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邀你话中秋
明月几时有邀你话中秋
秋色正浓,中秋已至。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来之时,有关中秋节的诸多话题也多了起来。中秋节这个在中国流传千年的节日,在今天是否还依然延续着它独有的传统内涵?在商业化弥漫的时代,这样一个古老的节日时至今日是否还依然在人们心中保持着神圣?中秋节在千年流传中是否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今天在过中秋节的时候是否担起传承凝聚在中秋节上面的文化基因的责任?时光流淌千年,明月依旧是那轮明月, 在新的中秋节到来之时,我们想和广大读者一起共话中秋,漫谈千年中秋节。
微议中秋
现代人该如何过中秋
市民黄昭:
我觉得中秋节不是时间上的假期,不是简单的旅游空闲,不是美食的节日,也非别有用心的“送礼节”,而是让我们净化心灵的节日。
市民孙袁鹏:
这是平凡的一天,却是富有文化内涵的一天。我觉得为啥过节呢,这实际上传承的是一种习俗,守望的是一种文化传统。我们如果什么节也不过,什么传统也不要,内心会感到迷茫的。
网友“月下披云”:
过中秋不能忘团圆。在这一天,我们都应能尽力回家陪伴父母。就算这一天回不了家,也也应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人不团圆心团圆。
网友“一叶浮萍”: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觉得各种“线上过中秋”的网站也是能够被人们接受的。这不但给传统节日增添乐趣、也给过节形式注入新元素。
中秋节,悠久而厚重的民族记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八月十五日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早在西周时期周王特别重视一年的中春早晨祭日和中秋夜晚的祭月。穿过历史长河,我们在岁月变迁中可以清晰看见中秋节成长的身影:中秋节在秦汉以前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魏晋时期有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但主要以贵族和文人为主体。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盛行。宋代以降,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尝鲜果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以来,中秋节发展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瓜果月饼,设宴供月。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秋节的主题从敬月祭月到赏月玩月,从庆祝丰收到企盼团圆,其人文内涵则日益凸现,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团圆的民族,中秋节就是一个把团圆与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节日。中秋节作为民族节庆活动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而兴盛不衰,就是因其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为载体,象征合家团圆,举国同庆,是一个融个人情怀与家国意识于一体的节日,其早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悠久而厚重的民族记忆。
中秋节有“情”才能乐融融
中秋,是一个用“情”浸泡出来的节日,过中秋节只有用真情才会有意义,才会有快乐,节日的味道才会浓烈。
情味浓淡直接影响着中秋节过的是否有意思,有内涵,这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今年85岁的李诺明说起这个话题因沧桑而浑浊的眼睛立刻明亮起来了,他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童年岁月。他说:“那时候,我和姐弟们岁数都小,家里也很穷,每到中秋节快要来临的时候,父母总会想办法买一块月饼等到八月十五这天吃。小孩子很馋啊,总盼望着早点到中秋节早点吃上月饼。在我们姐弟几个焦急的期盼中,中秋节到了。那一天,最令我们激动紧张的事情就是父母用刀分月饼的时候。母亲用刀把月饼轻轻切开,然后每人分得一小块。那一小块月饼到手后我和姐弟们都不会一下子吃完,而是慢慢地品味。那一小块小小的月饼虽然小,但是,那美好的感觉却是我难以忘却的。我现在回忆起父母兄弟姐妹紧紧围在一张桌子前有说有笑的场景虽然过去那么多年了,但是仍然能感到那时浓浓的亲情,心里很温暖。现在,每到中秋节,我也盼望着一家人团圆,那种亲情是最给人温暖的感情,过节不就是图个这吗?”
刘慧敏是在我市工作的外地人,家离我市有300公里。刘慧敏虽然平时很少回家,但是,每年的中秋节她是必须要回家的。说起原因,她说:“中秋节过的不是形式,过的是情谊,在这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度过既温馨又能增进感情。”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和这两人的观点相似,都认为过节要有“情”,真挚的感情胜过一切,没有真情实意,过节过的就没意义。
中秋节有“文”才会添魅力
节日是一个文化符号,对中秋节来说自不例外。中秋是传统佳节,是一个高度浓缩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丰富的内涵在现在和未来依旧具有恒久的魅力。作为民俗,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都像一扇窗口,从中可以洞察和知悉我们民族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积淀。通过我们对待节日的姿态,能在特有的氛围中感知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礼仪习尚和行为方式。人们过中秋节如果忽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就等于丢弃了中秋节极具灵魂性的东西。
2006年,我国将中秋节等七大传统节日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也可见,中秋节本质上是文化节。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秋节不是简单的相聚吃喝,也不是庸俗的泛泛之乐,而是要弘扬光大传统中秋节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过了一个有品位的中秋节。在中秋这一天,阖家团圆,品饼赏月,亲朋好友其乐融融,这本是古老的中秋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主题,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和平安,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中秋节日因丰富的文化元素而更有独特魅力,那些文化元素因附丽于传统节日而更有文化生命力。
“有礼情淡”的节日送礼风被吐槽
很多人抱怨,现在过中秋节这个送礼风气很不好,现代人被一个“礼”字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人针对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吐槽道:现如今,“送礼”似乎已是中秋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给朋友送礼,是友谊;给家人送礼,是亲情;给长辈送礼,是尊敬;给员工送礼,是关心;给客户送礼,则是利益驱使。这样吐槽很多,言语中充满无奈和调侃。在节日到来之时,那些在名利场上的人们为了某种“客气”或是利益,借助节日的由头送点礼品只要不过分也就无可厚非。这样的“礼尚往来”行为也不是笔者所要讨论的。笔者要讨论的是在目前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亲朋好友间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礼”的轻重,而越来越忽视“情”的浓淡了。
刘基明今年70岁,儿女都事业有成。刘基明和儿女们虽然都在一个城市里住着,可是,平时儿女们由于工作忙回家看望老人家的机会不多。中秋节这天,刘基明的儿女都能回来看望老人。孩子们回来看望,这原本该是值得老刘高兴的事情。可是,老刘并不特别满意。刘基明说:“他们回来给我带的礼物确实价格很贵,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一家人的真挚情谊。都是亲兄妹,却每年为买礼物的价钱较着劲,似乎谁出的钱多谁就孝顺。”
中秋节的过度商品化令人忧虑
很多人都只知道过中秋节要过的有温情、有文化才算过得有意义。可是,近年来,中秋节却陷入了“商业化中秋”的尴尬境地。每当中秋节来临,商家就会大造声势,把中秋节打造成经济的跳板,消费心态抵消了情感体验,商业气息代替了本来应该在节日中弥漫的浓浓情谊,传统中的夕月、团圆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
很多人对中秋节过度的商品化有很多担忧。今年67岁的孙娟大娘在我市的一个不起眼的月饼摊前挑选月饼。从孙大娘那里得知,这个小小的月饼摊已经在我市有很长的历史了。记者看见这个月饼摊的月饼没有包装礼盒,只用纸张给顾客包月饼。当记者问孙大娘为什么会选择到这里买月饼时,孙大娘说:“我来这里买月饼可不是图便宜,而是要找回熟悉的老味道。现代生活已满是商业气息,商家们常常只将传统节日作为赚钱的幌子,着眼点放在‘吃’和‘送’上,结果将中秋节简化成为送月饼、吃月饼,传统节日背后蕴涵的文化、亲情被渐渐淡忘。有的月饼看着包装的很好,吃着味道也就那样。我的儿女每年都是给我送那些包装好的月饼,他们认为只有给我买贵的月饼才算是孝顺,其实不是那样。对于有儿女、有孙子辈的我来说,一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才是最重要的。”
说起中秋节过度的商业化,我市个体户李杰齐说:“过节过得越来越累了,朋友、客户之间的‘礼尚往来’的‘礼’也越来越重了,不但月饼有‘豪华包装’、‘昂贵馅料’,还有其它的种类繁多且昂贵的礼品。物质虽然丰富了,但中秋节原有的文化味、亲情味,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冲淡了。”
“有节日无文化”的中秋节缺乏吸引力
节日,都应当葆有文化气质,都深入人心。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中秋乃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身上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可是,因时代关系,中秋节身上的文化内涵却在一天天淡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凸显,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眼里中秋节已经只剩下枯燥无味的形式,而没有了应有的文化内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才是节日的真谛。节日物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被轻视、被忽略。这从近年来人们对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抱怨中可见一斑。中秋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但遗憾的是,从中感受到的不是情感的浓郁、文化的熏陶, 而是为很多人干和过节无关的事情提供了自由和时间。很多商机趁此机会大肆宣传,吸引消费者眼球,销售商品。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会利用这个短暂的假期去游玩、去聚会,甚至有很多人会在这几天单单选择睡觉休息。刘文丽是一名大学生,她准备在中秋节假期去景区玩一下。刘文丽告诉记者:“过中秋节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吃个月饼意思一下,其它的似乎没啥了吧。放假了待着没意思出去玩玩感觉挺好的。”中学生小张说起怎么过中秋节稍显无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在中秋节的时候给我讲嫦娥奔月、玉兔吴刚的故事,那时候我就对中秋节很感兴趣。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也给我们讲有关中秋的故事,讲一些文化典故,讲古人在中秋都做什么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可是,到现实中呢,中秋节没什么特别的活动,放假了还得做作业,感觉现在过中秋没什么意思。”
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活方式
说了那么多现代很多人把中秋节过走样的事例。很多人看到这些把中秋过走样的事例后,就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之所以现代人把中秋节过走样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些人说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越来越淡,这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越来越简洁有关,把中秋过走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中秋节似乎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互相排斥。其实不然,中秋节并不排斥现代生活方式,以独特生动的民俗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庆图式,传导和承载了一种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发掘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的中秋节庆方式,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诚然,随着时代发展,节日的具体形式可能会有改变,但其精神是相通的,对故土的思念,对亲情的重视,这种核心的东西亘古不变。
王瑾欣今年24岁,刚刚参加工作,是一个新潮前卫的漂亮女孩。她认为过中秋节并不一定非要按照古人的传下来的仪式和老规矩来过,把新的过节方式和这个古老的节日融合在一起过也是很有意义。对于今年的中秋节怎么过,王槿欣告诉记者:“我今年要通过DIY和家人一起做做各种新式‘月饼’, 试着制作冰淇淋月饼、水果月饼等,这虽然与传统月饼不一样,大家亲自参与制作,然后一起分享也很有意义。”其实,王瑾欣的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想法。在这些年轻人心里,只要心里有对中秋节文化传统和情感有认同,在新的时代采用比较现代时尚的过节方式也无可厚非。
中秋节应在创新中传承
中秋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因此,为了我们流传千年的文化记忆不灭中秋节应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传承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年轻一代如果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这就是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这是值得人们担忧的严重问题。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但很多小孩子基本上对中秋节了解不多,就是很多成年人也认为中秋节似乎已经远离现代生活,过与不过中秋节全凭感觉。
对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 只有我们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它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为了让中秋节在创新中传承,相关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让民间重拾赏月、耍龙灯等传统习俗,鼓励人们参与其中,筑牢传统节日的群众基础。中秋节中的民间习俗体现着强烈的参与性,唯有参与才能使民众感受到节日之美,在参与中,节日才不再是虚幻的想象,而化成真真切切的情感血脉。同时,中秋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应当努力把这一天变成传统文化教育日,让中秋节的丰富内涵深入人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