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心灵守望

——记东辽县宴平小学教师陈登月

李洪波


    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她挺直了脊梁;面对多舛的命运,她选择了不屈。陈登月,一名普通乡村女教师,用她的坚强、乐观,用她的一片爱心,书写着对教育事业最赤诚的守望。

    历经苦难的磨砺  让她成为生活的强者
    2002年,陈登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丈夫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工作上支持她。正当她准备享受人生幸福的时候,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丈夫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起初,丈夫只是抓凉饭吃,后来开始自残,最后便砸东西,要不吃完药后就嗜睡。陈登月的公公婆婆早已不在人世了,沉重的家庭负担便压在了陈登月一个人的身上。
    2004年的一个大雪天,陈登月早早起来做饭。饭后她看丈夫吃完药还很精神,就让丈夫把孩子送到保姆家,丈夫答应了。陈登月来到学校点炉子,整个上午,学生们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中午,陈老师赶紧往家赶,打开门的一刹那,她惊呆了,屋里冷得像个冰窖,孩子棉裤、袜子都湿透了,小脸、小手冻得通红,还在不停地哭。孩子看到妈妈,急忙扑过来,沙哑地喊着:“妈妈!妈妈!”孩子的爸爸躺在炕上沉睡。陈登月没有哭,她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年幼的孩子、病痛的丈夫,还有这个家都需要自己,不能这样倒下去!
    大夫的病情不断加重,已发展到威胁他人生命的程度。一个阴雨天,陈登月给学生补习功课回家晚了,丈夫根本不听她解释,张口就骂,过来便拳脚相加。陈登月怕他伤到孩子,抱起孩子向外冲。雨越下越大,孩子的衣服被淋透了,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如果自己不在,丈夫出点意外怎么办?”倔强的陈登月抱着孩子硬着头皮回去,求邻居帮忙安抚丈夫吃药,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夜。
    “陈登月太难了,但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她的事情我们也是事后很长时间才知道的。”宴平小学大队辅导员冯丽莉说。
    陈登月告诉我们,最难的就是家里盖房子那段时间。原来的土坯房实在住不了了,陈登月东挪西借地凑了些钱,休息时还自己跑材料,干零活,而且每天中午还要赶回家去做饭,自己吃不上饭也是常事,但是这么多年陈登月咬着牙坚强地挺了过来,战胜了生活带给她的诸多磨难。
    呕心沥血育人  让她成为教育的精英
    “尽管这么难,但她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宴平小学校长王艳菊说,“陈老师潜心研究备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班级里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学习局面。她连续教了五六个毕业班了,每一次班级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她是在用心守望着这份事业。”
    班里王超志同学的奶奶已经70多岁了,爸爸又患淋巴癌,弟弟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狠心的妈早在他两岁时就走了,生活极其困难。陈老师特别关注他,在课下谈心,利用间操、午休对他进行辅导。陈登月本身自己的生活就很拮据,可她仍给王超志捐了100元。刚开学没几天,王超志的爸爸就去世了。当王超志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时,陈登月哭着把孩子搂在怀里说:“孩子,别怕,有老师呢,我就是你的妈妈!”在陈登月的关心鼓励下,小王超志如挺拔的白杨一样,变得更加坚强。现在,王超志上初中了,陈登月还经常和他的班主任沟通,了解王超志的情况。
    同时,陈登月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并收获了“县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省级农村骨干教师”、“校级名师”、“县级名师”等荣誉称号。
    陈登月老师的事迹是平凡的,可就在这平凡中却蕴含着伟大。她甘愿作春蚕、作红烛,用真心和热情挥洒爱的雨露,用坚强和乐观谱写着一个乡村女教师无悔的心灵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