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态资源“生金产银”穷山沟如今变成“聚宝盆”

挖掘生态资源“生金产银”穷山沟如今变成“聚宝盆”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秸秆膨化饲料加工技术的应用,为畜牧业生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还减少了村屯路边囤积秸秆埋下的火灾隐患。

土地流转后的千亩绿色水稻将村里的农民拧成一股绳。

    第四类主食——马铃薯的大面积耕种,开阔了村民们的视野和思路,看到了新财富。


    春风摇曳,杨柳青青,红润的土地滋养着一辈又一辈朴实农民的幸福。入春以来,工农乡辽阔的土地上,乡里村屯的农民繁忙的景象勾画了一幅幅早春图。
    4月21日,王家村土地流转后调整种植结构整合的104亩马铃薯地块,村民们正在配合播种机来往穿梭在田间地头,运送肥料和种子……“现在墒情比较好,适合春耕播种,地还没种完就已经有企业上门抢订单了。”田地中央,王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旭波对几位干活儿的农民说道:“必须抓紧时间干活儿,争取今年能有个好收成,能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就带一户。”在带动本村困难群众致富过程中,王家村通过打造“马铃薯+”种植项目,依托合作社流转土地,采取两茬轮作模式种植有机马铃薯和绿色有机萝卜的方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带动了50余名贫困户挣到了工资。
    4月29日,安国村千亩绿色水稻示范项目现场,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路边,20余名农民正在有序地摆弄着与水稻种植相关的农活儿。刚刚向村民交代完事情的安国村党支部书记段树义放下手头的活儿,介绍起今年的水稻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他说:“眼前这124亩水稻都要种上绿色水稻。虽说产量不高,但收益可比老式水稻多得多。”如今,村里以合作社形式流转了土地、提高了村民收益不说,还让村里的贫困人群在闲暇之时找到了工作,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负担。
    5月4日,安国村建设的秸秆膨化饲料加工厂内,养鹿大户谢宝忠与村民谷庆波一起熟练地操作着每道工序。谢宝忠说:“把自家过去扔掉的玉米秸秆送到村里的秸秆膨化饲料加工厂深加工,使喂鹿的成本减少了二成,而且从鹿的状态看,健康程度更是好过以往。”
    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精准定位的脱贫项目陆续实施,一批批以调整种植结构示范带动、土地集约示范推动、产业示范拉动等方式发展的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佳、带富能力强的项目,将全面带领工农乡的农民走上脱贫路。用工农乡党委书记许庆武的话说:“不论村里土地是多是少,发挥不出生态资源的优势,就不能转变农民的思想,改变不了根深蒂固的耕作方式,‘生金产银’就如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