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勾勒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
30年前,我市公路交通的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瓶颈”。随着我市升级为地级市,经济条件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迅猛发展——如今,全市公路总里程423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53公里;一级公路189.2公里;二级公路490.8公里;三级公路69.3公里;四级公路3060.2公里。我市升级为地级市的30年间,公路建设形成了四通八达、疏密有致、干支相联、顺畅绿化的公路交通网。
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从辽西、辽长铁路的建设到5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村村通”公路建成到城市环路围绕、城县公共客运的开通,从6座环城立交的畅通到两大物流枢纽的建成,我市交通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我市交通的巨变拉开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框架,勾画出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
交通改善惠民生
1983年以前,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的限制,我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极为缓慢。那时候,全市的公路总里程仅有932.6公里。其中,国道1条90.2公里,省道1条73.5公里,县道7条330.5公里,乡道34条538.4公里。在所有的公路中,除国道集锡线有3段30.2公里是渣油路面以外,其余全部都是砂石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路面坎坷不平,线型坡陡弯急。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和城市出口,路面标准低,通行能力差,交通阻塞现象十分严重,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交通不便,而且公路交通的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瓶颈”。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市在加快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还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工程以水泥路为主,建设通往各乡(镇)、各行政村和主要自然屯公路。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建设了40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实现全市100%的乡(镇)、100%的行政村和50%以上的自然屯建成了水泥路或沥青路,不仅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环境,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交通条件。
家住东辽县辽河源镇腰堡村的“70后”王春力说:“今昔对比,交通情况真是天壤之别啊!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一次镇里,骑自行车要1个多小时,有时坐牛车、马车都得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途中还得趟河过山的。我小时候都没去过市里。去趟镇里都这么费劲,何况去市里呢?现在可不一样了,公路修得好,‘村村通’乡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开车到镇上20多分钟,去市里也就40分钟的时间。交通方便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有空的时候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拉到市里都能卖个好价钱……”
发展城市公交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2011年7月1日,我市汽车公司在除微型车以外的320台公交车上安装了刷卡机,正式实施了便民IC卡刷卡乘车服务,使我市公交逐步迈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同时,为老年人、盲人和伤残军人等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群体办理惠民卡,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家住东艺郦园的李大娘去年刚刚符合免费乘车的年龄,领取了免费乘车卡后,每天清早都去早市买菜。她说:“年纪大了,骑不动自行车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到早市买菜了,要是坐公交车去,来回花的钱还不如在家门口儿买点菜了。自从有了免费乘车卡,我每天都坐公交车去早市买菜,回来时大包小袋的,人家司机也不嫌弃,还总是叮嘱我‘慢点上车,停稳了再下车’。” IC卡刷卡乘车服务的实施和推广,方便了市民乘车出行,提高了公交品位,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2009年5月以来,城市公交客运企业划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市交通运输部门实施优先发展公交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推行车辆、线路公有化经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行业监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个性化,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我市拥有公交营运线路46条,营运车辆379台。其中,公营车辆130台,营运线路10条,分别占运营总量的35%和21.7%。个体承包车辆249台,承包线路36条,分别占运营总量的65%和79.3%。营运路线总里程398.06公里。其中,公营线路总里程137.31公里,占营运里程的34%,平均每天运送旅客16.5万人(次),年客运总量达6000万人(次)。随着公营车辆不断增加,运营秩序、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综合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近两年,为提高运力,确保安全运营,汽车公司将车辆技术状况差、下线率高的车辆进行有计划地分批报废并更新,已累计更新车辆71台,新增车辆83台,车辆总体技术水平、车容车貌明显改观。改善车内设施,在车内安装GPS监控设备、语音自动报站设备,使车辆能够安全运行,营运秩序井然有序。在公营车上安装了高档、实用的暖风设施,使冬季乘客乘车条件有所改观。为适应新建社区、新建客运站、新建商业区、新建工业区、新建街路和偏远区域的交通需要,公司积极地开发和延伸公交线路6条,新开发公交线路11条,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跑长途可比以前舒服多了”
宋冲在大市场做批发调料生意已经10多年了,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到外地去进货,到河北进粉条一去就要走几天。谈到跑长途,他深吸了口气说:“刚开始干那几年,出门进趟货像扒了层皮,一路上颠簸得好像骨头都要散了。现在不但路好走了,还近了,方便多了,也舒服多了……”
我市升级为地级市之后,国家对交通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交通建设规模和速度逐步扩大。1985年至1996年是我市公路建设发展的起点阶段,先后建设了四浑公路辽源段、辽那公路、辽西公路和长东公路东那段4条二级公路,使全市主要干线公路由沥青路取代了砂石路,实现公路路面“黑色化”,我市与长春及相邻市、县的交通条件有新改善。1998年至2004年,我市的公路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相继建设了辽源至白泉8.4公里、四平至白山辽源段、九台至开原辽源段、辽源环城和长春至东丰线东那段的5条一级公路,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路面由过去的9至11米改为24米宽,双向4车道,车辆通行速度提高,安全性能有保证,不仅明显改善公路交通条件,而且改善了城市出口和城市环绕交通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区位优势,构建了我市城市发展的新框架。
自2006年以来,我市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提高交通建设标准为重点,掀起了新一轮大交通、大发展的热潮。我市环城公路七一、红五星和连昌3座立交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环城公路交通,改善了城市出口的交通环境,分流了市区交通运输压力;2009年9月,建成了全长47.642公里、辽源境内26.717公里的长春至辽源高速公路伊通至辽源段,为我市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将我市引入长春“1小时经济·生活圈”,同时,辽源至西丰铁路成功地实现由地方铁路向“国铁”的升级;2010年10月,建成了全长74.49公里穿越东丰县境内的营梅高速公路;2012年6月,开工建设了伊通至开原高速公路辽源段一期工程,全长15.881公里。同时积极争取伊开高速二期集双高速公路辽源段,辽源大三环和辽源至长春铁路建设。
市民张先生说:“由于工作原因,我需要经常出差。原来根本就没有到北京的汽车,得挤火车,还得去四平倒车。那罪遭的,提都不想提了。现在我要去趟北京,一天来回都没问题。”目前,我市客运车辆已有605台,客运线路305条,日发客运班车2000多个班次。本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省内周边城市通客车,外省开辟了沈阳、大连、丹东、哈尔滨、秦皇岛、天津、北京、石家庄和山东临沂等客运线路。加快了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市区除站前客运站进行多次维修改造外,建设了开发区高速客运站和仙城客运站,站场建设标准规范,旅客候车条件明显改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极大方便了旅客长途出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
我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从辽西、辽长铁路的建设到5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村村通”公路建成到城市环路围绕、城县公共客运的开通,从6座环城立交的畅通到两大物流枢纽的建成,我市交通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我市交通的巨变拉开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框架,勾画出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
交通改善惠民生
1983年以前,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的限制,我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极为缓慢。那时候,全市的公路总里程仅有932.6公里。其中,国道1条90.2公里,省道1条73.5公里,县道7条330.5公里,乡道34条538.4公里。在所有的公路中,除国道集锡线有3段30.2公里是渣油路面以外,其余全部都是砂石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路面坎坷不平,线型坡陡弯急。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和城市出口,路面标准低,通行能力差,交通阻塞现象十分严重,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许多交通不便,而且公路交通的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瓶颈”。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市在加快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还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工程以水泥路为主,建设通往各乡(镇)、各行政村和主要自然屯公路。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建设了40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实现全市100%的乡(镇)、100%的行政村和50%以上的自然屯建成了水泥路或沥青路,不仅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环境,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交通条件。
家住东辽县辽河源镇腰堡村的“70后”王春力说:“今昔对比,交通情况真是天壤之别啊!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一次镇里,骑自行车要1个多小时,有时坐牛车、马车都得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途中还得趟河过山的。我小时候都没去过市里。去趟镇里都这么费劲,何况去市里呢?现在可不一样了,公路修得好,‘村村通’乡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开车到镇上20多分钟,去市里也就40分钟的时间。交通方便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有空的时候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拉到市里都能卖个好价钱……”
发展城市公交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2011年7月1日,我市汽车公司在除微型车以外的320台公交车上安装了刷卡机,正式实施了便民IC卡刷卡乘车服务,使我市公交逐步迈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同时,为老年人、盲人和伤残军人等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群体办理惠民卡,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家住东艺郦园的李大娘去年刚刚符合免费乘车的年龄,领取了免费乘车卡后,每天清早都去早市买菜。她说:“年纪大了,骑不动自行车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到早市买菜了,要是坐公交车去,来回花的钱还不如在家门口儿买点菜了。自从有了免费乘车卡,我每天都坐公交车去早市买菜,回来时大包小袋的,人家司机也不嫌弃,还总是叮嘱我‘慢点上车,停稳了再下车’。” IC卡刷卡乘车服务的实施和推广,方便了市民乘车出行,提高了公交品位,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2009年5月以来,城市公交客运企业划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市交通运输部门实施优先发展公交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推行车辆、线路公有化经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行业监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个性化,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我市拥有公交营运线路46条,营运车辆379台。其中,公营车辆130台,营运线路10条,分别占运营总量的35%和21.7%。个体承包车辆249台,承包线路36条,分别占运营总量的65%和79.3%。营运路线总里程398.06公里。其中,公营线路总里程137.31公里,占营运里程的34%,平均每天运送旅客16.5万人(次),年客运总量达6000万人(次)。随着公营车辆不断增加,运营秩序、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综合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近两年,为提高运力,确保安全运营,汽车公司将车辆技术状况差、下线率高的车辆进行有计划地分批报废并更新,已累计更新车辆71台,新增车辆83台,车辆总体技术水平、车容车貌明显改观。改善车内设施,在车内安装GPS监控设备、语音自动报站设备,使车辆能够安全运行,营运秩序井然有序。在公营车上安装了高档、实用的暖风设施,使冬季乘客乘车条件有所改观。为适应新建社区、新建客运站、新建商业区、新建工业区、新建街路和偏远区域的交通需要,公司积极地开发和延伸公交线路6条,新开发公交线路11条,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跑长途可比以前舒服多了”
宋冲在大市场做批发调料生意已经10多年了,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到外地去进货,到河北进粉条一去就要走几天。谈到跑长途,他深吸了口气说:“刚开始干那几年,出门进趟货像扒了层皮,一路上颠簸得好像骨头都要散了。现在不但路好走了,还近了,方便多了,也舒服多了……”
我市升级为地级市之后,国家对交通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交通建设规模和速度逐步扩大。1985年至1996年是我市公路建设发展的起点阶段,先后建设了四浑公路辽源段、辽那公路、辽西公路和长东公路东那段4条二级公路,使全市主要干线公路由沥青路取代了砂石路,实现公路路面“黑色化”,我市与长春及相邻市、县的交通条件有新改善。1998年至2004年,我市的公路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相继建设了辽源至白泉8.4公里、四平至白山辽源段、九台至开原辽源段、辽源环城和长春至东丰线东那段的5条一级公路,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路面由过去的9至11米改为24米宽,双向4车道,车辆通行速度提高,安全性能有保证,不仅明显改善公路交通条件,而且改善了城市出口和城市环绕交通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区位优势,构建了我市城市发展的新框架。
自2006年以来,我市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提高交通建设标准为重点,掀起了新一轮大交通、大发展的热潮。我市环城公路七一、红五星和连昌3座立交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环城公路交通,改善了城市出口的交通环境,分流了市区交通运输压力;2009年9月,建成了全长47.642公里、辽源境内26.717公里的长春至辽源高速公路伊通至辽源段,为我市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将我市引入长春“1小时经济·生活圈”,同时,辽源至西丰铁路成功地实现由地方铁路向“国铁”的升级;2010年10月,建成了全长74.49公里穿越东丰县境内的营梅高速公路;2012年6月,开工建设了伊通至开原高速公路辽源段一期工程,全长15.881公里。同时积极争取伊开高速二期集双高速公路辽源段,辽源大三环和辽源至长春铁路建设。
市民张先生说:“由于工作原因,我需要经常出差。原来根本就没有到北京的汽车,得挤火车,还得去四平倒车。那罪遭的,提都不想提了。现在我要去趟北京,一天来回都没问题。”目前,我市客运车辆已有605台,客运线路305条,日发客运班车2000多个班次。本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省内周边城市通客车,外省开辟了沈阳、大连、丹东、哈尔滨、秦皇岛、天津、北京、石家庄和山东临沂等客运线路。加快了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市区除站前客运站进行多次维修改造外,建设了开发区高速客运站和仙城客运站,站场建设标准规范,旅客候车条件明显改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极大方便了旅客长途出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