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传播谣言的“糊涂虫”

别当传播谣言的“糊涂虫”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年都会有关于买东西、购物的谣言,不是有“男戴银斧、女戴银鱼”的说法,就是要妈妈给女儿买桃罐头。据说是因为“银斧”的谐音是“荫福”,而“银鱼”则象征着“年年有余”;而让妈妈给女儿买桃罐头便是让其能“逃过劫难”。这种说法,确实让金店痛快地“火”了一把,也让桃罐头“卖疯”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伙儿都爱相信那拙劣的谎言,也许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从众心理吧。想一想,这几年这类事儿还真挺多,什么婆婆给儿媳买蓝色羊毛衫;老婆给老公买裤腰带;还有这个神仙、那个神仙过生日放鞭炮的。真是一会儿流行“转运珠”,一会儿又流行“小金斧”,甚至在微信“朋友圈”还出现了诅咒之说,迫使微信好友转发。总之,每次在这样的“风潮”背后,总会有人从中获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有迷信之说出现时,除了不环保、铺张浪费和文字恐吓之外,真的带给人们什么好处了吗?还是让您当了一回传播谣言的“糊涂虫”?


    微信“朋友圈”的诅咒帖真能应验吗?

    要说微信“朋友圈”里什么最讨厌?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最烦的就是每次看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些以“诅咒”传播的垃圾文。这些以“诅咒”传播的垃圾文有一个特点,总是在文章的后面写上一句话:看完不转发怎么怎么样,有的甚至是比较恶毒的诅咒别人的话。
    这种诅咒,有的人也许只是看了一眼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不会盲目地相信,更不会转发,只当是没看见。而有些人则很有可能碍于诅咒的言语过于恶毒,或自身有迷信思想,所以不得不选择继续传播。原本微信的出现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微信“朋友圈”是为了更好地跟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幸福和感悟。但是这样的带有“诅咒”的垃圾信息,却让人“添堵”,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市民小夏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原本很要好的朋友,因为一条微信信息闹僵了。近日,市民小夏向记者诉苦:“一天,我收到一条‘不转发会有血光之灾’的微信,发这条微信的是个朋友,我前两天开车刚好出了点儿事儿,现在还心有余悸,说实话我个人其实是有些在乎这样的事儿的,所以我看到这样的信息就特别别扭,打电话质问时就忍不住跟他大吵了一架。”
    路过的周先生对此也颇有感慨,他说:“我也很忌惮一些迷信色彩的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诅咒信息比较直接的还好一点儿,我基本是扫一眼就不往下看直接就删了,也就算是自己没看到。但最烦人的是,现在还有些‘软文诅咒’,一般都先讲个故事,或一段祝福的话,但看到最后‘诅咒’就出来了,这真是让人招来一肚子火,如果不发诅咒真的灵验了怎么办?特别是涉及家人的。但是我要是转发了,能看到我所转发的文章的,很多都是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也不想诅咒他们。”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信息,也许都会无奈,甚至过于迷信就会转发给其他人。“谣言止于智者。”人们在遇到带有“诅咒”内容的信息时,虽然有可能心理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时期。而对于朋友之间“转发的伤害”,往往更能引起不满情绪。对此,记者认为,人们收到信息后,首先,不要过于迷信;其次,对于祝福的部分可以转发,可以将诅咒内容删去。做到不传播封建迷信的垃圾内容,这对于维护朋友关系也是有益的。如果对这类信息不满,也可以直接删除,或者置之不理。只要人人都不去相信,摒弃迷信陋习、停止转发诅咒信息,那么这些信息自然就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老人成微信“朋友圈”谣言重灾区

    “不要再买这种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食物‘鸳鸯配’,营养可以翻倍”等等这些耸人听闻、带有悬念的养生知识,您一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实际上,其中一些是无稽之谈,却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是一些中老年人注重养生,却对谣言识别能力不强,使得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成了养生谣言的“重灾区”。
    对此,刘女士表示,她是一家私企的负责人,平日里工作很忙,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就在前几天,因为母亲生病住院,她放下手头的活儿陪了母亲几天,顺便关注了一下母亲的手机。刘女士说:“我妈原来一直用那种老年人手机,就打个电话,连短信都不会发,我今年给她换了一个机智的手机,没想到她还用得挺带劲儿,学会了用微信,还建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但她微信“朋友圈”里的内容,真不敢恭维,你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过到的各种谣言,基本上在她微信“朋友圈”里都能看到,我是即无奈又担忧啊!” 对于中老年人这样的微信“朋友圈”,在某机关单位上班的郝女士更是忧心忡忡,郝女士说:“我看了看我妈微信‘朋友圈’里的文章,你知道吗,一大半她分享的文章根本打不开,不是‘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就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而且我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是‘亲,为属龙的转下’,这篇文章已经只剩下标题,看不到内容的原因是‘经用户投诉,发现此内容涉嫌诱导分享,查看对应规则’。我是属龙的,我妈肯定是为我转发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郝女士向记者说起曾经也和母亲探讨过她的微信“朋友圈”,母亲觉得自己发的内容都很好,有些是转发为孩子好的,有些很有用。老人家以为很有用的内容包括“打这种虫子百分百致命”“接受免费的钥匙圈会致命”“喝麦苗汁能治癌”等。还有谁家孩子丢了、谁的车票丢了,很多都是这些编造的信息,而母亲却转发得很起劲儿,觉得转发了就是帮人大忙了,虽说是出于一番好心,但这也让母亲成了谣言的传播者,特别是谣言中那些关于吃的东西的,弄不好会吃坏人的!
    究其原因,现在的中老年人,他们年轻时没接触过网络,而如今网络的覆盖面很广,所以当他们面对网络时,其实就跟小孩子一样,在网络世界缺少正确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听之信之,虽然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在传播一些虚假信息时都是抱着善意和好心,但这些也都成了他们容易被利用的弱点。其实,要让中老年人脱离谣言重灾区的最有效方法,除了相关部门要完善网络的监管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子女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只要做儿女的经常关注,并尽量多主动的向老人解释那些虚假的信息,那么,也许老人的微信“朋友圈”就不再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给“财神爷”过生日真能进财吗?

    8月24日当天,很多市民都在讨论同一件事儿,“从早到晚外面的鞭炮声就一直都没断过,感觉就像过年似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原来是传说中的“财神爷”过生日。由于过于吵闹,李女士便决定出去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到楼下商铺,她便看到很多家商铺不但早早地就开了门,而且都陆陆续续地在自家商店的门口摆鞭放炮,大的小的、各式各样的鞭炮,周围也围了不少邻居,通过询问李女士得知,原来这些商家都是在为“财神”过生日。李女士非常无奈地说:“很多人从早上就开始放鞭炮。刚开始我以为是结婚的,以为放一会儿就会停了,可这鞭炮声一直都不停。后来才知道是给“财神”过生日,都在放鞭炮讨吉利。可是,这鞭炮声让我家3岁的宝宝吓醒好几回,醒来就哭,没办法我只能抱着孩子找稍微安静的地方转悠。当时还心想,希望晚上能安静点儿,可没想到当天一直到9点多还有人在放鞭炮,这真是让我这个当妈的苦不堪言!”
    对此,家住隆基花园的张女士说:“只要打开窗户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磷硝味儿,这味道就好像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一样,第二天那更是‘红花’遍地,清洁工人很难清扫!”
    在我们这个充满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里,真正意义上的节日我们似乎有些忽略,反而是被个别人抓住了迷信的心理,去过一些本不应该过的所谓的节日。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很多人的迷信思想,也透视出人们的盲从心态,什么事儿都一窝蜂跟着往前冲。一人排长队购物,别人问他买什么,他回答不知道,但见排长队一定有便宜可占,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排队呢?卖鞭炮的小贩透露,卖鞭炮的商家就是抓住了一些人这样的心理,只要编出个什么理由,几家人出去宣传,再合计好了都放鞭炮,很多人就都会跟着放鞭炮。
    这到底是“财神爷”过生日,还是谁在借所谓“财神爷”的生日敛财呢?其实,自己如果不努力、不奋斗,只是把发财梦寄托在虚无的“财神爷”身上,也许到地老天荒之日,“财神爷”也不会让“馅饼从天而降”,恐怕这样的“生日”只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

    缅怀已故亲人真的只能烧纸钱吗?

    8月15日,当记者晚上回家时,发现六条上道的十字路口,没有了昔日的平静,道路中间都是些烧纸钱、祭亡灵的人,远远望去,满眼烟雾缭绕,空气中也弥漫着纸灰的气味。
    人们缅怀已故的亲人、表达哀思,这样的愿望是真挚的、值得肯定的,但是却用错了方法。在公共场所焚烧冥纸,不仅严重污染生活环境,如果烧纸钱的残火没有完全熄灭,随风飘散,落到可燃物上,就可能引发火灾,最重要的是一些传统的封建陋习在部分市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这样的做法只会对封建迷信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街烧纸的人多了,就助长了迷信风气,不去烧纸的人就会被大家说成不孝顺、没良心,所以,即使有些人心里知道这样做不好,也只能勉强而从之。久而久之,这样的不良风气只会越演越烈。
    很多地区都已经下令禁止烧纸这样的祭祀活动,但似乎对有些迷信的人收效甚微,面对这样的局面,相关部门和公众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努力,应刹住当街烧纸的陋习。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地负起责任来,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加大力度向民众宣传烧纸做法的不当,并引导民众向文明祭奠的方式上过渡。对于民众而言,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封建迷信活动不可取,应该从自身做起,理性面对祭奠活动。
    难道缅怀故去的亲人就只能通过烧纸钱的方式吗?其实,还有许多其它的方式,在我市早已在市民中推广了文明祭祀的理念,有的开辟“追思墙”怀念已故亲人,有的组织“社区公祭”,用朗诵会和折纸船等形式寄托哀思,还有“网祭”也逐渐成为更具文明色彩的一种祭祀方法。迷信本是错,糊涂更是庸,希望文明祭祀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陋习。

    桃罐头真能“逃关头”吗?

    近年来,在一些市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有难处或劫难,买来桃罐头或别人送给自己桃罐头就能躲过所谓的凶兆,因此,这种说法在少数人中流传起来。
    多名网友发微博称,近几年被家人要求买桃罐头,说是妈妈给孩子买就能“桃”离晦气,因为“桃”和“逃”谐音,认为吃了桃罐头就能逃过不利“关头”或劫难。家住东艺的李先生说:“在他的印象中,好像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类似的民间流言,使某种商品成为‘吉祥之物’,一时间十分抢手。有一年流传姐姐给弟弟买红背心,有一年流传望儿山倒了,母亲必须给儿子买桃罐头保平安,我老家在辽宁鞍山,去年的时候老家还盛传吃桃罐头,我母亲还特意托亲属带来两瓶桃罐头给我,这大老远的让家人折腾,我当时实在是过意不去,可母亲有些迷信,非得托人带过来,虽说是母亲爱我的心是好的,但让家人这么远来就为带两瓶桃罐头,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费钱又费力的。”
    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家住辽河半岛的张先生,据他回忆,两年前,老百姓中买桃罐头的风潮最盛,而且不仅仅买桃罐头,还要扯红布“图个吉利”的。那时是流行一次买7瓶桃罐头,当时他的家里人都买过,食品店的桃罐头被一抢而空。对此张先生及多位市民表示,现在想来这种行为带有迷信色彩,也不排除某些商家借着谣言推销商品。市民林大娘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个说道,虽然也知道是传言,但是想想买个桃罐头也用不了多少钱,就当求个心理安慰吧。”随后,记者在一些小型超市的商家那了解到,一旦有桃罐头之说开始兴起,大概连续一个星期桃罐头都会卖得很好,其中购买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桃罐头的销量基本上要比平时高出一倍。
    对此,一些社会学者认为,农历置闰月是用来谐调回归年和农历年矛盾的,与人世间的祸福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出现这种现象与一些封建迷信观念有关,这种传言往往容易被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所相信,并继续传播。
    如今信息渠道高度发达,这种民间传言更容易借助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传播,市民如果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就很容易跟风。而抵制这种谣言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以外,各个媒体也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辟谣,让市民保持信息的健康通畅,倡导百姓不要跟风。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