假象。这些“大规模”的促销,使原本就利润低微的诚信商家无力跟风,销量惨淡。
    消费者罗先生在“双十一”之前,在某电商家看中一款47寸的电视,并记下了当时的价格,没想到“双十一”当天价格却变了,上涨了500元钱,如此促销让他大呼上当。无独有偶,在以往的“双十一”期间,一些电商除了价格变化随意外,还存在多家电商在此次促销中,明显“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折扣并不大的问题。虽然数据显示一些电商降价幅度大,但依然有众多消费者表示价格很“坑爹”,消费者陈小姐说:“我看中一款尼康相机,‘双十一’报价为13358元钱,而在这之后则为13356元钱,我等了那么久,居然只便宜2元钱!”像陈小姐遇到这样的事不少,网友小苹果表示,去年“双十一”真正对折的商品还真没有多少,当时她买了一个电饼铛,折后价为238元钱,但过了不久此款商品的价格只需要228元钱,居然还买贵了!虽然后来经过协商给退了差额,但白瞎了我大半夜爬起来买东西的热情。而这般在“双十一”打折噱头中“浑水摸鱼”的商品并不少。
    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活动参与厂商称,一些大品牌虽然把库存货拿出来促销,但也是只拿出少量的偏门产品,实际上连带推广的页面却包含一些并未打折的新品,实足赚取了眼球和流量。看来每年奔着“双十一”降价去的买家们,也该仔细对比前后价格之后在下单,多点儿理性,少些冲动。


    “双十一”商品——质量是否依旧如初?

    往年“双十一”,网络专柜代购店都是大热门,前段时间央视揭秘了网售高仿低价化妆品的新闻,消费者在商场看好了货号,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在代购店买下商品,然而,货物到手才发现货不对版上当受骗,这些类似关于电商卖假货、高仿货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搜索“专柜代购”关键词,得到400多万个搜索结果,大多数代购店均打出“支持专柜验货”“提供购物小票”的招牌,以证明自己所代购商品的真实性。但专柜验货可行吗?以某国外护肤品牌代购为例,在网站搜索该品牌代购,有数千结果,不少卖家参与“双十一”,折扣低到令人咋舌,商品标题中还加入了“支持验货”字样,这样超低价格的护肤品即使支持验货,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除了看外包装,普通购买者真的能够验出真假吗?估计只有使用过才知道。但这都不难理解,在“双十一”的高压之下,商家面临着二选一、低折扣、高仓储物流成本等诸多钳制,如果不参加其中,就失去与平台的“关系”,所以很多时候,商家不得不使用出一些“非常规”手段度过“双十一”。而当这些“非常规”手段反馈在消费者体验中,我们就自然看到了假促销提前加价再降价、质量差商家用低品质商品滥竽充数、乱营销到处都发优惠券……


    “双十一”售后——服务能否跟得上?

    大多数网购的市民都知道,卖家的售后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买家的购买体验。根据2015年“双十一”的售后情况了解到,在“双十一”过去一个月后,其遗留下的售后问题也困扰着一些消费者。据当时消费者反映的情况看,一些以往打着“一站式”服务的电商,在配送、安装等售后服务环节上有缩水的情况发生。
    很多人觉得在网上买家电挺方便,送货、预约安装都可以在网上搞定,但市民刘女士说,她没想到在去年“双十一”买了东西,送货不是电商负责,安装更是遭遇扯皮。刘女士在网上花了1999元钱买了一套品牌燃气灶,当她给电商客服打电话要求预约安装时,却被告知需要自己联系厂家。而厂家方面表示,安装需要消费者提供发票,否则就要额外收取安装费。可是,货送来的时候,包裹里没提供发票,送货人员也没有提示安装和发票的相关事项。为此,刘女士不得不又一次致电电商客服,反映因没有发票影响安装的问题,而电商再次给出的理由是,货物是由厂家直接发货,因此没有发票是厂家造成的。就这样,刘女士的安装需求像“皮球”一样,被电商平台和厂家踢来踢去,几天后,经历了数个回合的“踢皮球”后,安装问题才以“电子发票”的方式勉强解决。而类似的问题在市民赵先生的网购过程中,也曾遇到过,据赵先生反映,去年“双十一”他在自己经常购物的电商平台上购买了汽车机油和配件,收货时发现并不是电商自己的配送员送货,而且外包装很粗糙,用的也不是电商自己的盒子,里面产品竟全是小零件,并没有卖家说好的完整配件。赵先生表示,其品质令人担忧还是其次,但这些并没有安装好的小零件很让他头疼,他先后找过其售后几次,说是售后安装需要工作人员有时间才能安排,可两个多月过去了,赵先生依旧没有等到安装人员,无奈之下只好托朋友找了其他卖配件的实体商家帮忙安装,这才把问题解决。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电商促销的频率和力度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于价格、配送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部分电商平台为了提高配送的速度,采取了厂家直接发货的模式,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部分产品品类的安装服务也被直接包给了厂家第三方服务商。如此一来,虽然价格优势和配送速率都有所提高,但售后服务质量却大打折扣。


    “双十一”配送——你网购的商品如约而至了吗?

    “双十一”差不多就是电商界的“春运”,这场主动发起的大练兵每年都在耗费巨大的人力,如果说以前“腰斩”的价格就可以触发用户下单,现在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已经远远不够。一天下单,再花一个月收货,“剁手党”对此并不陌生,所以,每年“双十一”当天爆棚的成交量数字宣布的背后,意味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在等待被发出,平台真正面临的大考才到来。
    就近几年的退货原因来看,“双十一”后的配送也曾被消费者诟病,网络上说的“双十一”买货“双十二”收货,虽然有所夸张,但相比日常的物流速度显然也确实相差很多。对于网购的消费者来说,拆快递的心情是喜悦的,等快递的心情是焦虑的,送快递的人是可爱的。据去年“双十一”的快递量统计来看,将近有170多万“快递小哥”在仓库里、在车上、在路上披星戴月,与时间赛跑。当夜幕降临时,别人的一天或许已经结束,但对于快递人来说,这一天仍在继续,这样的夜晚或许饥肠辘辘,或许寒风刺骨,但即便这样,集中爆发的物流配送也造成公共危机,现有的物流体系接连接受挑战。     
    经常网购的洪小姐表示,去年“双十一”,不少“剁手党”都在望眼欲穿地等着“快递小哥”上门,自然她也不例外,当时洪小姐趁着“双十一”,她给自己买了一部新手机,可是几天过去了,还没收到,一查物流,发现11月15日还没发出来,而打电话给快递公司,对方答复快件太多请耐心等待。而面对“双十一”快递员也有难言的苦衷,某快递公司一名“快递小哥”张磊说:“‘双十一’的时候基本不能送件上楼了,一个小区包裹太多,每个都送上楼的话,时间根本不够,而‘双十一’后接下来的一周,每天一个人派件一两百,要是上楼送件,谁看东西?再说,要是直接送件上门,一次至少七八分钟,实在是强人所难啊。对于快递员来说,时间直接和收入挂钩,我们按件领取工资,如果延迟了或者接到投诉还要被罚钱!而且每年‘双十一’很多电商提前搞起了促销活动,所以快递量特别大,如果哪天早上不吃饭的话一天都扛不下来,干我们这行的一天三顿饭无法保证,有时候吃过早饭中午就不吃了,等最后工作结束回到家都9点多了,也就不想吃晚饭了,我们一般早上7点多就要分拣货物,准备装车送到各自指定的派送区域,大部分人觉得快递员是个体力活儿,其实我觉得干好快递需要更多的是脑子。从货物装进车开始,怎么摆放到运送的路线都是有讲究的,虽然‘双十一’的时候我们挣得会比平常多,但是基本上我们都会累得说不出来话,而且由于量大,往往别的地方的物流也会跟不上,等货物到我们手里的时候很多也都是晚到的,我们即使在努力也免不了遭到客户的白眼或投诉!”
    看来,每年为期一天的“双十一”落下帷幕,买家们的几个亿快件数还真不容易消化,除了“快递小哥”们的双腿,还要仰仗各大快递公司。


    “双十一”网络购物安全防范提示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电商市场进入火热的爆发期,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促销、打折力度,不仅吸引“网购一族”竞相抢购,同时也引来了大批黑客趁“火”打劫。记者再次提醒买家,在“双十一”网购狂欢之际,小心“网络钓鱼”与网银诈骗,尽量使用专业安全软件对电脑进行全方位防护。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11月,联盟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3397个,网购、电商类钓鱼网站约占9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双十一”后一周,相关部门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1084个,占当月钓鱼网站处理总量的32%。可见在各大电商平台促销力度最大的同时,也是钓鱼网站等网络诈骗手段集中爆发的阶段,钓鱼网站通常打着促销的旗号,以“难以抗拒”的优惠来吸引用户的眼球,从而让用户失去防备,踏入陷阱,为此,记者搜集了几种网络陷阱的常见手法,当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广大网民就需要提高警惕:
    首先,是退款诈骗。它以网购交易存在异常或无法发货为由,通过退款诈骗钓鱼网站进行诈骗是2014年至今最为流行的网络诈骗方式。当在抢购高峰期的时候,有很多地区出现了用户上网慢、网页打开慢、无法下订单等情况,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卡单”“掉单”“交易异常”等说法的可信性。但所谓的“卡单”“掉单”“交易异常”“解冻订单”“异常订单处理”等词汇全部都是诈骗专用术语,其实正规电商的网络交易平台上不会出现这些词汇。
    其次,是二手交易诈骗。在“双十一”之后的一个星期内,二手交易诈骗会大幅增加,二手交易诈骗活动会以手机和家电为主要的交易标的物。而手机很有可能会成为“双十一”后二手交易诈骗的重灾区。所以对于网络上的二手交易,一定要到正规的二手交易网站进行,对于陌生人发来的二手交易平台链接要提高警惕,谨慎打开。对于相关网站的可信性没有把握时,如果要向卖家索要发票照片或实物照片,请一定要求对方在聊天窗口中截图查看,切勿直接接收对方发来的任何文件。
    再有中奖诈骗也是往年常见的一种诈骗手段,如果接到此类信息如有疑问,请拨打电商网站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或确认,切忌直接拨打短信中的联系电话,也不要轻易点开短信中任何网址链接。
    最后,买家也要多多警惕一些“高仿”的钓鱼网站以及垃圾邮件,这很有可能是黑客用来骗取用户信息的“诱饵”,即使是通讯工具也可能成为钓鱼链接传播的温床。因此,当用户收到卖家发来的链接时,打开前需要确认链接的来源,“双十一”期间,在对来自未知网站的链接提高警惕的同时,还应及时提升电脑的安全防护级别,从而防范钓鱼网站、病毒的攻击,这对热衷于网购的用户来说尤为重要。


    面对“双十一”狂欢,应多一些理性思考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临近。11月11日,原本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只因某电商在2009年将这一天定为“网购日”,并进行低至1折的网上商品打折活动,从而点燃全国网民的热情,继而在全国各大电子商务公司的推动下,这一天逐渐演变成了全球网民的“网购狂欢节”,形成了独有的“双十一”现象。网友曾用这样的话来概括“双十一”:客服小妹没有时间上厕所;“快递小哥”要启动“飞毛腿”,店主通宵达旦下单、打包、填快递单号,乍一听有些好笑,但笑过之后是不是也有一些尴尬,因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民众对于网络消费,还是带有一定的跟风性和盲目性的。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双十一”还未到,各路商家的促销活动已经提早发布,他们推出的秒杀、促销、预售、红包等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不少消费者缺乏理性,在“双十一”疯狂购物中曾有不少失误,比如一些人往往只关注价格,对商品的质量和评价不去了解,当电商以低物价向消费者抛“绣球”时,大伙儿便一拥而上,以为占了便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人盲目跟风,购买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一些人为了抢购,耽误正常工作,产生家庭不和,而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是人们缺乏的理性的思考和消费观。
    每年“双十一”期间都会出现诸如“剁手党”“后悔党”“吃土党”等耐人寻味的群体,深夜奋战在屏幕前“大捞特捞”的买家们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电商背后的男人和女人”。其实,“双十一”是一场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发的商业运行模式的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不少人的消费习惯。当前,面对迅如潮涌的“双十一”购物狂潮,需要电商、快递行业不断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产品和服务。而冲动是魔鬼,需理智消费,消费者在下单前应该多考虑,毕竟与其在冲动清空购物车后看着“消瘦”的钱包后悔欲“剁手”,不如在“双十一”疯狂购物之时多一点儿理性,合理消费,货比三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购买,才能在“购物狂欢季”享有真正的实惠,体验网购的乐趣。
    归根结底,“双十一”只是一个充满噱头的“人造节”,消费者唯有在浮躁的热闹中调整心态、擦亮眼睛、理性对待、三思而后买,才会让这种新常态下的消费模式更具正能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