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桎梏:辽源发展民营经济放活放开
打开桎梏:辽源发展民营经济放活放开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辽源转型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曾是配角的民营经济在其中挑起了大梁,登上了台面,涌现出一批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成为了带动辽源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转换发展,动能何在?我市一直致力于将辽源打造成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致力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中小企业创业培育工程”,致力于突出抓好中小企业项目建设、落实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数字虽是表象,但发展毋庸置疑。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8%,是全省9个地市州占比最高的地区;全部民营经济收入达到1881.2亿元,增长10.8%,增速全省排位第三;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户数达到229户,增长8.5%,增速全省排位第二。目前,辽源的民营工业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均是民营企业在主导。民营经济为主的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营经济“活”,则区域经济“兴”。盘活民营经济这盘棋,辽源的探索从未止步。从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到实施4次行政审批大提速,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再到实行“五证合一”和“先照后证”,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拓宽创业领域等环节,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辽源模式”可圈可点。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加强服务、优化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才能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辽源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了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了辽源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辽源市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建成了辽源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大厦,入驻融资、管理咨询、培训、财税、法律、信息等服务单位33家,在创业服务、人才培训、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创业孵化、法律维权、总部经济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民营经济的发展地位更加重要。各级各部门也着力激发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帮助民营企业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帮助企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企业发展不仅“扶上马”,还要多送上几程。
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自民营经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如何有效破解融资瓶颈,是当前和今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辽源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共组织了3次政银企对接会,400余户企业分别与金融机构对接,为企业直接投放贷款295亿元。建立担保公司7家,注册资本金11.3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办理担保业务3538笔,担保贷款163.2亿元,在保余额53.7亿元。成立了2000万元的“助保池”融资平台,入池企业可获得2亿元贷款。组织省创新投资、吉商商会等各类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200余次,融资额11亿元。12户企业列入省上市培育计划,鸿图锂电隔膜成功挂牌上市“新三板”。
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很有益处。我市在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基础上,创新支持利用闲置厂房和场地改造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我市已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6个,全国首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尤其是我市龙山科技智慧产业园等4户企业入选全省首批省级众创空间。
民营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天然基因,在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效率、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具有活力。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那里的经济社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依此来看,民营经济在辽源经济社会近年来呈现出的强势增长的土壤里得到了精心培育和用心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