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市场“冷热不均”结构失衡
新华社电 经历了去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年”、农民工的返乡就业潮,今年的就业形势如何?记者在高校、人才市场及相关部门采访发现,“农民工就业热、大学就业冷”、“公务员企业岗位热、基层就业岗位冷”、“技术型人才就业热、学术型人才就业冷”的“三热三冷”就业格局正日趋明显,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失衡亟待调整。
公务员 国企报名火热 基层岗位“常空缺”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日前结束,共152万人审查合格,招录岗位1.9万个,考录比约为77:1;其中有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门的专业考录比达到7192:1。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有7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大多属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或特殊专业职位。
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告诉记者,报考贫困偏远地区的考生相对较少,也导致了特岗计划的空缺。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笪春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2年安徽省提供了4000个公益性岗位,但最终录取时只有3738人,存在着200多人的岗位空缺。
而一些行业岗位却“挤破了头”。安徽省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该行招聘一线柜员,报名人数超过招考指标数倍,不少都是名牌学校的硕士甚至博士。
农民工“货比三家” 大学生低薪求职难如愿
37岁的魏元元是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失地农民,常年在外省打工,浙江、上海、云南的工地他都待过。今年春节后他就参加了一场家门口的“招聘会”,但他并没有选择留下来工作:“像这个物业保安,工资两、三千元,一天工作8小时,是蛮轻松的,但是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那边工资更高,还管吃管住。”
黄超是航嘉(合肥)科技园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企业在扩展中,今年需要招聘一线员工2000人左右,但目前招得并不理想。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招聘,只要想到的点子,都用上了。“没办法,缺人的企业太多,农民工成了‘香饽饽’。”黄超说,因为农民工选择的范围大了,所以现在多数都是“货比三家”,“要求有五险一金是基本的,待遇也不能差了。”
在合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2013届毕业生王娟告诉记者:“刚找工作时想着大学生工资最少也要一个月4000元,但发现好多单位的高薪工作都要有工作经验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都只有2000多元,只好把自己的求职薪资期望放低了,但就这样还是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只能先在一家民营企业干着,等有工作经验了再找其他工作。”
人才结构矛盾日益严峻 本科生就业率偏低
记者发现,一方面,求职者认为“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又认为“招不到人”,求职者的人才类型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合肥市一家印刷公司负责招聘的钱娟娟告诉记者:“现在想招个印刷技术熟练工,每月工资开到5000元都很难招到合适的,就连学徒也很少有。而高学历的人才,往往都是学术型的,喜欢坐办公室,不喜欢下车间动手,跟企业需要的人才差异很大。”
根据今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届就业数据,专科高职生和研究生签约率较高,本科生签约率最低。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分析指出:专科高职生的专业多属于技能型、应用型,工资待遇期望值相对合理,工作稳定性强,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较高。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求职方向、自我定位也比较成熟、准确。而本科生往往因为夹在技能型和学术型中间,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相对较高,就业率相对偏低。
“与农民工就业火热相比,大学生缺乏技能和工作经验,如果不转变观念,仍然会成为冷就业群体。目前就业市场的冷热不均背后是就业观和人才培养的两极分化。”笪春华认为,“这些的背后根本还是‘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对岗位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收入分配改革不推进,技能岗位、普通劳动人才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和尊重,就业观念不转变,这种现象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 (记者 杨玉华 周畅)
公务员 国企报名火热 基层岗位“常空缺”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日前结束,共152万人审查合格,招录岗位1.9万个,考录比约为77:1;其中有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门的专业考录比达到7192:1。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有7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大多属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或特殊专业职位。
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告诉记者,报考贫困偏远地区的考生相对较少,也导致了特岗计划的空缺。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笪春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2年安徽省提供了4000个公益性岗位,但最终录取时只有3738人,存在着200多人的岗位空缺。
而一些行业岗位却“挤破了头”。安徽省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该行招聘一线柜员,报名人数超过招考指标数倍,不少都是名牌学校的硕士甚至博士。
农民工“货比三家” 大学生低薪求职难如愿
37岁的魏元元是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失地农民,常年在外省打工,浙江、上海、云南的工地他都待过。今年春节后他就参加了一场家门口的“招聘会”,但他并没有选择留下来工作:“像这个物业保安,工资两、三千元,一天工作8小时,是蛮轻松的,但是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那边工资更高,还管吃管住。”
黄超是航嘉(合肥)科技园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企业在扩展中,今年需要招聘一线员工2000人左右,但目前招得并不理想。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招聘,只要想到的点子,都用上了。“没办法,缺人的企业太多,农民工成了‘香饽饽’。”黄超说,因为农民工选择的范围大了,所以现在多数都是“货比三家”,“要求有五险一金是基本的,待遇也不能差了。”
在合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2013届毕业生王娟告诉记者:“刚找工作时想着大学生工资最少也要一个月4000元,但发现好多单位的高薪工作都要有工作经验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都只有2000多元,只好把自己的求职薪资期望放低了,但就这样还是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只能先在一家民营企业干着,等有工作经验了再找其他工作。”
人才结构矛盾日益严峻 本科生就业率偏低
记者发现,一方面,求职者认为“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又认为“招不到人”,求职者的人才类型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合肥市一家印刷公司负责招聘的钱娟娟告诉记者:“现在想招个印刷技术熟练工,每月工资开到5000元都很难招到合适的,就连学徒也很少有。而高学历的人才,往往都是学术型的,喜欢坐办公室,不喜欢下车间动手,跟企业需要的人才差异很大。”
根据今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届就业数据,专科高职生和研究生签约率较高,本科生签约率最低。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分析指出:专科高职生的专业多属于技能型、应用型,工资待遇期望值相对合理,工作稳定性强,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较高。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求职方向、自我定位也比较成熟、准确。而本科生往往因为夹在技能型和学术型中间,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相对较高,就业率相对偏低。
“与农民工就业火热相比,大学生缺乏技能和工作经验,如果不转变观念,仍然会成为冷就业群体。目前就业市场的冷热不均背后是就业观和人才培养的两极分化。”笪春华认为,“这些的背后根本还是‘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对岗位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收入分配改革不推进,技能岗位、普通劳动人才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和尊重,就业观念不转变,这种现象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 (记者 杨玉华 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