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碗问题 是咋解决的

  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业政策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49年至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制度及失业治理政策;二是1978年至1992年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制度及失业治理政策;三是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就业制度及失业治理政策。
  辽源也同全国一样,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阵痛。“吃皇粮”、“端铁饭碗”逐渐淡出历史、成为记忆,就业成为新的热词。
  如今,在辽源的就业大军中,出现了一支有技能缺钱、有钱少技能、有钱有技能而创业没门路的“散兵游勇”。
  为帮助数以万计的求职大军走上创业的道路,市人社局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多项措施,为求职者提供平台,使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梦想。
  “窥一斑而知全豹”。下岗再就业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打工者、想扩大经营规模的小老板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创业就业故事……


  路径: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小企业创办者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我园动漫已占全国外包市场份额的二分之一”
  讲述人:辽源同创大学生动漫高端数字科技创业园老板李辉

  同为创业园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辽源同创大学生动漫高端数字科技创业园与东北袜业生产型大学生创业园不同,这里云集的是电脑动漫高手。老板李辉告诉记者:“2008年,同创动漫在国内动漫动作外包业务中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同时,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动漫人才2500多人。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园共完成原创动漫系列剧10部、动漫短片30部,参与设计各类大型游戏15款,在国内同行业得到了肯定。”
  不仅如此,该园是由同创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同创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同创广告传媒有限公司3家组成。其中,同创电脑职业培训学校自2003年创办以来,每年免费培训各类人才2500余人,10年累计30000余人。
  信心满满的李辉还告诉记者:“我们能走到今天,没有市人社局的帮助,结局早就改写了。从2003年开始创办培训学校,到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市人社局都给予我们大力扶持。2008年,正是我们大量用人的时候,却出现了“用人荒”。市人社局人才中心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主动帮助我们去外地招聘人才,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2009年,市人社局看到我们用工多,便帮助我们申报了省级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2010年,我们同创动漫被省劳动厅授予“省级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2011年,在市人社局的帮助下,我们同创动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工作;2013年,市人社局给我们申请了全民创业资金。” 

  “10万元让我在家乡实现了创业梦想”
  讲述人:辽源市远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浩然

  扩大规模需要资金,改造设备也需要资金。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启动资金则是雪中送炭。
  对此,辽源市远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浩然就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我毕业后在大连的一家上市公司做代理总经理,收入还不错,攒了些钱。但我就想自己回乡创业,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创业之初,于浩然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家庭,而是资金问题,于是,他求助于市人社局。2010年,市人社局帮助他协调贴息贷款、大学生见习资金补助、见习补贴等,还先后5次带着他去长春、沈阳参加招聘会。于浩然告诉记者:“我是通过我市大学生创业网络QQ群,结识了市人才中心的张乃川,并由他引荐与王鑫主任等市人社局相关领导见面。王主任听说我的情况后,经常来我校实地调查,并主动帮我们协调市就业局、担保中心、银行等部门,使之顺利地争取到10万元的贴息贷款,让我在家乡园了创业梦。”
  这让于浩然非常感动,他说:“没有市人社局的支持,我们公司绝达不到现在的规模。现在,我的全职老师就达到了40多人,最高工资超过了4000元,我对人社局的工作是满意加非常满意。”

  “他们像老管家一样地细心呵护我们”
  讲述人:辽源市某家居老板李阳

  装饰材料大学生服务型企业创业园,是2012年11月16日,经市人社局认定的专门从事家居装饰材料经销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园区内有大学生创业企业31户,在园区内创业大学生31人,直接带动就业118人。
  在此经商的大学生李阳是我市某家居老板,去年才与丈夫来辽源创业。李阳告诉记者,“刚走出校门,我们两眼一抹黑,既不了解市场,也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后来,在旁人的指点下,我们去了市人社局咨询。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像管家一样,不厌其烦地一一为我们指点,在我们选准项目后,他们来了很多次,帮助我们做风险评估,帮助我们进行后期申请贷款。当得知我们还没有服务员,就帮助我们招聘大学生,并减免了2年共计5万元的租金,没有他们的

  这些帮助,我们这个店开不起来。”

  “我要是早参加培训,就不去长春得瑟了”
  讲述人:现辽源某酒店老板赵东梅

  与张学武一样,赵东梅也参加了辽源技师学院的培训班培训。从老板到学员,再从学员到老板,正是因为赵东梅曾经的经商坎坷,让她补上了创业培训这一课。
  接受采访的赵东梅感触颇深,“我要早参加培训,就不去长春得瑟了。”
  作为学员的赵东梅原是我市一家规模不小的酒店老板。5年的苦心经营,使她快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成功后的赵东梅思想有些膨胀,一心想做更大的买卖,便在2012年于他人合作,来到长春干起了一家1000多平方米的大酒店。谁知,因市场分析和考察不到位,不到一年便血本无归。对于自己的失败,赵东梅认为就是属于老师在培训班上讲的“缺少市场分析”。“ 唉,我真的是高估自己了,用老师的话说,这叫头脑风暴。”现在,赵东梅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我市开着一家不大不小且有特色的酒店,她表示:“如果学校开新课程,还会回去再学习。”
  截至目前,隶属于市人社局的辽源技师学院共培训拥有一技之能的人才近3万人。其中:培养技校学生3800人,就业率达到96%以上,现已成为我市各企业的技术骨干;培训失业人员5500人,已有80%重返我市的工矿企业再次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4700人,就业率达到了90%;培训低保家庭适龄子女2000人,就业率达到96%;培训特种作业人员4800人,培训退役士兵800余人;开展创业培训2300人,成功创业546人,带动2400人就业;培训其他社会各类人员6800余人。

  路径: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00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为创业、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我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店”
  讲述人:某理发店法人张婷婷

  “是小额贷款助我当上了老板。”与人讲起,张婷婷总是高兴地说。原在东方第一城附近开理发店的她,已在美发行业干了10多年,最开始只有3个人。随着技艺的提高,回头客越来越多,张婷婷就琢磨投资换个大一点的店面,但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一天,当她无意间与顾客聊起想扩大营业规模时,这名顾客便让她去找市人社局,说他们可以帮助办理小额贴息贷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张婷婷来到了市人社局,谁知,在她完成前期各项手续后,不到半个月,8万元钱就给她打进了账户,这让张婷婷始料未及。她告诉记者:“真的太快了!你知道8万元钱对我起的作用吗?她指了指200多平方米的新店面说,这里的装修费,都是在那8万元里出的。”她还自豪地告诉记者,由于新店面位置好,装修也好,现在,每天营业额能达到2000元钱至3000元钱,自己也从干了10多年的小剃头匠变成了老板。张婷婷还表示,由于是贴息贷款,不需要付利息,店面支开后也就没有了压力。所以她的自信增强了,还想再开个分店。
  目前,为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市人社局加大了对创业企业和个体业户的资金扶持力度,创新实施了突破地域限制、突破身份限制、突破创业阶段限制,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亿多元,扶持9400多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4.4万人。

  “等我把种鸽发展到1500对时,我的收入就会翻几番”
  讲述人:大学生村官荆哲

  与于浩然一样,大学生村官荆哲在自谋创业中,也是小额贷款帮她放飞了自己的青春梦。
  荆哲是西安区灯塔乡大房子村2组的大学生村官,市青年代表。2011年,大学毕业的荆哲开始在家养肉鸽进行创业,由于考虑到是个女孩,刚开始她的父母并不支持,想让她找个稳定工作,但荆哲就是想走一条自己的创业路。2012年,建完棚舍后,荆哲的流动资金出现了困难,她找到市人社局后,市人社局帮助协调了贷款。2012年8月,两年期的5万元很快到户,使荆哲顺利地养上了鸽子。荆哲告诉记者:“现在,肉鸽的市场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可惜我只有200对种鸽,每月的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等我把种鸽发展到1500对时,我的收入就会翻几番。”
  如今,荆哲不仅自己养鸽,还把远在海南的男友召唤过来,帮助她照看,更是吸引了我市10余家养殖专业户的注意。

  “经过两次贷款,我的消毒设备在我市达到了一流”
  讲述人:某餐具消毒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杨海波

  小额贷款不仅帮助了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创业,还给因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注入了活力。某餐具消毒有限责任公司的杨海波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她是在企业自身发展中因资金不畅才借力于小额贷款。
  2007年,杨海波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了餐具消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餐饮消毒业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设备更新非常快。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杨海波也被卷进了反复更新设备的漩涡。一时间,按计划投资使用的70万元便显得捉襟见肘。2010年,有朋友告诉杨海波可申请小额贴息贷款。于是,杨海波找到了市人社局,并顺利地贷到了8万元;2012年,杨海波在还清贷款后,再次贷款10万元用于设备更新。杨海波告诉记者:“经过两次贷款,我的消毒设备在辽源达到了一流,也使我在辽源的市场占有1/3的份额。但我还有个计划,就是在还完本次贷款后,再准备贷款更新设备,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路径: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为了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由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和学历教育有些不同,学历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技能培训注重某项技能的提高。技能培训是教授人们学习和运用可被推广的要领、规划与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并发明新产品、新方法、新知识等。职业技能培训为创业、就业开启就业“供需之门”。

  “做买卖也需要学习”
  讲述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张学武
 
  张学武早年曾任市物资局团委书记,1998年调转到市外贸局后下岗。如今,他在市人社局于2012年12月28日投入运行的福寿路创业大市场经商。
  2012年,外出回到辽源的张学武听到一个消息:市人社局对下岗人员免费开展技能培训。这对于习惯了机关工作的张学武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论人品、论工作作风,张学武都让人无可挑剔,但因无一技之长,下岗后他赋闲在家。2012年,张学武参加了市人社局组织的免费创业培训班。培训期间,他感受到了来自辽源技师学院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张学武告诉记者:“没想到老师讲得那么细,那么全面,就连肉怎么卖,菜怎么卖都分得一清二楚……老师还教我们如何防止与顾客发生争执。”他随手掏出培训班送的一个砝码放在秤里说:“我这里有随身携带的定秤砝码。谁说我的秤不准,我不用与他吵,让事实说话。”
  福寿路创业大市场位于六条胡同上方,是专为下岗职工而设。该商场营业面积1023平方米,157个摊位,可带动1000多人就业。为了让更多的困难户走进市场,该创业市场对困难业户免收摊位费和减免各种税收及行政性收费,并对资金有困难业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大学生村官荆哲靠市人社局小额贷款养鸽。
  辽源技师学院厨师培训班教师在给学员上课。
  袜业园创业大学生赵丽丽正在向员工了解生产情况。
  辽源某家具个体老板李阳在市人社局的帮助下成就创业梦。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陈兴权 季式学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