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成果 让爱洒满人间

共享发展成果 让爱洒满人间
——庆祝第二十六次“全国助残日”暨展示辽源残疾人事业工作亮点


省市残联领导到市就业实训基地调研

残疾人创业典型制作的手工艺品

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们

残疾人在基地实现了稳定就业

    今年5月15日是第二十六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高度关注残疾人民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5月13日,市领导在市残联、市民政局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在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学习生活工作的残疾人,把温暖送到他们心中。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工委支持配合、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格局。本报今天以此专版详细介绍近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绩,从不同侧面反映残疾儿童生活学习情况、残疾人扶贫攻坚,以及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新思维、新举措。


努力使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更加幸福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为帮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近年来,我市残联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不断加大残疾人保障工作力度,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残疾人,不断开创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研究残联建设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重要问题,还把残疾人民生问题纳入了每年组织实施的惠民实事中去。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各级党政领导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大事、难事,带头参加残联组织的重大活动。在政府的主导下,残工委充分发挥作用,强化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各级残联、各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使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残疾人康复工作锦上添花。始终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事业发展永恒主题,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这一目标,建立健全基层康复工作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各项康复救助工程为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器材18014件,为25044人(次)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康复训练与服务。投入90余万元在全市建立了54个社区康复站,实现市区内康复服务全覆盖。秉承“康复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按照“发现一例,救助一例”的要求,将残疾儿童康复年龄由0-6岁扩大到10岁,近年来,共收训各类残疾儿童479名,收训数量比过去翻了六番,实现了质的飞跃。
    残疾人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市政府惠民实事行动计划,将“城镇残疾人就业工程”“千家万户巧手工程”“盲人按摩妙手兴业”等项目纳入全市开展的“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系列活动中同步实施,以实施扶助残疾人创业、就业工程为载体,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使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稳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2465名。投入资金236万元,培训城乡各类残疾人8690人。建立“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和城镇就业基地18个,引导和辐射带动58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残疾人教育工作投入加大。不断健全完善助学制度,深入开展扶残助学工作。将扶残助学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实事之中。出台了更加特惠的政策,对考入中专以上院校的资助对象,在省补助金额的基础上,市本级再给予一次性补助,“十二五”期间投入就业保障金335.55万元,资助了754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扶贫和社会保障成果喜人。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列入当地政府扶贫规划,分解任务指标,量化目标考核,并将残联组织列入当地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切实抓好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残联与住建、民政部门配合,解决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和无房户的住房困难。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资金188.6万元进行贫困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及危房改造工作,为286户贫困残疾人改善了居住条件。扎实开展残疾人工作者包保贫困残疾人入户活动,共包保1280户,投入资金百余万元。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保障率达到了100%。组织实施了“阳光家园计划”,为3188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发放托养补贴165.7万元。认真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共为2150名残疾人发放补贴53万元。投入150万元为4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及“沐浴阳光”工程。不断加大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残疾人体育工作硕果累累。建设国家级体育示范点2个,6个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8个市级和10个县区级体育活动示范点。组织参加了吉林省首届残疾人运动会、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第九届全国残运会、第六届特奥会和“晟大华健杯”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共获金牌24枚,银牌10枚,铜牌10枚的好成绩。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启动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残联将立足残疾人脱贫致富,着眼残疾人全面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民生,牢固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全力推进残疾人的小康进程,努力实现残疾人工作全面跃升,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关注残疾儿童 打造温馨家园


    近年来,辽源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始终秉承着“康复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全体康复教职员工发扬“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把残疾儿童当做自己的心肝宝贝,真情实意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
    为加强中心建设,增加了师资力量,现有康复教职员工30余名,先后派出60余人次参加省内外专业技术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康复人才队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500余万元,为147名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助听器等救助项目,极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康复中心场所也由过去的200平方米增加到2500平方米。
    中心现有在训儿童93名,累计共为400余名残疾儿童进行了免费康复训练。先后被省、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和吉林省“互助关爱工程先进单位”称号,还多次在省级康复比赛中获得团体一、二等奖。


多措并举 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


    市残联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将残疾人脱贫攻坚纳入全市大局同步实施。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采取多项措施,助推残疾人脱贫致富。
    突出政府主导,狠抓政策扶贫。结合我市实际,对国务院、省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和要求进行了深化细化,先后两次向市残工委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从六个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确保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突出因户施策,狠抓精准扶贫。全市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利用6个月的时间,深入到34862名持证残疾人家中,开展了残疾人基础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活动。了解残疾人家庭和生活等状况,摸清底数,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将3700名残疾人纳入精准扶贫之中,建立帮扶档案,做到一人一策。
    突出技能培训,狠抓就业扶贫。以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为载体,选择具有一技之长、已率先脱贫致富并乐于助人的残疾人作为“一级带头人”,现身说法、现场指导,层层传授技能,切实发挥带头人“一帮一、一带一、一传十、十传百”的连锁效应,形成了辐射状技能培训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能人大户及贫困残疾人户给予康复扶贫贷款和贴息补助,累计补助资金达80.85万元。与此同时,采取“公司+基地+残疾人”的模式,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和辐射带动一大批贫困残疾人实现就业,切实帮助农村残疾人实现增产增收。针对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今年3月还举办了春季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发放各种种植、养殖技术丛书及科普读物达500余册。
    突出资源整合,狠抓兜底扶贫。在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市残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将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残疾人纳入分类施保,给予高标准补助,并对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给予临时救济,有力保障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截至目前,现已为5984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为2788名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考入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贫困残疾人子女及残疾学生,给予扶残助学补助,年补助资金达110多万元。
    突出救助服务,狠抓康复扶贫。针对残疾儿童,市残联开展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免费为听力、智力、脑瘫及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做到有一例救助一例。对重症贫困精神病患者给予3个月的免费住院治疗及全年免费服药的救助。建立农村社区康复站,就近就便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充分利用残疾人流动康复服务车,深入到贫困残疾人家中提供入户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和矫形器,进行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今年3月,组织了残疾人辅助器具下乡服务,为40名贫困残疾人送去了价值3.5万元的助听器、轮椅等残疾人辅助器具。

    献给受伤的小天使们

    每个孩子都是散落在人间的天使,他们给家庭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许是有些小天使降落的太快,来到人间的他们带着伤,这些带伤的天使就是我们的“残疾儿童”。对于这些受伤得小天使,市残联所属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为他们敞开大门,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带着无比耐心和爱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市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帮助这些受伤的小天使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长。

    我的“小星星”

    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师们来说,这些“小星星”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又充满爱。
    康复师赵莹讲述了一位孤独症儿童小蔡的故事,2013年刚来到康复中心时,小蔡个性非常倔强,行为刻板、与人没有语言交流。因为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足足哭了两个多月。不能安坐在课堂,和家长、老师完全没有任何配合,甚至有次一天就尿了12条裤子。
    赵莹和几位老师经常一起研究,怎样对小蔡进行干预,更好地为他进行康复治疗。小蔡挑食,只吃面条和米饭泡水,有一次,因为食堂的午饭是肉丸子和番茄炒蛋,为了让小蔡能吃一口肉丸子,赵莹跟他磨一个多小时才成功。就在这样的耐心与爱护下,小蔡开始向康复师们敞开心扉。现在的小蔡,不仅能在圣诞节的会上站在台上背童谣,还会写字,与大家做简单的沟通。
    像小蔡这样的“小星星”还有很多,正是康复中心的教师们帮助这些“小星星”们,为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不断地努力着。

    救助“小天使”

    2016年3月,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仅有17个月的儿子来到了康复中心,这个名叫小宝的孩子刚在北京做完开颅手术。
    “我不求孩子的右手能像健康人一样灵活,只要他的手指能伸开,拿个轻点的东西就行。”小宝的妈妈刚来到康复中心时,满眼泪水地跟康复师李希这样说着。正被满脸愁苦的妈妈抱在怀中的小宝,还不知自己未来将面对些什么。在李希和其他康复师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宝内收的手指已经可以打开,伸手拿东西,而且可以用手肘支撑向前快速爬行。
    孩子的每一次细微进步,都会让小宝妈妈兴奋许多,对于康复师们的教导也都十分认真地执行。很快,李希就成了小宝妈妈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李希说:“当小宝用右手拿起教具笑着递给我时,就像个小天使,看到小宝越来越健康,所有人都很开心。而作为康复师,我最难过的是碰到各种原因而放弃治疗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教导家长一些后期的康复科目,希望家长能坚持给孩子做下去。真希望有一天,所有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到妥善的康复治疗。”

    将温暖洒向我的“孩子”

    “我和这些孩子特别亲,他们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才能用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康复师刘震宇自身也有残疾,面对到康复中心救治的孤残儿童们,他总是会多上几分亲近。
    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做几次课程,刘震宇等康复师换课不换人。指导完一批就会立刻换下一批,半小时一节的课程一上午能连开六节,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而每当有孩子在康复中心毕业,可以到学校去上学时,都是刘震宇最高兴的时候。
    “知识能开扩眼界,学校的氛围和集体生活的体验,对残疾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帮助。”从4岁就生病的刘震宇,就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同学的交流,才使得身体越来越健康。他希望更多的残疾孩子能步入校门,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残疾孩子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