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自正 润物细无声(下篇)

    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后,社会和百姓生活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等待有人愁。欢喜的是“规定”和“禁令”有了约束力,改变了社会风气,忧的是“规定”和“禁令”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反弹;等待的是“规定”和“禁令”风快点过去,愁的现在的一些生意还怎么做。近日,记者就这些变化进行了采访……

    最明显的变化:“公”字餐少了
    以往,一些高档酒店的贵宾包房,可谓是领导干部公款吃喝、迎来送往的首选之地。普通百姓要想打这里的主意,一是平时想都不敢想,二是赶上过大年时才敢来打听打听,还不一定预定得到。据酒店服务员介绍,在贵宾包房里用餐,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算账时几乎没有人用现金,多半是用卡结算。如此阔绰的请客、如此慷慨的消费,只因此餐姓“公”,不用自己花一分钱。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实施后,“公”字餐少了,贵宾包房里坐的已不再是以往的“贵宾”,这些昔日火爆的贵宾包房一下子“冷清”起来。偶尔有光顾的,也是自掏腰包的生意人和普通群众,吃的也都是那些耳熟能详或是可口、实际些的饭菜。明知很贵还来这里消费,无非是为了撑撑场子和要点面子,他们不会无度奢侈和铺张浪费。对此,百姓纷纷叫好,酒店的经营者却甚觉可惜,因为用公费大手大脚的人少了。据了解,我市知名的几家高档酒店,在“规定”和“禁令”的“监督”下,有的关店停业,有的赔钱经营,有的等待观望,有的调整价格,有的干脆转行……
    “我市靠转型发展,我们酒店里的贵宾包房看来也要‘转型’面向普通阶层了,再不改变经营方式就赔大发了。”位于东方广场附近的一高档酒楼负责人笑着对记者说。
    短评
    自古“从俭到奢易,由奢入俭难”。目前看,高档酒楼、饭店在“高压”下无人光顾,但并不代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就此杜绝。相反,表面的平静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人在与“规定”打“擦边球”、玩“捉迷藏”。于是,占惯了便宜、吃惯了公款的这些人,绞尽脑汁地想办法:驱车去外地吃、上农村吃、隐藏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吃……只待“风头”一过,重新“回归”。事实上,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任何一项措施的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初衷。

    最直接的变化:高档品滞销了
    近两年,我市的高档商品店越来越多,尤其以名酒、名烟、名茶和各种高档土特产品店居多。如今,这些满街高档品店的高档品,很多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样品”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大的商场和超市里,一些名烟、名酒、名茶等,只有标价,无人打听,或有人打听,无人购买。
    周女士在东方新城附近经营着一家特产专卖店,经营人参、燕窝等产品。按照往年的惯例,越临近传统节日,她店里的生意越好。可今年就大不同了,她的货都积压了。直到前一时期,周女士才在新闻上看到:“不让大吃大喝了、不允许公款送礼了”。她说,“买这些礼品都是为了送人,自己家谁舍得吃这些啊。现在有了新规定,看来是都不敢送了。”周女士今年的营业额照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多半儿。目前,来购买土特产的基本以个人为主,还要在品种上挑挑拣拣、价格上争争讲讲。
    山核桃、果榛,包括香榧在内的大多土特产品,在东吉市场都能买到。谈起今年这些坚果的经营,业主徐大姐说:“买的人少了,最多也就一二斤。过去,经常有一些人大批量采购坚果,许多人都是开车过来买,看来这样的好事再也看不到了。”
    不仅是名烟、名酒、名茶及土特产品,甚至一些经常当作礼物的高档家居用品、电子产品也受到了影响。连小小的超市购物卡,也遇到了同样的“窘境”。每逢年节,有的超市购卡队伍可谓壮观,但今年却明显不同。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记者在超市客服中心处没有看到往常排队购卡的队伍,柜台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在接受顾客咨询。 
    短评
    请客送礼,与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一同流传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这种习俗越传越广、愈传愈烈,甚至传得已经严重“变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里拎两盒“果子”,就能迈进别人的家门。后来,两瓶烧酒、一只活鸡也能把事办成。再后来,礼品是越拿越多、越买越贵,越送越是花样翻新,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中央有了“新规定”后,这股送礼风“暂时”被拒之门外。能否再吹进来,要看我们是否将这扇门关严。

    最显眼的变化:美食无人“识”了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中国人过节讲究“品用”这些美食。随着这些美食的逐渐“变味”,人们已经把心思从“品用”转到了“受用”上,从“食用”转到了“实用”上了。尽管精明的商家们在近些年变着花样地送礼中,没少赚公家的钱,可他们再精明也没算计出“规定”和“禁令”的出台,再精明也没算计到自己高价购进的“好吃的”全部赔钱卖了。“规定”和“禁令”不仅断了精明商家的来钱道儿,也在某种程度上挡住了一部分人的送礼路。今年的中秋节和“十一”期间,购进各种高档名酒和高档美食的商家,几乎没有一个销路好的。一个专靠节日期间进货倒卖高档食品的企业工人说:“往年也不许公款送礼,但我也都进货,年年也都推销出去了。今年,眼看着货都积压了,要不是哥们、亲戚帮忙低价弄出去一些,连本儿都赔了。现在,我手里还有一些呢……”
    “以后可不能盲目跟风了,这些高档东西不能再进了。中央要求厉行节约,送礼者不买,我们卖给谁呀。”一位在我市某高档小区居住的居民说:“节假日里,总能看到一些领导坐着公车,到家门口后大包小裹地往楼上搬东西,今年这类事儿少了。”在我市名酒一条街,一酒行老板道出了心里话。走出酒行,记者看到商店的酒柜上摆放的“茅台”、“五粮液”、“汾酒”,它们个个漂亮得好似一款款精制的花瓶儿,只是上面不道啥时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短评
    高档食用品,可能直到发霉变臭也没想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对它们会“敬而远之”?不就是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不就是身边多了几个“伴儿”、不就是价格后面多了几个零吗?至于把我们“拒之门外”吗?别说粽子、月饼、元宵想不明白,可能大多数人也想不明白:好好的传统美食,怎么就成了“天价礼品”、“公款送礼”的代言物了?怎么就成了腐败问题的焦点了?冤,太冤了!

    最感慨的变化:单位没福利了
    个体从业者羡慕上班的,因为他们吃的是“皇粮”,用的是“铁饭碗”。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工资高、工作相对轻闲,更主要的是因为福利待遇好,发的那些东西都叫人“眼热”。一“的哥”就拉过都是公务员的两口子。这两口子拿着单位发的福利票去领东西,偌大的捷达车后排座和后备箱硬是塞了个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年都不用买东西了。有的单位更直接,干脆发钱了事,愿意买啥就买啥。一年到头,仅“福利”一项一人至少都能得个两三千、五六千甚至上万元钱。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实施后,单位在端午节、中秋节的时候都没发福利,原本大家还以为能发到钱,结果什么都没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马文涛提到分“福利”的事直发感慨。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女士感慨地说:“本来家里没准备什么,还等着单位发呢。真是变化又快又大……”记者从在事业单位工作、包括当公务员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到,今年发福利的情况,大多和陈女士的单位相近。
    通过交流,记者了解到,单位没发福利人们会不开心,也有一点儿小小的抱怨。但你没有、我没有、他没有,大家都没有,心态总体上还算是平和的。
    短评
    为职工谋福利是对的,但借福利之名滥发“福利”就变味了。当今的福利也是五花八门,难怪个体从业者会羡慕、嫉妒。如市里举办个活动,各家单位明里客气,暗里斗实力,上千元的行头都不在话下,连公文包、本和笔都要买最好的。记者参加过几届市直机关运动会,在观礼台上看检阅时,听到观众们关注最多的、议论最热的,多是哪个部门穿的衣服好坏,而不是哪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好坏。福利,代表着单位的经济实力,也容易使人攀比,如果没有福利,大家也就没有了这种心理……

    最直观的变化:食堂变热闹了
    “过去做20几人的饭菜足够了,现在每天做30多个人的饭菜将够吃。”这是一个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大厨和记者说的一番话。
    记者了解到,现今各单位的职工食堂已不再冷清,而是成立食堂以来最“火”的时候,并且人数还有攀升的势头。每天中午,一些机关干部们议论的不再是去哪个饭店、不再是今天轮到谁请客,而是纷纷来到本单位食堂吃自助餐。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单位”的职工食堂,看到的都是站排打饭、围坐吃饭的热闹场面。一名机关干部说:“其实,中午不出去饮酒是对的。在食堂吃饭既省钱又省时,然后还能在办公室小休一下、娱乐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规定”实施后,我市各机关的接待费用明显下降,公款吃喝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公务接待,没事也想弄两盅儿的人少了。
    短评
    机关食堂是某些人最不屑去的地方,有的人甚至一周也不会去吃一顿饭。原因不是嫌食堂的饭菜不好,而是嫌吃的档次不够、不让喝酒。尽管有的人在“规定”实施后,去食堂吃饭只是为了应付一下,搞“形式主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在食堂吃饭感觉不错。

    最生动的变化:歌声听不到了
    “现在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后,想去歌厅唱唱歌都有点打怵。”一位副处级领导干部说:“说实话,以前去过歌厅,而且去的次数还挺多。现在不行了,就怕到了里面一旦有事说不清楚。”
    过去,公款消费不光是在酒店,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也是公款消费的主要场所。并且,这里的零食、果类、各种点心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消费支出,其标准一点儿都不比高档酒店逊色。陪喝、共唱、伴跳……哪一样都需要钱。
    记者了解到,当下不仅是高档一点儿的会馆、茶座、酒吧,就连歌厅、“头疗”、“足疗”等场所,也纷纷遭遇到“老顾客”的“嫌弃”,营业额下降自然就不必说了。
    短评
    领导干部并非不能去娱乐场所,与家人团聚、朋友相会,去娱乐场所乐一乐、助助兴也是正常的。但有的领导干部却非拿自己“不当干部”,高调进出娱乐场所,前呼后拥地摆排场、讲档次、砸钱装阔……至于花的是不是公款就不得而知了。

    最让人高兴的变化:没听过的新鲜事

    吃喝不耽误的“小店儿”
    “大酒店都不行了,公款吃喝的人少了,可我的饭店却一点也没耽误,有时反到比以前火了……”
    在向阳附近开饭店的老杨说:“你要问我什么原因,这还不好回答。一句话,我的店儿小,来我这里没有用公款的,我也不预备贵得吓人的那种高档菜。禁止公款大吃大喝,受影响的只是高档酒店,我们店根本沾不到边儿。”
    在走访的几家小饭店中,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坦然承认: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生意甚至比过去还好呢。
    怎么见不到小轿车了
    家住政府新小区的李玉兰老人,以前每晚出来溜弯时,都会看到附近的饭店门前一排排地停着许多小轿车和吉普车。她说:“我年纪大,不懂车,但有认识车的。他们告诉我这个车是什么单位的,那个车是某某领导坐的,光一辆车就好几十万,听得我心里直哆嗦。可近期我发现,这些车都不见了,饭店也到点关门了。后来一问身边的邻居,才知道是上级有了规定,不让公款吃喝了。这个规定真好,老百姓都赞成。”
    老婆孩子开心了
    我市某局副局长说,原来晚上经常出去陪吃、陪喝,每次都是喝多了才回家。时间一长,胃就作病了,疼起来直冒汗,老婆孩子也跟着着急。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十多天才能出去一次,喝酒的压力减少了。
    他的妻子也说:“他不在家的时候,晚上我总是睡不好觉,就怕他喝多出事。如今老公能按时回家了,他的胃也不疼了,我和孩子都开心得不得了!”
    一提吃饭就“害怕”
    近段时间以来,各单位负责搞接待的同志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那就是单位来客人了,到了“饭口”时间,留客却很难。而来办事的客人们也往往是不到“饭口”时间,就开始起身告辞。去别的单位办事,也是有事说事,办完即走,趁别人还没有挽留之前赶快“逃之夭夭”……
    短评
    变化越大,说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执行、贯彻得越好;新鲜事越多,说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越顺应民心。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些精神工作中,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在未来里程中,我们真心希望一路看到的都是变化、都是新鲜事儿……

    坚持好才会落实好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有效地净化了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拍手叫好。但多年的“习惯”告诉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性总是经常出现,少数人仍然存在“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打折扣、搞变通的作法,少数人惯用的招数仍有不少。
    要想让“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长久地执行下去,就要深刻领会、把握实质,认清新形势下改进工作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党中央坚持从工作作风抓起的深谋远虑,深刻把握改进作风的新部署、新举措、新要求。让“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长久地执行下去,必须求真务实,改变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图虚名,不做虚功,让领导干部们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上,把成效体现在维护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上来。让“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长久地执行下去,还要建立日常的考核机制,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细化成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要求,及时整改、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对群众对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对于顶风行事,违反“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行为,新闻媒体要敢于曝光,党和政府要有鲜明的惩戒措施。
    无数事实证明,什么事坚持得好、落实得就好,取得的效果就越明显,群众也就越满意。

小饭店不耽误吃、喝!


高档大酒店冷清了!


高档酒无人问津了!


超市购物用现金的多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方权  李艳红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