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此刻,我们在第一现场
    本报记者 李锋


    8月14日夜,一场罕见的大暴风雨突袭辽源。本报记者夏景明(端相机拍摄者)、李锋(撑伞者)立刻赶赴遭灾地域,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了报道。

    8月14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我市……
    市区:19时左右,大雨倾盆、电闪雷鸣。霎时,路上的积水已经没过膝盖,雨水仍倾泻般不肯停歇……
    由于降雨突然,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易发生灾害性事件。雨情就是命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辽源日报社总编辑刘波带领值班记者,组成采访组分赴东丰县、东辽县、龙山区、西安区以及市区重点防汛地段,就公用设施、交通道路、居民家庭、水利设施等防灾、受灾情况进行采访。
    报社摄影部值班记者夏景明、刘鹰,专刊评论部记者李锋按照报社领导安排部署,穿好报社配备的雨衣、雨靴、应急灯等防汛用具,背起相机,以最快的速度冲进雨中……
    快门在雨中闪个不停,笔头在雨水打湿的采访本上见证着眼前的一切……
    东辽县:暴雨、冰雹、龙卷风同时肆虐。房屋被毁、道路中断、桥梁被冲,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部记者陈兴权和摄影部记者麻彦权带着领导“注意安全”的嘱咐,顶风冒雨凌晨3时赶到重灾区——凌云乡凌镇村……在举起相机的那一刻,记者的天职被定格为永恒,灾后的景象在第一时间得到记录。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本报记者 方 权
    每天,我们都在关注别人;现在,也请大家关注一下我们。11月8日,第14个中国记者节来到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感到由衷的光荣与自豪。
    当然,我们深深地明白,这种幸福感并不是因为节日而生,而是缘于记者这份职业的神圣使命。
    虽说是节日,但我们却无暇休息。此时此刻,我们中有的人也许正匆匆赶往新闻的第一现场;有的人也许正在整理收集到的新闻线索;有的人也许正在审阅、编辑即将刊发的稿件。也许,还有的人就在你们的身边,为你们奔走、为你们疾呼、为这个时代呐喊……
    记者节,让我们感悟到这份职业的厚重与意义,更让我们牢记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敬业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基。多年来,我市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正是恪守这样的理念,把新闻作为事业、把敬业作为动力,始终奋力前行。作为时代的瞭望者和引导者,作为生活的传播者和记录者,我们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播洒希望;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地报道了产业调整、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特色文化、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全面反映了全市人民推进转型、努力工作、奋力前行的精神风貌,真实记载了辽水龙山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扒录音:字里行间有辛苦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农村部  李志民
    记者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有时弄个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只有经历过,才能深深咀嚼一篇新闻稿件字里行间的辛苦。
    今年3月份的一次到北京采访让我感受颇深。3月3日,辽源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住建部、国家开行领导、相关方面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就智慧辽源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研讨。我作为采访这次会议的记者,心情非常激动,会上认真听、会下积极采访,能容3个多小时的录音笔几乎要录满了。当天的会议一结束,我急急忙忙扒拉一口饭,就一头钻进了房间开始工作。由于与会者的讲话大多是即兴发挥,只能靠“扒”录音进行整理,再选取重要部分为新闻稿件所用。一个小时过去,一个人的发言还没整理出来,真是心急如焚。有的发言者操南方口音,有时一句话要听上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3个小时过去,“扒”录音弄得我已是头昏脑涨。我只好停下来,用凉水洗洗头,清醒一下继续工作。午夜时分,胃肠咕咕作响,感到饥饿难耐。来一杯水吧,坚持就是胜利。一会儿,什么都忘了,脑海中呈现的只有稿件,如何开头、如何链接、如何选取与会者的观点……凌晨3点钟,第一稿初步完成……
    我们的队伍中有许多与我一样经历的记者,有些采访是轻松的,但更多的是非常紧张的。时间紧、任务重,写稿件更是要精益求精。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回顾一段采写经历,更多的是让人们了解记者,了解记者们酸甜苦辣的工作生活,从而对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祝新闻界的同行们节日快乐!

    把关:担当勘误者  行走“对”“错”间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编辑部和网络中心  张东峰
    有人说,新闻工作是所有行业中仅次于矿井作业的第二危险职业。我大概理解这个论点的依据所在,即新闻工作总是在“对”与“错”中行走、选择和担当,其工作性质要求技术含量较高,并与从业者的身心健康、人生风险,甚至生命的延续或终结息息相关。
    作为《辽源日报》的编校录制人员,每到凌晨工作结束、回到家时,最怕听到的就是手机铃声。如果是领导或制版工作人员打来电话,那么十有八九是发现报纸出错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刻返回单位将差错改正;睡觉前难免回想过去一天中印象深刻的事情,那最不愿意想却又不得不想的,就是当天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是否万无一失、各个版面或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否准确无误?如果感觉某个错误的地方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当时没有想到而留下遗憾时,那么,对我们来说极其宝贵的小半宿觉几乎就报销了;上午,或身处梦乡,抑或半梦半醒,我们最怕的,还是那令人胆战心惊却不能关闭片刻的电话铃声。每当接通电话,只要不是报纸出错的“噩耗”,“懈怠”的自己则会抚摸着狂跳的心脏,暗暗地庆幸好一阵子;每天到单位,我们经历的“最重要”、“最庄严”的时刻,便是“第一时间”审阅当日的《辽源日报》。当仔细品读完每个版面、每篇文稿、每幅图片、每行字词而没有发现差错时,心中便随即生出一种孩童得到朝思暮想的玩具时那般若狂欣喜。如果发现哪怕一个用错的标点符号没有改正过来,即使别人没有发现、领导没有指责,自己的情绪也会立刻变得如遭五雷轰顶、被打入万丈深渊般的懊丧和悔恨——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对”与“错”中行走,我们懊丧、悔恨的,是因为我们总是自责没有把版面、稿件编排、修改得更完美、更准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渴望、奢求的,不是获取了财富,赢得了光荣、成功和人们的赞赏,而仅仅是因为自己努力地工作,使得每一期报纸的版面和稿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办专刊:在创新与“再”创新中“挣扎”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专刊评论部 咸凯慧
    沉到基层,创新思维,是“走转改”的基本要求,也是专刊记者的基本功。每天一期的专刊,让我们每个人都“压力山大”,无时无刻,我们都在创新与“再”创新中“挣扎”……
    选题难。专刊部每天都要有新内容,选题就成为我们最大的难题。专刊在选题、内容上要“有别”于日常新闻报道,既要贴近百姓生活又要跟上政府脚步的选题,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部室的每个人都要绞尽脑汁,要开辟新颖独特的报道思路,要选定恰如其分的报道角度,要拟定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标题……有时候,短短的几句开栏语,就会让我们重复写个十几遍。
    采访难。快到“十一”国庆节时,为了营造为祖国庆生的热烈舆论氛围,提前10多天,部室全体同事就兵分几路联系社区、企事业单位、户籍科等地方,为了能查找到10位不同姓而同名的“国庆”,几位同事“调动”了自己的所有资源。联系到“国庆们”,当记者的我们,一边接受他人对我们记者身份的质疑,还要接受着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危险。我们部室基本都是女同事,根本不敢自己去,只能搭伴儿和同事一起去采访。
    分身无术难。办专刊,加班加点是我们工作的“常态”。作为女记者,饭要做、家务要收拾、孩子要管、工作要干,常恨自己“分身无术”。酷热的夏夜,下班后又接到工作任务,我急忙把3岁的儿子送到他姥姥家,赶到单位组织稿件。一个小时后,家里来电话说孩子哭闹,非要找我。一边听着孩子的哭声,一边工作。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到了半夜,终于忙完了,回家看着入睡的孩子,不知怎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跟”领导:“压力山大”求“无误”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要闻部  李艳红
    从在《辽源日报》发表第一篇消息开始,我的职业生命就有了“记者”的烙印。
    苦。记者并不是一个清闲的职业。它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越是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面前,越是紧张忙碌。无数个夜晚,当人们已安然入睡时,自己还在电脑前“弹”着“乐曲”,那份煎熬只有眼里的疲惫与之相伴;当孩子需要妈妈陪伴时,我却要赶稿子选择“亲近”电脑,无奈愧对孩子的失落;因无暇顾及,时而让70多岁的老人帮着照顾孩子,在他们的步履蹒跚中,我体会到了无助。
    累。这种累是精神上的,是无形的。从写市领导指导工作的稿件开始,对这种“累”感触更深。相比普通稿件,写市领导活动的稿件更要在时间、人名、排序上细之更细、慎之更慎,以至脑海里对新形成的稿件总是挥之不去,神经长期保持高度紧张,间接影响到睡眠。等待审稿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折磨。既担心稿件不被认可、有可能返工,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去休息,怕错过审回的稿件,有时真感觉自己成了精神病人。
    甜。这种甜,实质上是职业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能从事这个神圣的职业,而且在这个领域里小有收获,对我来讲是非常大的成就。记者的职业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能开拓人的视野和思维,这是实质的“好处”。
    爱。爱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新闻,这种情感不仅没有淡过,反而越来越浓。在苦与累中,也曾想过换个轻松点的岗位,可一想到再不用外出采访、写稿,不用笔去记录,心里立刻就会有另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人”的本身,就是两条腿迈开的大步,我会继续迈开大步行走在采访的路上……

    播音:时时面对“严苛”的评判
    职业感悟人: 辽源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王硕
    有些往事,即使过去很久,还清晰得像发生在昨天。为了提高播音水准,我曾在清晨独自到龙首山上吊嗓练声,让前辈播音员指导点评;为了传递最真实的信息,传递党和政府鼓舞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最强音,我曾奔走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发回现场报道。面对辽源“8·14”特大龙卷风的袭击,我毫不犹豫,和一线记者一起冲锋陷阵,为观众第一时间带回详实的报道。在安国大桥,面对桥梁倒塌,为了要最佳的拍摄效果,我和摄像记者来到了离桥不远处现场出镜,此时脚下河岸沙子的底部已经被湍急的河水冲毁。在东丰县,采访组刚到,就听见村民敲着锣,通知大家转移,害怕垮坝给村民带来危险。而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了发回准确的报道,义无反顾地冲向大坝。回忆起这些采访故事,我觉得是一种历练、一种担当、一种满足。
    新闻播音工作看似华美,实则不然。从事新闻主播工作10余年,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感到,没有哪个职业如同电视人一样时时面对如此“严苛”的评判。在面对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要立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出镜现场。在主持大型活动时,即使压力重重、身心疲惫,也要微笑面对,把最阳光的一面留给观众。因为热爱,所以敬业。这是我13年来新闻从业经历的深刻总结。有了这份热爱,一切的苦累都不在话下。作为一名电视人、作为一名新闻主播,我将永远在奔跑、永远在守候,永远奔赴在下一个新闻现场、永远守候在一个个镜头前!

    说事:大街小巷满城跑
    职业感悟对象:辽源广播电视台《说事》栏目  张馨月
    2009年12月10日,我幸运地成为辽源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说事》栏目组的一员。短短4年间,让我尝到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也让我感受到做一名记者的不容易。
    带着“无冕之王”的光环,我和我的同事们整天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凭借着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挖掘着百姓生活中的新闻。“说百姓自己的事儿”、“说百姓关心的事儿”、“说百姓身边的事儿”一直以来是《说事》栏目的宗旨。对于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如何让百姓信任我们,如何让我们能真正走进百姓心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传给百姓,如何将百姓的想法和心声传递给党和政府,如何将百姓关心关注的大事小情准确无误地反映在节目中,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2010年夏天,我市遭遇洪灾,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往各受灾区进行采访。当天23时多,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候后,我们再次到八一水库险段进行采访,漆黑的夜里,危险的大堤上,官兵和指挥人员拿着手电筒在进行抢修,泥水没过我和同事的脚腕,我们的身上、腿上都是沉重的稀泥,正在这时,我们的摄像记者脚一滑重重地摔在泥泞的地上,手中的摄像机却被他高高地举起。那一刻,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心中五味杂陈,心疼、敬佩、感动……同时,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神圣。

    赶稿:辛苦并快乐着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城市经济部  王茵
    入行十几年,风雨奔波、步履匆匆,采访、赶稿,几乎成了我生活中的全部内容。蓦然回首,十几年来,我和新闻一直在一起,辛苦并快乐着。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懵懂、胆怯、小心翼翼,老记者嘱咐又嘱咐,叮咛又叮咛。
    也记得第一次写稿,一二三四、一一罗列、死板僵硬、毫无章法,老主任看了又看,改了又改。
    更记得第一次闯祸,委屈、不平,却又不知所措,老总编细细告诫,谆谆教诲。
    十几年,就这样在同事们的呵护中一步步成长。而今,终于不再胆怯、不再害怕,但却仍旧小心翼翼,毕竟,手中的笔太沉、太重了……
    多少次,为了一篇报道苦思冥想,彻夜无眠;多少次,为了一个标题细细斟酌,食不甘味。不是为了迎合读者,更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新闻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书写者。这份职责光荣、神圣。
    十几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和新闻不离不弃。你看见我时,我在采访;你看不见我时,我在写稿,我的生命已融入这份职业,无法割舍。
    为领导的每一次肯定暗自窃喜,为自己的每一点失误懊悔不已,眼泪、欢笑、成功、失败,都是因为那份痴痴傻傻的热爱。因为爱,情愿忍受孤独寂寞;因为爱,情愿舍弃喧嚣繁华。也曾想过离开,也曾想过放弃,可最终还是心有不忍,为心底那份热爱,付出全部,无怨无悔。

    当编辑:收入微薄也坚守
    职业感悟人:《辽源日报》编辑部和网络中心  范家郡
    付出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努力;收获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快乐。作为与文字打交道的报纸编辑来说,付出是每天在字里行间中穿行游走,而收获就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印刷成铅字,投递到读者手中。
    2010年,我开始了在《辽源日报》的工作实习。初入报社,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但新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困扰。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我,最怕大家跟我说专业术语,于是我就记录着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逐渐地,心理上慢慢适应了,跟同事们也熟悉起来了,我便开始努力向前辈们学习,渐渐地我体会到了一张张报纸背后的付出与坚持。
    2011年起,我正式成为《辽源日报》的一员,从这一刻起,我的新闻工作旅程开始了。编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报社每天都有大量来稿,每一篇都需要编辑认真阅读、筛选,对筛选出的稿子还要进行修改,修改好的文章还要进行编辑、排版、打样、校对……每天如此循环往复。编辑除了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节假日加班、晚上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可是与高强度工作所对应的并不是高收入,因为当时的报社经济较为困难,平均工资很低,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大家都热爱新闻事业。随着报社领导对一线编辑、记者越来越重视,我的工资、我的收入也逐渐有了明显提高,也越来越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付出并不一定非要有收获。有人曾说过:“当你付出了,你会发觉快乐来自于精神深处,一次付出,成长一步。”付出,让我们收获快乐。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