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两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二)

追忆两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二)

 

    施玉海采煤组,先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工会、东北煤矿管理局、辽东省政府15次的表彰和奖励。施玉海先后获辽东省劳动模范、东北区和全国煤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新中国首批命名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特邀参加国庆盛典,列席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毛主席还在他的日记本上题字,并邀他到中南海一同进餐。
    施玉海曾担任过中国煤矿工会东北委员会第二届执行委员、辽东省政府委员、辽东省中苏友好协会理事、西安市政府委员等职务。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年11月又被选为中国矿工代表,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矿工节第二届代表大会。1956年,施玉海被调到中国煤矿工人大连疗养院,任副院长,1981年2月28日在大连病逝,终年80岁。
    戴喜禄,1898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52岁时携带全家老小,来到辽河源的大架山村。中共党员,大架山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大架山村山地多,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的日子不好过。解放后,经过30多年的治理,大架山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促进了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1959年比1958年粮食产量增加了31%,1969年跨“纲要”,1972年跨“黄河”,1975年越“长江”。到戴喜禄离休时,粮食亩产已达到522.5公斤,果树年产量达5万多公斤,人均收入500多元。
    1947年,戴喜禄分得77亩贫瘠的土地。他带领全家在山上建谷坊修渠道,插杨植柳,栽植苹果树,苫房草籽和树籽。他想让工程满山谷,果树遍山坡,绿山流青水,陡坡变梯田。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使大沟长满了树木,小沟淤成了良田,陡坡成梯田,秃山长满了护坡草,沙土再也不下山了。他家的地由土改时平均每垧产粮425公斤增加到1400公斤,增收了3倍多。
    根据山水规律,他总结出一套“治山必须先治水”的成功经验。还编了歌谣:“迎头水来不受伤,走来走去归一方,堵住土肥不下坡,蓄水池子修满坡,什么山来什么形,照着山形修工程,林果上山耕地下川,保持水土,为民造福。”
    1958年秋到1959年,辽河源公社先后7次组织“大兵团”治理大架山,戴喜禄担任治理大架山的总工程师,与公社、大队干部一起,带领群众奋斗苦战。白天他翻山越岭搞规划,夜晚他同社员一起参加夜战。天天带着饭盒风餐露宿,总是走在年轻人的前面。就这样,披星戴月地战斗在大架山上。一年365天他没黑没白地干,合计干了485天的活。工程建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减少了“一大二公”和“极左”错误造成的损失。 (市档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