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西安 奋力起航

幸福西安 奋力起航
——西安区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编者按:
    改革的西安区催生动力,
    振兴的西安区鼓舞士气;
    转型的西安区带来活力,
    发展的西安区汇聚力量。

    五年的时光飞转流逝,但沉甸甸的收获却让西安区的百姓笑逐颜开。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三亿元,是二〇一一年的一点五倍,年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二;累计投入近二点三亿元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连续五年组织实施惠民实事一百七十件,累计投入资金九点二亿元,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改革飞跃,形成西安特色;干部群众人心思上、勤政务实、风清气正;发散式的投资建设缔造出全民性的文化阵地;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五年来,西安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开创了西安转型发展新局面。

    回望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
    放眼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西安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向中央看齐的政治意识,保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战略定力,保持勇于担当、善作善成的实干韧劲,保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民生取向,保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担当精神,牢牢把握全面转型、振兴发展的工作主线,以统筹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为总揽,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核心区、社会治理先导区、环境恢复示范区、经济合作首选区、民生改善主城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齐心协力抓转型,万众一心谋发展。西安区将接力奋进,苦拼实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创新作为,继续前行,奋力开启幸福西安建设新征程!

 

党旗飘扬风帆劲 风清气正阔步行

党旗下宣誓

 

    一直以来,西安区始终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更是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首责主业,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旗帜鲜明正风纪、倡廉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遵章守纪中抓好工作、在严于律己中担当责任、在风清气正中干事创业,切实营造了严抓实干的新氛围。
    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
    抓党建,基层组织建设是基础。西安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农村作为基层党建的主攻领域,把社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点领域,累计投入1.9亿元加强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社区“两委”成员和村书记年报酬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活力明显增强。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壁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富强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仙城社区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基层党建的突破领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将103名机关党员干部派到非公企业,帮助和指导非公企业做好党建工作。
    优化结构、从严治党,领导干部队伍得到新加强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抓班子带队伍职责,抓培训、严选拔、提效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思想作风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全方位提升。坚持“好干部”标准,规范干部选任程序,强化工作实绩考核,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纠正“四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此外,支持人大依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政协民主监督、人民武装和统战、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载体、突出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效
    结合西安区实际,不断创新载体,持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党性观念不断增强,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结合党建工作重点和党员队伍实际开展特色活动,高标准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城市基层党组织“五有一创”、非公党建“双覆盖双增强”工程,开展党员干部“三百三联”“三进一诉”活动。同时,针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有侧重分层次开展好党员培训工作。先后开展了“社区周末大课堂”系列培训、农民党员创业致富培训、党务干部培训、新党员培训、积极分子培训等各类培训65期,培训党员8935人次。


绘就“民生蓝图” 谱写华美乐章

 

    初秋时分,漫步西安,感受百姓欢欣,点点沁人心脾,倾听群众心声,桩桩件件饱含深情。西安区连续五年组织实施170件惠民实事,累计投入资金9.2亿元,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的80%以上。小财政办出了大民生。
    住有所居,建广厦万间铺就安居路
    棚户区改造是国家为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西安区作为全市棚户区改造的主战场,近年来,西安区在全区30余个征收地块共征收31358户居民,征收面积达173万平方米,建成阳光新城、幸福家园和富国新村等12个高标准现代化小区,受益群众达8.6万人,极大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西安区还通过发放住房补贴和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的方式逐步改善了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城区道路循环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泰安大路、仙仁路、仙城东路三条连接外环主路。街路绿化、街旁绿地绿化美化效果显著。
    业有所从,让“春风”行动开启就业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西安区通过深入实施“就业创业工程”,组织开展“创业促就业宣传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活动。近年来,共举办用工招聘会120场,组织全区重点企业参加各类用工招聘活动720户次,累计提供用工岗位6500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7100人次。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近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2%。裕明社区被评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仙城社区成为“全省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
    乐有所享,用社会事业描绘幸福画
    西安区持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西安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4所小学,建成区政府幼儿园和石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艺术教育百花齐放,形成“校校有特色”的教育发展格局。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西安区医院、太安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灯塔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市场得到规范,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养老体系初步形成,投入2800万元新建全区首家公办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日间照料和农村居家养老大院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得到有效推进、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西安区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贫有所济,为困难群众编织暖心网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背后,是老百姓幸福指数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西安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升级发展。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金从2011年的每人每月280元和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每人每月438元和每人每年2625元。五年来,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45万人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4.3亿元。同时,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力度,救助对象直接医疗救助年封顶线由2011年每人每年10000元提高至现在的20000元。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推出“慈善超市+当地超市”联营新模式,被省民政厅作为样板全省推广。
    把民生抓在手上,把百姓挂在心上,把冷暖放在心间,西安区高擎如椽巨笔,绘就“民生蓝图”,谱写民富民乐的华美乐章!


紧跟发展主旋律 稳扎稳打抓经济

 

    大项目集群发展,打造西安产业发展新链条;
    服务业方兴未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支柱;
    新农业崭露头角,“互联网+”成为致富新手段。

    五年来,西安区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对经济工作领导,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不断强化产业转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升级等推动发展的关键举措,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4亿元,规模以上增加值实现50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9倍、2.3倍,年均分别增长13.2%、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47.8亿元,经济总量实现提前翻番,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实体经济抓得准,项目攻坚全盘布局、稳中求胜
    西安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开展项目现场拉练,强力推动重点项目攻坚,努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五年滚动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240个,聚源重型、隆盛源、希玛生物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总量快速扩张。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健康食品、新材料四大接续替代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另外,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协调成立4000万元“助保池”,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效缓解。
    有效投资落得实,转型升级巧借外力、筑巢引凤
    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西安区东西孟工业园区一派生机盎然。西安区把投资拉动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做好做精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区域招商,本着“建好、用好”的原则,着力打造项目承载平台建设,累计投入近2.3亿元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集聚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五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达到261.6亿元,经济发展外向度和对外吸引力显著增强。
    三产兴农齐发展,接轨网络补齐“短板”、富农强民
    “活商”,不仅拓宽了百姓的致富路,也让经济发展的链条接得更紧更长。西安区战略新兴产业和三产服务业加速成长,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仙城大街、山语城餐饮、新世界购物广场消费商圈。嘉隆汽贸、双丰汽贸等汽车4S店成功入驻,建成全省第二大的仙城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服务业发展初见成效。“强农”,强的是科技兴农的手段,兴的是特色富农的理念。西安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农业大户开展集约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喜和黑木耳等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元丰有道现代农业电商模式运行良好。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聚文化旅游动力 塑西安魅力之魂

西安区艺翔曲艺社

 

    西安区,一个寸土间散发出浓郁历史气息的地方;
    西安区,一个文化旅游和谐交融令人向往的地方。
    近年来,西安区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撬动经济板块的强力“支点”,依托矿山文化、红色基地、传统曲艺、自然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精品化、特色化、标准化文创旅游,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迅速崛起,成为辽源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新名片。西安区,“文化旅游强区”的步伐正迈得铿锵有力。
    以特色文化为亮点彰显魅力
    西安区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和普惠性,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文化品牌“大文章”,做靓艺翔曲艺、西安泥塑、乒乓球三张名片。乒乓球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少儿训练基地;西安泥塑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圪垯山”泥人扩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翔曲艺社成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培训基地、吉林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西安区被命名为“吉林曲艺之乡”,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以红色资源为基础弘扬历史
    西安区不断加大矿山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并把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变历史符号为历史存在,让尘封已久的历史再次鲜活起来。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发挥红色旅游功能,依托矿山博物馆、辽源矿工墓、高级战俘营、革命烈士陵园等项目的开发和整合,串联成西安区一条鲜亮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丰富了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休闲旅游为助力提升活力
    西安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合元素,集群发展,全力推进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循序渐进推进大旅游格局。发挥凯旋王国生态旅游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三产牵引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紫梦香谷葡萄酒庄园等一批旅游上下游项目在周边相继洽谈落地;大力推进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鹿鸣湖、凤鸣湖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工程,注重“绿”与“水”的结合,形成融休闲、养生、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着力把西安区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城市后花园。
    另外,西安区瞄准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全方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搞好对接,开发西安泥塑、安家剪纸、龙泉春酒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宾馆、主题餐厅、夜游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组织开展美食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全方位融入东北三省旅游市场,建设全省重点旅游新城区。
    如今,和着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大开发的节拍,西安区如沐春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将文化旅游业这个昔日的小舢板打造成破浪前行的巨舰,驶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服务百姓求创新 开启西安新模式

 

    西安区在社会管理中创新求变,开辟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新格局,奏响了改革创新的华丽乐章,开启崭新西安模式,奋力在转型西安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
    创新管理,百姓服务心贴心
    2011年西安区在全省率先实施街道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格局,“党委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西安模式”初步形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让居民享受365天全天候服务;社区图书室、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全铺开,让百姓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全居民自治网络,培养自治意识,增强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依法有序参与;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着力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水平,打造“资源数字化、管理网格化、流程规范化、服务信息化”的智慧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化拓展“一社区一品牌”创建活动,12个社区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服务群众亮点特色,提升了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水平,真正成为了“政府离不开,百姓信得过”的民生桥梁。
    创新治理,百姓幸福节节高
    西安区始终不渝地创新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制定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公安警务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法治西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圆满完成“六五”普法,组建全区首个法律顾问团,成立首支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队,建成全市首家法治文化广场。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推行“诉访分离”工作机制,实施领导包案制度。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大幅提升。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调整内设机构设置,建立纪检监察工作协助区,纪检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卫生计生、市场监管、机关事务等政府机构改革,统筹推进政法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发展,百姓生活乐滋滋
    灯塔镇创新高效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打造整洁美丽的农村生活环境,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加强村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农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改扩建灯塔镇卫生院,全面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役,有计划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实施住房保障工程,确保群众享受应有的保障待遇。实现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5个,满足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修缮桥洞、路边沟、水库、河塘、堤坝。对农村生活垃圾、粪便进行及时清运,修建屯内排水排污工程,对村屯内部进行美化绿化,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侵蚀林地的宗地进行及时还林,保持生态平衡,确保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林地的看护、植被的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工作,确保水源地的环境不被污染、林地资源不被破坏。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培育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电商龙头,加快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充分依托山水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符合西安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启动“石河新区”建设,推动农村社区化发展。

 


第三实验小学足球教学


西安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市委书记吴兰调研西安区项目


龙泉春酒厂


汽车4S店


仙城物流园区


隆盛源车间一角


“两只母鸡”蚯蚓蛋


凯旋王国水上乐园


德春米业


聚源重型


市长王立平视察西安区项目


丰收景象


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颁奖现场


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


    本版策划 咸凯慧
    本版稿件由盛妍妍 张洪伟 李贺 提供
    本版图片由高磊 黄建平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