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县烧锅与龙泉酒(一)

西安县烧锅与龙泉酒(一)

 

    宣统二年(1910年),西安县商务分会《清理烧酒业》档案记载,辽源烧酒行业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随着移民的逐渐增多,西安县相继成立各种烧酒作坊350家,成为本县支柱性产业。
    清末西安县烧锅调查有载,当时,西安县魏、金、叶、姜四大家开办工商杂业,显赫一时,当年被称为西安县“四大首富”,而这四大家中有三家都开办了烧酒行业。
    清末,西安县首富魏氏家族开办商号“天益涌”经营酿酒和油坊。“天益涌”烧锅坐落在县城东南,是西安县最大烧锅。当时烧酒以当地高粱为主,谷子为辅助原料,设18个窑,2个酿酒房,每天两班生产,主要生产过程是粮食拌上粬子、装窑、发酵、封窑,一个周期为发酵期,日产高度白酒几百斤。
    “四大首富”之金家占有大量土地、商店、油坊、粮栈、烧锅等,是西安县早期煤矿矿主之一。金家在西安县经营屈指可数的“永德谦”商号,烧锅设有10间厂房,10余个窖子,2套盘式锡锅。主要以高粱、玉米为原料,采用发酵粬子和粉碎后的高粱搅拌,投入窖子发酵后蒸馏。烧锅分昼夜两班,共四班轮流作业,每班出酒400斤左右,年产量大概3万吨左右。解放初期,金家烧锅由四班达到八班轮流作业,产量倍增。“四大首富”之叶家在西安县经营一个烧酒商店叫“广升长”,后兑给刘寅东等10个合伙人,更名为“恒兴泉”。“恒兴泉”有两个酿酒房,两班交替生产,一班为9人,其中,一个大师傅、一个二师傅,通过手工操作搅拌粮食和粬子、装窖、发酵、封窖,每天能生产白酒几百斤。
    193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西安煤矿,大批移民进入矿山,窑工数量迅速增加,酒的需求量猛增。因煤矿井下潮湿、危险,窑工下井升井总要喝上两口酒,当时在矿山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大疙瘩的酒,好喝不上头。喝上胆子壮,敢往井下走。干活磨洋工,见活不动手。心里有底气,敢打日本狗。”当时较大的烧锅有恒兴泉、中兴涌、天益涌、永德谦、福盛东、德庆长、福华当等40余家,其中,较为盛名的有永德谦、天益涌、恒兴泉、中兴涌四大烧锅,产业工人达5000余人。西安县烧锅生产的白酒远近闻名,源源不断流向市场,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伊通、东丰、梅河口、四平、奉天(沈阳)、铁岭、本溪等周边市、县。 (市档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