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三张牌 辽源打得实
“放、管、服”三张牌 辽源打得实
本报记者 王茵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在会上强调指出:“‘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2016年4月至6月,省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选择简政放权总体成效、行政审批改革、投资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优化政府服务改革五项评议指标,随机抽查80%各类企业、20%社会公众共9090个有效样本进行问卷测评。
测评结果显示,全省总体满意度为83.13%。辽源市总体满意度为86.17%,高出全省总体满意度3.0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公众,随机提问,随机抽查,这样的测评结果充分证明,辽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落得稳、抓得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而梳理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工作细节,我们注意到,辽源的“放、管、服”三张牌是这样出的:
放:释放制度红利,松绑除障,激发市场活力
记者在市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了解到,2013年年初,我市各类行政审批项目共883项。经过近3年的清理,截至2015年,精减至226项,共减少657项,精减比例为74.41%。在建立权力清单过程中,我市对2014年保留的310项、暂停的70项行政审批项目再次进行清理,实现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零审批”。在建立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工作中,我市确定了3227项责任事项、48项职责边界、160项公共服务事项和218个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了部门主要职责、与相关部门职责边界、行政职权对应的责任事项和问责依据、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事项“五位一体”的市政府部门责任清单。
2016年,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加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监管的要求,我市从有利于服务群众办事出发,根据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三个全部”的原则,将市政府保留的市级行政审批项目、承接国务院和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新增的行政许可项目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权力清单中除行政许可外的行政罚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征收权、行政给付权、行政裁决权、行政确认权等其它9类行政职权,适合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一律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对方便群众办事、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事项,如供热、供水、供电、燃气收费等,逐步纳入大厅办理。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4楼工商局服务窗口,企业规范管理分局负责人姜湖告诉记者,商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的“重头戏”“先手棋”。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中,市工商局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坚持“宽进”原则,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先后破除了“注册资本实缴”、行政审批“前置许可”、开办公司必须有门市房及名称登记限制、“报年检验材料和加盖年检戳记”五道工商登记门槛,大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使辽源市的市场主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截至2016年6月末,全市累计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1280户,同比增长6.85%。其中,内资企业1299户,外资企业57户,私营企业7567户,个体工商户6997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83户。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307户。其中,内资企业38户,私营企业848户,个体工商户31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71户。新登记家庭农场161户,全市累计登记家庭农场366户。
管: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规范有序发展环境
“‘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少办一个证并不是简单的‘放权’,而是推进放管结合、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市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放、管、服’改革核心是‘服’,关键是‘管’。只有管住、管好,才能服务好。”
在打出“简政放权”这张牌的同时,我市创新监管方式,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与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及其它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把握事中事后两大环节,坚持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堵塞监管漏洞。统筹使用分散在各县(区)、各部门的监管人员,推动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切实解决管得过多、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缺失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协同监管、信息公示、信息互联共享、监管风险监测、防范化解风险、联合惩戒、综合执法等体制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大力推广“双随机一抽查”、暗访等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频次、注重监管结果运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突出问题,提高监管质量。同时,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自治、推进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监管,积极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在西安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部署,西安区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会议,安排了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登记、许可、监管信息名录库,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进行“双随机”抽查机制。
截至目前,按照市政府法制办下发的《关于报送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执法检查人员名录、联合抽查意向的通知》要求,我市已有21个部门相继上报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执法人员名录、联合抽查意向表。按照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后续市场监管的要求,目前,32个工作部门有26家已经向市政府法制办报送了市场监管办法。今年上半年,市工商局在“双随机一抽查”工作中,共查处经济违法案件180件,预计罚没款入库额30万元。市住建局强化提前服务、事后监管,加大了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于今年6月下旬,组织建工处、质监站等所属事业单位,对在建项目未完善施工手续的23户建筑企业,进行了集中约谈,要求其认真履行基本建筑程序,进一步规范了我市建筑市场秩序。
服:搭建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政府职能转变得怎么样,“放、管、服”三张牌打得实不实,便民利民、高效服务是关键。围绕便民、优质、高效,我市各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不断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了软硬件设施,增加了查询机,设置了引导员,大厅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了。同时,率先在全省启用了全流程审批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简化了办事程序,加大了对进厅审批项目的监管力度,促进了各窗口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国税、地税、社保、就业、不动产、交警“六个分厅”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在各自分厅互设服务窗口,做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在“营改增”后,市国税局在厅内新设置了自助办税机、自助申报计算机等硬件设施23台;市地税局在办事大厅设置了电子公告栏,群众可享受57项“一次性告知”服务。市公安局实施“互联网+公安”,在办理出入境、户籍、机动车驾驶证管理等方面,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市就业局大力推行“五时服务”(限时、及时、延时、定时、省时)和“五零服务”(零推诿、零积压、零差错、零投诉、零距离),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提供方便。市社保局实行服务下沉,在龙山、西安、开发区设置了社保分局,配强了经办力量,在30个社区安排专职社保协理员,对全市社区和生产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为行动不便的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启动了“人脸识别系统”,堵塞了发放漏洞。同时,采取与社区联手共建方式,成立了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居家养老已经覆盖全市近3万名退休老人。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实施产权登记预审制,变三级审批为二级审批,实施了市民卡第三方免费中介担保服务,降低了交易风险。
同样在政务服务大厅,2楼公安局窗口格外忙碌,据户政窗口主任张希金介绍,针对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国家新近出台了便民利民的居住证申请政策,今天大多数人都是来办理这项业务的。“我们是直接面向百姓的服务窗口,要做好服务工作,把国家的好政策执行到底。”忙得顾不上喝口水的窗口工作人员一边办理业务,一边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评价社保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与‘放、管、服’工作的检验标准不谋而合。”在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已连续16年与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社保生活空间”栏目,宣传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接受群众热线电话咨询,保持了广播电视台开播节目时间最长的历史纪录。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局还常年开展政策“入社区、入郊区、入农村、入集市”系列宣传活动,利用百姓早晚和周末的闲暇时间,“面对面”“一对一”地宣传解答政策,把政策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向群众面对面发放宣传单3万余份。
转变政府职能,“放、管、服”三张牌,辽源打出了水平,赢得了口碑,换来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