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有“你”陪伴

成长的路上有“你”陪伴
本报记者 于蕾

 

    此时已是上课时间,教室走廊里静悄悄地,记者随着刘新昕老师从他所带的“火箭班”经过,虽只有玻璃窗前短短几秒钟的停留,却已然感受到了三尺讲台上的艰辛与付出,还有备战高考前的努力与坚持。
    “明年就要高考了,这些孩子离他们的‘大学梦’越来越近了……”刘新昕轻声说。
    刚刚被授予“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称号的刘新昕是市第五中学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高三班主任,此次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就是要对他的“好”与“美”一探究竟。
    2003年,带着“我要成为一名重点高中老师”的目标,从师范学院毕业后的刘新昕背起行囊开启了他的求职之旅,第一站便来到了辽源市第五中学,在通过层层考试后,他被留了下来。
    “当了11年高中班主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虽说我是老师,但我却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因为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路上,我们师生结伴同行、一起成长。”刘新昕这样说。
    “献身教育事业”是刘新昕人生的座右铭,工作中他做到育人为本,模范履行为人师表的职责,把教好书、育好人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工作业绩突出。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辽源市师德模范”“辽源市骨干教师”“辽源好人”“辽源市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在2012年的“春华杯”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和2013年辽源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骨干教师”。
    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这是刘新昕一贯的教学主张。他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孝顺父母做起,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感。他带领学生们学习并践行《弟子规》,教导学生懂规矩、明事理、讲品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中他注重和学生沟通,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走出学习与生活的困境。2011届的学生董越进入高中后,没能进入学习状态,由“实验班”考出到了当时刘新昕所带的普通班。针对董越的情况,刘新昕常与她谈心交流,在学习和做人做事上不断指导她、鼓励她,使她尽快冲破学习障碍的瓶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刘新昕的帮助下,董越的成绩突飞猛进,高考时以文科663分的好成绩,夺得了辽源地区的文科状元,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用董越的话说:“刘新昕老师是我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找到了方向。”
    “立足社会,要懂得感恩,懂得惜福”,这是刘新昕的行为准则。尽其所能,回报社会,刘新昕把教育体现在了一言一行上。从大四开始,刘新昕始终坚持每年无偿献血一次,10多年来,从未间断。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他发起了“1050爱心行动”,即每次捐款1050元钱,帮助贫困学生。几年来,他累计个人捐款3万余元,资助寒门学子几十人。在他的感召下,许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加入到了他的爱心行动中来。
    刘新昕长得并不算高大威猛,却给了学生们十足的“安全感”。2009年10月的一天,五中教学楼里突然闯入一名歹徒,歹徒直奔高二四班,夺门而入,挟持一名女同学。闻讯赶来的刘新昕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报警,并与歹徒周旋试图将其制止。多次劝阻无效,歹徒举起了手中的凶器,眼看学生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刘新昕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与学校另一位老师一起将歹徒制服,搏斗中尖刀刺伤了他的手臂,鲜血瞬间流下,他不顾自己的伤痛,背起了昏迷中的学生冲向医院,直到伤者被送进手术室后,他才进行包扎。事后面对家人的抱怨,他淡然地说:“当时我心里只想学生别受伤害,没想自己会怎样,我是老师,保护学生安全是我的职责,不管有多危险,我都必须那么做。”2016年初春的一天,中午放学,一名外班的女生突然在楼道中晕倒,刘新昕下课正好路过,二话没说,背起学生就往医务室跑,经过抢救,学生转危为安,他却悄然离开。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刘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他的学生。
    2011年,刘新昕老师患上了世界十大疑难杂症之一——强直性脊柱炎,剧烈的疼痛让他翻不了身,下不了地。考虑身体因素,医生和家人多次劝他离开讲台,但对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来说,让他离开教室、离开学生,无疑是一种更痛苦的折磨。在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他实在呆不下去了,不顾医生的告诫,不顾自己病痛,毅然返回教室,站在了他熟悉的讲台上。
    刘新昕对记者说,今天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利用晚课时间开一个班会,让大家说说自己的人生梦想。
    说到梦想,每个人都有不同,而对于刘新昕来说,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通向成长的路上,他的梦想是学生们帮他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