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靠谱吗?

“冬病夏治”靠谱吗?

 

 

    入伏以来,随着气温升高,在微信朋友圈里关于“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法也日益火热起来。有的说,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不要吃寒凉食物,不要喝冰镇饮品、酒类;有的说,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要熬夜;有的给出了有关“冬病夏治”的各种食谱,并列出了“冬病夏治”的各种方法。那么,“冬病夏治”到底有没有医学根据呢?冬病到底能不能夏治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医疗专家。

    “冬病夏治”有啥根据?
    很多人听到冬病夏治,会怀疑地说,冬天的病夏天怎么能治呢?这不是八竿子打不着嘛!隔着好几个月呢!其实这是大家不了解中医。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在三伏这个季节,利用大自然阳气升发的机会进行“冬病夏治”,完全可以减少一些冬天疾病的复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思革医生认为“冬病夏治”是有效果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通俗地讲,“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容易发生的慢性疾病,通过夏天(暑天)的一些特殊治疗,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的目的。据悉,“冬病夏治”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 “春夏养阳” “择时施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冬病夏治,强调在夏季慢性疾病的缓解期通过药物或针灸等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秋冬季节少发病或不发病。
    宋思革告诉记者,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宋思革还强调,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冬病夏治”要得法
    冬病夏治并非拘泥于“头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入伏头一天最适合开始冬病夏治。事实上,开展冬病夏治,只要是天气够热、阳气盛的时候,就完全可以,错过头伏也不要紧。冬病夏治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最好将其作为综合治疗方法的一种。
    冬病夏治并非仅限于内科病。很多人以为“冬病夏治”适合哮喘、肺气肿等内科疾病,事实上,颈椎、腰椎、关节等疾病也适合冬病夏治。凡是在冬季寒冷时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夏天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新鲜的血液、营养易通达至肌肤,而代谢废物等致痛物质也易吸收、消散,肢体酸胀、僵硬、疼痛等症状往往会因此缓解甚至消失。所以,夏季除了可治疗咳嗽、老慢支、哮喘,还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机会。
    冬病夏治的原理是借三伏最热之时,对病人进行治疗,使虚阳恢复正常,增强其抗病能力,起到预防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作用。
    冬病夏治并非“立竿见影”。冬病夏治并非一蹴而就,有的疾病需坚持治疗好几个夏天,比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通过冬病夏治可以使疼痛感逐渐减弱,而坚持两到三个夏天的治疗后,关节畸形也能得到改善。如果不进行长期治疗,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冬病夏治”要持之以恒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冬病夏治要想收到预期效果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般情况下,冬病夏治患者至少穴位敷贴三年,但并不是三年后就一定停止冬病夏治。如果是小儿,随着机体的发育,免疫力已接近正常,原有疾病完全得到控制,就可以停止敷贴治疗,否则仍需继续巩固。而成人几乎均为慢性疾病,除了亚健康和反复感冒已完全得到控制的人可以停止以外,其他病种均应坚持该疗法,以控制病情和减少发作为目的,不可半途而废。
    有些患者觉得三年仍未明显见效,于是放弃,这是错误的做法。由于个体差异以及病种的不同,还有疾病的轻重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等,都关系到疗效。虽然暂时没有明显反应,并不等于身体内部没有发生变化,何况很多疾病本来就是数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发展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除掉病根。但是,只要认准方向、坚持治疗,就会有收获。

    “冬病夏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冬病夏治”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所有的人或者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呢?答案是否定的。“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通用,仅适宜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选择治疗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属于疾病状态,还是处于非急性发作期。
    举个简单的例子,拿胃病来说,有种属于寒凉性的胃病,这些胃病多属于慢性胃病,病程反复周期长,积累下来导致久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气机阻滞;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所以,根据中医治脾胃病采取的是“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方法。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而使来年胃寒凉性疾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而另外一种胃热的情况就不适合冬病夏治的理论,因为这种胃病的患者本身胃热,而冬病夏治的都是鼓舞正气,升发阳气,患者本来就处于一个阳亢的状态,热上加热,胃病不好,反而会更加严重。
    如果是疾病发作期,则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冬病夏治针对的是一些慢性的、发病原因为寒邪入侵而久治不愈的疾病,对于热症患者,即关节热痛、发热、不怕凉反怕热等病人,当慎用或忌用。另外,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还有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患者和孕妇,应该采取其它方法,而不是盲目选择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期间,“吃”的问题很重要
    关于在“冬病夏治”期间饮食的讲究问题,宋思革给出了建议。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甜食、油腻、鱼虾、海鲜等易致敏及刺激性食物,还要戒食牛肉、烧鹅、花生、芋头、豆腐等,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必要时去医院就诊。贴药时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如果刚好在三伏天出现发烧、咽喉发炎等疾病的患者则不能贴药。 
    宋思革医生建议,患者在此期间要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清热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子、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还可用大蒜、姜、醋等调味品以增强食欲;健脾利湿的食物主要有冬瓜、苦菜、莲藕、薏米等。同时,饮食以清淡为主。宋医生还特意强调,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高温出汗引起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丢失,尤其是维生素c需要量比标准高一倍,同时也应补充维生素b 族。在此期间,患者还要保证蛋白质供给。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增加,但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其中,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为优质蛋白,且要占蛋白质摄入量的50%。

    人们常说的“冬病”有哪些?
    “冬病夏治”的前提是人们必须要搞明白到底哪些病患可以称得上“冬病”呢?宋思革说,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冬病有两大特点:第一,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第二,疾病症状遇寒加重。比如,80%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入冬以后,咳嗽、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外敷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具体来分的话,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冬病”。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骨科疾病遍布全身,看似隔得“很远”,但主要病机基本相同,均为脾肾阳虚、痰淤阻滞。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温通经络、化痰活血,从而起到治疗骨科疾患,并预防其在冬季发作的效果。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胃脘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有的人一吃冷饮就易胃痛,空调房待久了就频频拉肚子,如果放个热水袋在肚子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舒服些。以上症状有所不同,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寒。趁着夏天阳气最足的时候来进行“冬病夏治”,则能起到温阳、助阳、驱除寒邪的效果。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虚、寒性的痛经、慢性盆腔炎、遗尿症、夜尿症等。主要病机是肾气不足、痰淤阻滞。通过冬病夏治,可温阳、助阳、驱除寒邪、活血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还有失眠症。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通过冬病夏治,特别是天灸背俞穴,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能够改善失眠。

    “冬病夏治”哪些人不能贴“三伏贴”?
    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气血趋于体表,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效果。现在的“三伏贴”,对古方进行了优化、加工,精选适合病情的、天然的、具有穿透温散等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等温阳化淤药材,经过炮制后,用药汁调匀,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面,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使用“三伏贴”。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因此,患者千万不要随便购买穴位敷贴自己在家贴敷,以免因敷贴药效差、不适应贴“三伏贴”或无法找准穴位等造成不良后果反而耽误病情,得不偿失。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不仅仅局限在“三伏贴”的敷贴方面,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作为“冬病夏治”的疗法,而且效果也不一定会弱于“三伏贴”。要找准对自己疾病最佳的疗法,还是要去医院找医生对症施治。宋思革向记者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适用于“冬病夏治”的疗法。
    艾灸。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刮痧。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割治。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拔火罐。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中药内服调治。对于很多对自己所患的病症有详细了解的病人,如果觉得三伏贴的效果慢,可以找医生具体对症开方剂,在三伏及时冬病夏治自己的疾患。对症下药,对于一些寒凉类疾病的冬季复发抑制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