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降成本、去库存” 助力供给侧改革
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降成本、去库存” 助力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 焦红梅
在中央提出推进经济发展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作为主力军,要如何寻找突破口,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落实供给侧改革?
8月15日,记者来到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的电芯车间、正极辊切车间、正极涂布车间和封注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公司副总经理苗慧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生产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应用集成系统,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公司更是顺应市场变化,以降成本增效为抓手,积极拓展国内外销售业务,为公司飞速发展积极努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吉林中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性能提升,使电池产品的整体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生产的电池产品具有循环寿命高、绿色无污染、安全性能好的特点,并且能够适应恶劣气温条件下的储能和动力需求。公司还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不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在企业管理上,吉林中聚也做出新的尝试,实施承包计件工资模式,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热情空前高涨,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公司市场定位清晰,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主动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情况变化,根据客户需求开展定制服务,并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不断拓展企业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了企业库存。
吉林中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艰苦的建设期,迈进了如今的成长期,实现了连续3年经营指标的翻倍增长。
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企业的积极参与必然有利于汇聚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力量,而要打好供给侧改革的攻坚战,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同时发力。采访中,辽源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开发区紧紧围绕“三降一去一补”,结合实际,在供给端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按PPP模式投资,筹建设立辽源市高新产业基金;筹建担保公司,切实加强信用能力建设,为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保障;与吉林银行签署20亿银政合作协议,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与辽源供电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用电大户提供优惠电价,为新项目落地降低电力建设投入,园区自备线路实施托管免收管护费;协调东辽县为园区增加日供水量,降低用水大户水费;与友谊热电和袜业园协调降低园区企业用气成本,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经济开发区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工作。
政府着力于有效政策供给和环境营造,企业着力于化解产能过剩和科技创新,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必将取得供给侧改革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