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当止于智者
在传播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谣言的传播似乎愈发容易和迅猛。其实,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儿。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生活中,我们从别人口中、从互联网上、从微博上、从微信“朋友圈”,甚至从一些不太正规的刊物、网页上,都能听到或看到谣言的信息。谣言混淆是非,危害甚广。因此,如何面对和辨别谣言非常重要。今天,本专刊将和您一起说一说我们身边常见的谣言,并探讨如何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谣言,当止于智者
夹杂在科普之中的谣言
有了互联网的强大信息共享功能,想要了解和学习知识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可是,由于没有准确的鉴定方式,导致这些流传于网络中的知识难辨真假。正因为如此,一些伪科学的科普类知识和不知真假的“国外最新发现”,披着科学的外衣被读者们误认为“金玉良言”,甚至收拢了大批的忠实粉实,将这些涉及健康、养生、减肥、美容之类热门话题的谣言扩散出去。
“老年人都比较关心健康问题,我妈60多岁了,整天还戴着老花镜,拿个笔记本对着电脑做笔记,那个认真劲儿比我高考时还卖力。”王晓元的母亲是网络健康知识的“脑残粉”,当王晓元谈起老妈的学习史时一脸的哭笑不得,她说:“我妈学完就拿家里人做实验,今天整点陈醋泡洋葱当晚餐,明天就敢往煮鸡蛋里塞速效救心丸给我爸治心脏,后天又用醪糟煮鸡蛋水给我补胃。有一阵我妈跟着一个什么专家学按脚,那几天天天追着我姥姥泡脚、按脚,嘴里念叨着什么是反射区、什么地方有病。我家光是用来拔罐的火罐、气罐大大小小有几十个,还有什么人体经络图,针灸、艾灸有关的东西。老实说,那些玩意找个一般的大夫都不一定能看得明白,我妈能看明白吗?最近,她又开始念叨不知在哪个老姐妹那里学的‘秘诀’,早晨起来拍脸,吃完饭拍肚子,没事儿还朝着太阳的方向‘啊啊啊’喊几嗓子,感觉过几天她就要变成一位武林高手了。就算我跟她说了网上的那些知识并不可信,那些所谓的专家和国外新发现大都是骗人的,但她觉得我说的话还不如网上的帖子可信。”
很多人对网络上的知识内容辨识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高。一些内容真假掺杂的谣言在有些人眼里可信度很高。这些谣言的标题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内容详细得像在写小说,还会有举例证明,有真人真事,中间还引用很多看起来专业的词汇,让很多自认为还有一定分辨能力的人也都不幸中过招。比如,一则说“藿香正气水与头孢一起吃会产生剧毒马上丧命,已证实有学生因此中毒,请速转发能救人一命”的消息。这则消息即使是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辟谣,但是,这条消息仍一次一次地被转发。事实上,藿香正气水里有含有微量酒精与个别类型的头孢混吃会引起头晕呕吐等醉酒反应,谣言里将不适反应夸大为中毒这样严重的后果,并用已有学生中毒来证明“真实性”,还用转发了就能“救人一命”来加强效果,让看到谣言的人信以为真并进行转发。很多人也许对这消息半信半疑,但想到万一是真的,为了亲朋好友们还是转发了。
谣言就是这样被迅速地传播出去,尽管有人因为看不过眼破解了许多谣言,但可惜的是,被破解的谣言传播量远不如谣言本身。很多传播谣言的人认为自己传授出去的是真相,却不知自己将谣言越传越广,甚至逐步将真相湮没。
躲藏在信任背后的谣言
“我已经试过了,真好使。”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在朋友圈,甚至是早期的QQ等聊天工具中都见到过。这些谣言有些是说转发送Q币,有的说扩散给话费,还有集“赞”送礼品,内容千变万化,套路却是一样。很多人出于对发消息者的信任,同样跟着点了进去,但中招的人都知道,想得到XX就得先将这句“我试过了,相信我”这样的字发出去,然后才有机会发现这是个骗局,根本领不到任何的钱或礼品。然后,会有更多的人出于对你的信任也跟着中招,再继续将消息传播出去。
“我觉得这些骗子一定都学过心理学,他们简直把人的心里都研究透了,不仅仅是标题起得让你不得不点进去看看,甚至还会像传销一样,让你不知不觉间就上当了。而你一旦转发了,总会有好友看到后也跟着转发出去。”微博红人的王小梓也算上大V了,说起朋友圈里的谣言也是无奈得很。他的粉丝挺多,粉丝们出于对他的信任,如果一不小心发了谣言出去,那转发量也是挺吓人的。
更有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谣言,是有关丢孩子和抢孩子的。谣言利用了“关心则乱”的心理,散播一些所谓的“替朋友转发: XX走失了,打XX电话必有重谢。”或是在XX路段有XX将孩子抱走,本地出现XX车抢孩子的消息。这样类型的消息有些还会配图,让人忍不住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这样的消息从用词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丢失后家长的急切心情,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帮上一把。但只要细心一些就不难发现,偷孩子、丢孩子的消息,按照文字描述上网百度一下就能出现一大堆完全相同的事例。
很多人不明真相转发谣言仅仅是为帮朋友转发,而当被问起到底是谁家发生的事时,连转发者自己都不知道。而一些家长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和一些正义感强的人,面对丢孩子和消息时也总会抱着“发这种假消息又能得到什么呢?家长丢了孩子一定很担心”的态度也跟着把信息转发出去,却不知道很多诸如此类的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熟人转发、看似没有利益可图的心态,迅速地被传播出去。
至亲不如“外人”有“分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但最亲的当属父母、夫妻和儿女。人们都会在某些事情观点上被别人提醒或劝说,但往往能将其说服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夫妻和儿女,而是外人。
40岁的王妮(化名)是我市某企业的高管,有思想、有文化,是个与时俱进的高知人才。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和睦。孝顺的她一想到母亲的“我行我素”,既委屈又诚惶诚恐。王妮告诉记者,母亲今年65岁,是个传统的贤妻良母。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母亲对于这些人更是充分信任,无论他们说什么母亲都深信不疑,就算是封建迷信的思想、盲目的购物建议以及对一些人或事的看法、做法等误区母亲也会深信不疑,直至上当受骗。王妮劝说母亲的话,母亲常常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有时甚至是“你说你的,我忙我的。”更有时她早早就提醒或告诉母亲的事情,母亲却是在“外人”也说过之后才能记住。
“我说话或是做事,基本都是经过验证后确定了才会相信,然后才会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所以,我认为关心她就多告诉她一些现在的流行趋势和正确的观点、思想。但我妈经常对我说的话是‘听不见’‘记不住’,反而对亲戚、朋友说的、做的是牢记在心,不管对与错让我既伤心又担心。我说的话她可以不在乎,但别人说的话,她起码应该通过自己验证之后再相信或肯定吧。”说起这些,王妮则一脸的无奈。
从众心理“害人害己”
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选择、判断。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和判断前,关于此事就会众说纷纭。那么,在集体中,到底是该随波逐流做个“老好人”呢,还是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时间的验证?答案很肯定,是后者。很多事物只有自己亲眼看到和真实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在学校如此,在单位亦是如此。
吴子馨(化名)是我市某中学的初二学生。从小就乖巧懂事的她,阳光开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在学校,她认为同学之间都应该有着同样的友谊,不应该有远近、亲疏之分。然而,她却感到事与愿违。因为多数同学并不像她想的那样,不仅各个班级之间有“距离”,就连每个班级内部的四五十名同学之间也分成了若干个小“团体”。偶尔某个同学的某件事没能让其他同学满意,或是某件事和多数人没有达成一致,多数同学还会谴责并“冷落”这个同学,还有可能从此就带着有色眼罩看这个同学,甚至会敬而远之。在吴子馨眼里,那些被“冷落”或被贴“标签”的同学其实挺好的。她说,就算同学做错了或是有什么缺点了,也不应该以讹传讹并“群攻群击”。
今年24岁的顾凡晴(化名)就在这方面“跌”过跟头。2005年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了我市的某个国企单位。工作至今已一年整,她才刚刚学会成熟地处理一些人和事。刚入职那阵,满怀理想的她一心想积极努力工作,认为其它都与之无关。但人在集体中,不可能和其他人没有交集。随之而来的,就是她数不清的疑惑。刚入职那段时间,她听到那身边年长的同事说谁是大好人、谁是能人、谁又是狂人……可工作时间长了,对本单位同事熟识的越来越多,加之平日里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她发现一些人、一些事和自己起初听到的并不完全吻合。工作大半年之后,同系统来了与之年龄相仿的新同事,为了向领导和同事们表示她的乐于助人,她便把这个年纪相仿的同事像闺蜜一样对待。她的想法很简单,但有些同事却认为她刚来一年就想“拉帮结派”,而且那个被她当做闺蜜的新同事也对她有很多不理解,甚至到领导面前告她的状。伤心之余,她总结出:“做人要守本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度表现,不能盲目地对某些人和事下结论,更不能盲目地‘从众’强迫自己模仿别人的做法……”
大家说“谣言”
市民刘桂祥:
“我个人感觉身边的谣言不少。这些谣言也不知道谁编造的,听起来跟真的一样,能够轻易地让人们相信。人们相信了就会说给身边人听。如此一来,谣言就传播开了。”
市民王继业:
“我今年60多岁了,平时比较注重养生,看了不少关于养生的书籍。可是,现在我看见很多流传的养生信息和我看的书本上的信息不一样,甚至有的截然相反。我真搞明白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很闹心!”
网友“一叶障目”:
“如果大家都能主动说‘不’,谣言恐怕也就不成其为谣言了。有人可能会说,我知识有限,没法判断这么多信息。的确,每个人都有盲区,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搞不清对错,又为什么要分享转发呢。”
网友“午后茶坊”:
“普通人要辨别谣言,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随手搜索。对于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根据关键词或重要信息进行搜索,可能会发现类似的信息很早就出现过。 一旦发现谣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辟谣。”
谣言为何总能被“相信”
社会上,有多少谣言流传,就有多少谣言被人们“相信”。谣言太多,太难辨识的背后,就是人们对谣言的“相信度”在不断提升。在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辟谣的消息可信度总是敌不过谣言的现实,不但令人感觉不可思议,而且还不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担忧。面对谣言肆虐的传播,凡是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反复追问谣言为何总会被一些人“相信”并加以传播呢?记者认为,谣言总是如此被一些人轻易“相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在面对信息源的时候主观判断的多、理性思考的少。这样一来,当谣言来袭时,很多人懒于思考,不去辨明真伪,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或是主观经验作为是否相信谣言的标准。正是由于如此,谣言才被很多人信以为真并广为传播。
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听谣言、信谣言、传谣言。谣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的是全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信谣、听谣的后果才真正严重。听信谣言、传播谣言有时候不但会害人害己,而且有还会给社会稳定添堵添乱,影响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听信谣言、传播谣言危害如此大,因此,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有效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呢?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需要每一个公众的努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作为社会公众,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彻底消灭谣言,那么至少应该从自己做起,面对谣言多点理性思考并自觉抵制谣言的产生,让谣言止于智者。“大道不彰,小道必猖。”抑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关键的还在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方如何作为。因此,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在发生谣言、面对谣言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翔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斩断谣言来源,澄清迷惑,取信于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刘红娇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