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来袭 你“hold”住吗?

    每一样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引来一阵风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一点点地被淡化,直至被遗忘。微信是否会走上这条路,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唯独真真切切的一点是,微信在渗透进你生活的同时,它也在一点点地改变你的生活。

    误导族
    1:“中国人就认钱!”
    [转发“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和睦的人生” ]
    2:长见识了。
    [转:难以置信的事实: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让人汗颜]
    3: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行——
    [转:孩子我不欠你的]
    别人家说啥都信行不?能不能想想再转。

    晒幸福
    1:“今天和老公出门旅游,好幸福。”
    2:“生日,朋友送的各种礼物,各种开心。”
    3:“我家亲亲大宝贝孙子。”
    是不是让人“羡慕嫉妒恨”才甘心?

    养生族
    养生族:清晨9件事让你长命
    养生族:每天拍拍穴位排毒
    养生族:如何睡觉
    养生族:尿酸高或有痛风史的朋友请收藏
    养生族:保护好我们的肾吧
    养生族:影响健康的10个小细节
    看了这么多,都不知道咋活了。

    诅咒族
    1、“今天是最疼姐妹日。发给你最疼的8个姐妹,全年走运,发大财。不发将全年倒霉。”
    2、“今天是财神爷生日,将此短信转给你身边的亲友,你和你的亲友将在两年内变身百万富翁。”
    3、“请接到此信息的朋友继续传下去,不要在你这断了,转发全家都幸福安康。不转,你的父母家人会遇到不测。”
    事没多大,“咯应人”!

    文艺族
    文艺妹:“爱我好不好,褪去一身骄傲;贪着你的笑,忘了痛的味道 像一团火在烧,怎么可以忘掉;无尽的烦恼,淹没在你怀抱。”
    文艺妹:“问君,可知我半笺幽恨寄断肠。尘封心底的门扉,在爱与痛的边缘辗转徘徊。”
    文艺妹:“回首望,竟是一片苍凉。思过往,若轻烟叹渺茫。青衫凉,碧江上空惆怅,似秋霜。”
    穿越了吧,咱能好好说点儿人话么?

    感悟族
    感悟族:“八味心境:一味爱心、二味虚心、三味清心……”
    感悟族:“人生就像坐长春159路公交车,起于桂林路,经过师大,羡慕学历;经过省直单位,羡慕权力……”
    感悟族:“人生贵在一个‘耐’字,耐冷、耐苦、耐燥、耐烦……”
    感悟族:“人生,有的路用脚走,有的路用心走……”
    感悟族:“人生的幸福快乐决定于视角和心态……”
    如果都能做到,是人还是神?

    吐槽族
    1:文艺妹:“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吐槽弟回复:“首先,你要有腰;再次,你得找个少年。”
    2:广告姐:“小葵花妈妈开课了,孩子咳嗽老不好……”
    吐槽弟回复:“小葵花妈妈又开课了,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装的,打一顿就好。”
    3:吐槽弟:“今天才发现,原来《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和《小时代》三部神片简称“富二代。”
    一“吐”为快的结果是,别人躺着也中枪!

    吃货族
    吃货1:“吃货也有‘饭’愁的时候,?一到半夜就好饿!”
    吃货2回评:?“我是个好人,所以深夜来给你们发个好吃的。”
    吃货3回评:“送你一个好吃到爆的面包。”
    吃货4回评:“花了大半天时间做的‘流心芒果慕斯蛋糕’”。
    吃货1回评:你们都是坏银!哼,我自己整。把最后一个鸡蛋献给了最后一包泡面。
    这吃法不胖就出鬼了。

    话痨族
    1、09:00分“倒霉,感冒了。”
    2、09:30分“老婆,我真的好想你。”
    3、09:40分“头好疼啊,浑身哪儿都疼。”
    4、10:00分“刚吃完没多一会,怎么又饿了呢?”
    让你闭嘴可真难啊......

    “微”阅读之“利”
     本报记者  王超

    微信是什么?不知道?那你可就OUT了。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像短信,但不用打字;像对讲机,但无须即刻回话。通的是话,但不收通话费,只会用掉少许上网流量。这就是微信。
    利一:“潮流”的象征
    这个新鲜玩意儿如今在广大人群中迅速流行并普及开来,成为当下最“潮”的聊天方式。朋友见面时,互相打招呼的方式已经变成了“你用微信吗?加你啊”!作为一款新兴的通讯工具,微信可以支持多个平台,具有进行文字或图片的发送,支持单人、多人语音对讲的功能,大家可以使用微信随时随地联系身边的朋友。
    利二:省钱
    微信可以不用承受异地手机通话产生的高额话费,也能随时随地对讲。微信的通信费用以流量计算,1兆流量可发千条文字短信。如果办理了流量包月的业务,每条短信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对手机短信的收费标准来说,要实惠得多。
    利三:随时随地倾诉、倾听
    不少年轻人在被问及“醒来第一件事和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做什么”时,“刷微信,看朋友圈”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答案。这些年轻人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平台,更能通过微信的“朋友圈”相互交流日常生活常识、共享心灵所感、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刷微信、玩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受益人小李: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和便捷
    在我市某广告公司做文员工作的23岁女孩儿小李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她说,网络世界没有界限,又好玩儿。对于她这样的“手机控”来说,微信的朋友圈就像是家里的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微信的新闻更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们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一般看完一条微信花不上1分钟时间,这种“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方便信息检索” 、“收费少甚至不付费”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主导事实的传递者”。这样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多效化——不仅能发布信息,也能发布状态,谁都可以选择的阅读方式,这些都是最吸引她的地方,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和便捷。
    受益人小刘:可以看到“真东西”
    在我市某家餐饮店后厨工作的26岁的小伙子小刘是个忠实的“微信迷”。小刘说,过了“饭口儿”的时间,他一有时间都会与手机为伴。微信上有天南海北的奇闻异事。另外,我觉得更主要的是在这里有电视、报纸上看不到的“真东西”。
    受益人小张:满足好奇心,释解孤独感
    正在读大四的学生小张自嘲说是“微信粉丝”。他说,通过微信,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可以收集到自己缺失的学术文献。微信就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对于微信朋友圈,他说“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随时能看到朋友们的生活细节。”但小张也表示,这种阅读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世界建立联系,还能使自己偶尔的孤独感得到释解。?

    “微”阅读之“弊”
    本报记者 季式学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微信。拿着手机边走边摇的,头也不抬一顿话唠的……微信显然已经占据了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微”过了头,“微”没了性命
    今年5月,一名歹徒利用查看微信“附近的人”等功能,掌握了一名23岁、在沈阳从事收银工作的女孩张某的活动规律及相貌,尾随女孩将其杀害后抛尸。
    没先“微”到朋友,却先“微”来事故
    今年8月12日18时许,陈先生开车带一女同事到宝龙城市广场与朋友聚餐。为了多约几个朋友,陈先生边驾车边用手机发微信邀请朋友,一会用手写功能,一会用语音功能,最后造成了5车连环相撞事故,事故发生后,他居然还坐在车上发微信,浑然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
    “微”来了“朋友”,“微”来了祸端
    微信里的“摇一摇”,为大家结交新朋友提供了方便。可就是这样看起来便捷的交友方式,也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在百度搜索“微信摇一摇”,你会发现大多新闻是关于不法分子利用“摇一摇”骗钱、骗色的。可见,“摇出来”的朋友未必那么可靠。玩微信的朋友都知道,微信里的另一种功能“附近的人”可以搜索到距离你附近1000米以内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在微信里搜索到你,你大可放心。如果是“陌生人”你可要多加小心了。
    “微”来了快感,“微”走了朋友
    亲朋好友聚会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班人齐刷刷地低着头玩微信。有的刷微信、有的微信朋友圈、有的玩微信游戏。见面再不是谈论最近的工作生活,更多的是——你微信号多少?我加你。你“节奏大师”多少级?茶余饭后,带着自己的手机不欢而散,使得亲朋好友间的友谊变得麻木。
    “微”到了老板,“微”丢了工作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北京一家私企打工。一次,在上班期间利用微信“摇一摇”,摇到了顶头上司。不巧的是,他在微信的签名档写了埋怨老板的话,被老板开除。微信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可“入戏太深”的人微来微去,微丢了工作,更微丢了前程。
    “微”没了时间,“微”丢了责任
    一个叫“李大明白”的网友告诉记者,他是微信的铁粉,2011年就开始玩微信了,基本上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发帖,就连过年拜年也都是用微信,微信早已占据了他的生活。但提及家庭,他惭愧地说,自己32岁了,孩子3岁了,因为喜欢玩微信,陪孩子和老婆的时间也少了。有时候老婆做好饭菜,等我吃饭,我在玩微信,总是迎合一句:“你们先吃。”有一次老婆生气地对我说:“饭也不吃,孩子也不带,你还像个当爸的吗?你干脆和微信过吧。”哎,看来玩微信真得把握好尺度,以后每天尽量少玩微信,多尽一份责任,多抽出时间陪陪她们。
    其实生活中不仅仅有微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关心的人和事。合理地使用微信,让生活有滋味,人生才会更精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郭珍珠  王  超  季式学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