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楼上,我住楼下有事儿您说话!

你住楼上,我住楼下有事儿您说话!

 

    古语云:“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想一想当年多数人都住平房的日子,家里遇到个大事小情,只要招呼一声,东西屋、前后院的邻居们马上就到。今天,我们的城市里已是遍地高楼,虽然居住环境好了,但从前邻里间的那股热乎劲儿却降温甚至消失了。如今,有的邻里间楼上、楼下住了多年却往来甚少或不相往来。邻居、邻居,就是比邻而居者。生活中,谁家都免不了有个大事小情,更保证不了万事不求人。当家里遇到事情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第一时间到场的还真就是邻居。亲戚再亲,是不是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所以,楼上、楼下住着,有事儿您说话!

    邻居——童年的快乐记忆

    今年24岁的杨洋,在她14岁以前全家都是住在农村。说起邻里的话题,她对儿时的记忆最深。因为那个时候她眼中的邻居和亲人没有什么区别,三叔、六大爷、小姑……天天见面,天天这么称呼。而且,谁家有事儿,真的都像亲人一样实实在在帮忙。
    杨洋说:“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没有供暖的房子,也没有出门就坐车的条件。但那个时候,一个村子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能互相论资排辈地相称呼着,谁家做点儿好吃的都会给左邻右舍端一碗。大人们互相帮着干活儿,小孩儿们天天在一起跑跑跳跳。到谁家,赶上吃饭了也不害羞、不见外地上炕就蹭饭。还记得当时我家住在一趟房的最边上,各家的电线、电表都连在我家院子里,一到要交电费的时候,邻居就都会来我家转上一圈儿,看完电表就坐一起唠唠家常。很多时候,我坐在小板凳上就像听故事一样。当时各家的大门都是铁门,在外面就能把门锁打开。遇到下雨天,谁家要是没收衣服或者被子在外面晾晒,只要有邻居看到了都会帮着收家去,家里回来人之后再上邻居家把衣服取回去。那时,农村家家都烧炕,有一回,因为柴火放多了,炕烧地太热了,睡到半夜炕头儿着火了。妈妈发现之后叫醒我和爸爸,然后又在院里喊了一声‘俺家炕着火了……’,虽然是大半夜,但听见喊声,那一趟房的邻居都来人帮忙灭火。人多力量大,火很快就被熄灭了,除了烧毁几床被褥,没有大损失。后来,由于拆迁,我们全家都搬进了市里的楼房,原来的老邻居也都各奔东西。住在城市的楼房里,和现在的邻居虽然见面也打招呼,但是却没有原来的那股热乎劲儿了。我也不好意思随便去邻居家玩儿了,更别提吃‘百家饭’了。”

    邻居——房子大了,心离得远了

    50岁的刘静远家住我市某多层小区的一层。2015年11月初,刚供暖没几天,和他家一侧的顶楼6楼邻居家便发生了水管断裂,水从6楼一直淹到一楼刘静远家。虽然邻里邻居住着,但是整个单元十几户,能互相有联系方式的却没几户。漏水的邻居不在家,被淹的多家邻居中有的也不在家,在家的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水不停地流着,因为都互不知道联系电话,没法关水又不能撬门,只好眼睁睁看着水漏到楼下各家。晚上,顶层漏水的邻居回来后,才知道自家的水管漏了一整天,淹了十几家。其中,有两家都是新装修的大户型,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水淹坏了家具、家电,损失了好几万元。最后,虽然当事邻居进行了相应的赔偿,但还是互相不情不愿。
    刘静远说:“按理说,现在通讯这么方便,不应该是这种结果。都是邻居,如果彼此熟悉,起码有事儿打个电话、通知一下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现在,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都特别强。有的楼上、楼下住着都不太说话,邻居姓谁名谁基本不知道;一楼、二楼甚至再高些楼层的家家都安上防盗窗,在防盗的同时,也在邻里间铸起了一道道墙,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记得小时候,多数人家都是住平房,邻里之间就像亲人,相互串门,有好吃的也会想着给邻居尝一尝。现在,我们同住在一个楼里,每天见面,却不知道谁先开口说什么……小时候爱去邻居家看电视,人很多,但大家却不觉得拥挤和嫌弃。睡觉几乎可以夜不闭户,有的挨着的两家就是一墙之隔,但大家似乎都不担心什么……现在我们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却都防盗门、防盗窗,层层锁住了邻里间该有的真情。”

    邻居——好心提醒遭质疑,信任何在?

    30岁的王昕是我市某商品小区业主。由于是“学区房”,所以,该小区的业主以年轻人居多。自从2014年结婚到现在,她和丈夫在此居住已近两年。热情开朗的王昕平日里见到楼上、楼下,一个小区的邻居都主动打招呼。但自从经历一件事儿之后,她便开始纠结于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
    2015年9月的一天,王昕和丈夫从自家6楼往下走,走到4楼时,看到一邻居家门锁上挂着一大串钥匙。眼尖的王昕看到后,让丈夫敲门提醒邻居。当其丈夫轻轻敲两声没等说话时,从门里传来一个男人很不友好地吼声:“谁呀?”门外的夫妻俩儿对视了一眼,尴尬地回答:“你家钥匙落在门外了!”本以为此时门里的邻居会立即开门摘钥匙并当面道谢。可门里的邻居却又质疑地问道:“你谁呀?”这时的王昕再也耐不住性子了,也没有好气地回了一句:“楼上的,下楼时看到你家门上挂着钥匙,才提醒的。”说完便拉着丈夫气冲冲地下楼了……
    王昕说:“当时买房子时,就考虑这个小区是近几年才建成的,地点不错,业主也是年轻人居多。平日里我见到本小区的业主,多数也都打招呼。本以为这样的居住环境会很和谐。可通过这件事儿之后,让我挺伤心的。现在的邻里之间真的就那么不值得信任吗?”

    邻居——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邻居,亦是如此。但现如今,很多人都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邻居,总是一副不屑的态度。如果邻里之间都这样想,相信很难有和谐的邻里关系。55岁的李红卫是亲戚朋友公认的贤妻良母,就算对待不友好的新邻居,她也能做到微笑,以德服人。
    李红卫和家人现在住的小区是2014年才正式入住的新小区。该小区的业主统一办理的入户手续,所以装修时间和入住时间都差不多。全家都满心欢喜地住着新房子,期待认识一些新邻居。可就在搬家没几天,楼下的新邻居就接连几次上来敲门了。没有客气的自我介绍,也没有友好的问候。第一次敲门是外窗台浇水的花盆,滴水滴到了他家窗台上;第二次敲门因为客厅的电视声音大,影响到了他家孩子学习;第三次敲门又因为晚上洗衣服,影响到了他们休息。当敲门声第三次响起时,李红卫的女儿实在看不下去了,想上前和邻居理论,却被李红卫拦下了。楼下邻居三次敲门,三次的不友好,但李红卫却向邻居道歉三次。从那之后,楼下的邻居再也没上来找过。反之,每次看到李红卫及家人,都主动友好地打招呼。女儿曾问她,楼下的邻居为什么变得友好了,她只说了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邻居在你心中有多重要?

    45岁的张世伟说:
    “我家以前是农村的,邻里关系特别好,因为很多户人家都是亲戚。后来孩子上学就搬到市里了,和左右两户的邻居关系处的还可以,但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过年过节互相走动一下。我心里渴望的邻里关系,应该就像我们家还在农村的时候的关系,东家串门西家吃饭的样子,把邻居都当成亲人相处。”

    23岁的李志阳说:
    “我基本都不和邻居来往,一般都是有事儿找我爸妈,遇到邻居要是他不和我先打招呼,我也不好意思和他说话,时间长了我都不知道谁是我家的邻居了。我认可的邻居关系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说是热热乎乎,总该见面都说个话儿。”

    42岁的赵中霞说:
    “说起自己的邻居,我就想起我家对门新搬来的小夫妻,带孩子的和做家务的都是妻子。看着也挺不容易的,我就能帮就帮一把,还告诉她很多产妇坐月子的注意事项,上次我回娘家的时候,还给她带回一些草药让她调理身子。看到这对年轻的小夫妻我就想起我自己的孩子,他们夫妻俩儿还总和我客气,逢年过节还总来我家看看,其实,我把对自己孩子的思念有一部分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了,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76岁的王淑珍说:
    “我和我这一群老邻居住了得有十几年了,大家经常在一起打麻将,大家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了解,有的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是心直口快,但总的来说都是没坏心眼的人,相处起来还是挺融洽的。有时候看到她们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架,我们还一起看热闹。我感觉这样的邻居处了这么久,都是朋友了,这样的关系就挺好。”

    47岁的何秀红说:
    “4年前,我们一家人就搬到红城小区,但是那时候很多业主因为不认识,见面也不怎么打招呼,有些常见面的也只是点头算是招呼了,邻里关系比较淡漠。但自从我出去跳广场舞开始,我逐渐和邻居们熟悉起来,社区几个一起跳舞的姐妹还经常相约一起逛街。这样的邻里关系我还是挺喜欢。”
    12岁的程欣桐说:
    “我家是开烧烤店的,邻居基本都是商户,和我们家关系比较好的就是旁边火锅店的老板,他家没人的时候经常会跑过来聊天。我认为邻里之间能互相聊聊天就挺好的了。还有我家邻居刘琪申姐姐,我补课要用到下学期的书,都是她借我的。”

    39岁的赵忠辉说:
    “我隔壁那家人实在是不友好,一提到我邻居我就生气,有一次我从口袋里掏钥匙,不经意在她们家门前停留了一小会儿,结果那家女主人竟然把门狠狠地关上,好像我是个贼似的。我认为邻居就算不打招呼、不说话都可以忍受,但是也不能把人当贼看啊!没说亲亲热热,总该和平相处才是。”
    61岁的杨岚说:
    “我家住的是回迁的房子,以前的老邻居都散在各处,幸运的是有几个邻居和我们分在一个小区,还能相互串个门,有些老邻居换了地方,能唠真心话的邻居真是越来越少了。我渴望的邻里关系是大家都真诚对待彼此,没有那么多的自私、猜忌。”

    莫让邻居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住在我家隔壁、楼上、楼下,我却不认识你。”这句听起来酸酸的话却也道出了现如今楼房中多数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邻里间,很多时候都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邻居,本该是相互帮衬、相互关心,可不知道什么时候,邻居这个暖心的角色开始变得陌生。也许是因为楼房高了,也许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了,也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加大了,也许……这些个“也许”是实际社会现象,但这不该是邻里间产生距离的理由。楼层再高,也得上、下楼;生活节奏再快,也得按部就班地过;工作压力再大,也需要自我调整与外界接触;总之,无论怎样的理由,处好邻里关系都是百益无一害的事情。
    上、下班,主动和擦肩而过的邻居打声招呼;看到同小区的老人、孩子主动帮扶一下。这些友好的表现,都是和谐邻里的基础,更不要让自己的冷傲成为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的“拦路虎”。
    和谐的邻里关系,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组织单方面就能做到的。这是全社会、全民都要为之努力的“正能量”。为了促进辖区居民和谐的邻里关系,龙山区的新兴社区连续4年举办“邻里节”。通过“百家宴”、微电影、趣味运动会等形式,突出了“大家庭、大邻里、大和谐”的理念,为居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改变了邻里之间“相遇不相识,相识不相知”的境况。重建了邻里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树立了相互接纳的意识。这就是改变冷漠邻里关系一个好的开始,希望这样的好苗头能在我市蔓延。邻居,处好了堪比亲人,所以,莫让邻居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