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光荣


    劳模展示篇

丹心如故献大爱
——记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 姜 冰

    姜冰, 48岁,中共党员,现任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1990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辽源市传染病医院工作,一直战斗在传染病防治第一线,一干就是26年。26年的风雨兼程、26年的痴心不改,无论是在抗击“非典”、防治手足口病和“甲流”的防治战场,还是在传染病的日常诊治工作中,姜冰始终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日复一日,默默奉献在传染疾病防治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博大的爱心抢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社会广泛的好评。
    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姜冰主动请缨,积极投身到抗击“非典”的战役当中。在隔离疗区工作期间,不顾个人安危,遇到危险环境、疑难问题都主动承担。由于在抗击“非典”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辽源市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于2007年光荣地被选为中共辽源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以后出现的“甲流”、手足口病、炭疽、禽流感等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姜冰多次历经考验,组织医护人员做好接诊、治疗、隔离防护工作。身为辽源市医疗专家组成员,又是传染科主任,不但肩负着全市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救治任务,同时还要负责传染病的相关培训工作。一直以来,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战场,不叫苦累,不计报酬,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上级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日常工作中,他面对的是各种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他不怕脏、苦、累、险,科室收治的艾滋病病人,被认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姜冰在为他们诊疗的过程中,都把他们当做普通患者对待,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多鼓励,在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重新获得了尊严。
    多年来,姜冰在服务患者、奉献社会的同时,更加钻研医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姜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院的临床教学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受聘为吉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传染病分会委员、辽源市肝病学科带头人、辽源市第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姜冰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专业领域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照亮矿区的“明灯”
——记辽矿集团公司金宝屯煤矿 金殿宝

    金殿宝,1983年参加工作,30余年奋战在井下一线从事采煤工作,几经辗转多个矿井,坚持以谦虚严谨的态度、求知好学的精神和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通的矿工成长为煤矿中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辽源市劳动模范。成绩的取得,凝结着他30多年来对煤矿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辛勤付出。
    勤奋学习、爱岗敬业。2003年6月到金宝屯煤矿后,面对新型的采煤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他沉下身子从点滴开始,每次下井总是带着笔记本,把每天检修和抢修事故的工作流程都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经验,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去请教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和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使用大型综采工作面设备的行家里手。几年来,综采一区没有坏过一台减速机、烧过一台电机,采煤机没有损坏过轴承和齿轮,不仅提高了采煤效率,减少了成本投入,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勇挑重担、屡创佳绩。几年来,他带领综采一区,无论采区条件多么复杂、环境多么恶劣,总是能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创造了辽矿公司单面生产原煤日产平均超过7千吨、月产21万吨的新纪录,刷新了辽矿公司综采工作面月开帮108米的历史记录。在2014年集团公司开展的“乌金杯”生产劳动竞赛活动中,他3次夺得冠军。2015年8月25日,因生产压力大,矿领导把综采一区调到了地质条件复杂、设备老化、安全隐患多的南翼S103区采煤工作面。他带领全区员工仅用3天时间查找到制约安全生产的隐患,进行了设备抢修大会战,处理了泵站压力不足、综采支架失修严重、工作面溜子刮板磨损严重、跳链子、采煤机牵引部磨损严重等诸多故障,达到了日产6500吨以上,为全矿稳产增效打下了基础,被矿领导命名为“头区”,成为辽矿公司名副其实的王牌区队。
    履职尽责、恪守安全。担任区长以来,他始终把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始终以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对待“三违”行为,通过严抓严管,使全区员工从不怕违章到不想违章、不能违章。坚持每天班前讲安全、施工地点查安全,坚决不带隐患生产,以“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保证工程质量。几年来,综采一区没有发生过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列级生产事故和较大机械事故,成为金宝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样板区队。
    带着对矿山的热爱和对工作的不懈追求,金殿宝成为了金宝屯煤矿的一把利剑、一面旗帜、一盏矿灯,哪里任务最艰巨最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以忘我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照亮了千尺井下。

用“乌金品格”写人生
——记大唐辽源发电厂燃料运行专工 陶先印

    陶先印天天和煤打交道,操劳于大山般的煤堆里,为保发电、保供热的锅炉输送着“口粮”,普通得像一块煤,但他却是一块乌金,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通体释放着光和热。
    勤恳敬业谱华章
    1995年,当了14年兵的陶先印把3次三等功的荣誉偷偷地藏起,以一个普通复转军人的身份来到大唐辽源发电厂,被分配到条件最艰苦的燃料分场,一干就是20年。从工人到班长、到运行专工,他起早贪黑地工作,劳心劳力,他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生产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2013年,陶先印被评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他的事迹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新时代最能体现大唐精神的大唐人。
    消除隐患保安全
    在设备巡视中,他及时发现输煤一段皮带机尾导料槽内煤粉自燃,并带领大家冒着70多度的高温和刺鼻的浓烟,成功将火扑灭,避免了一次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辽源黄色暴雪预警,他两天两夜坚守在煤场,组织清扫班人员清理输煤皮带机下面及煤场周边积雪,保证了恶劣天气下输煤系统的安全运行。6段消防水门冻裂,水直接喷到6段A、B路皮带上,他把身上穿的大衣包裹在冻坏的水门上,数九寒天,他硬是穿着单薄的衣服坚守在现场。
    掺烧煤泥创效益
    为了降低燃料成本,他组织泥煤及低质煤掺烧7.5万吨,为企业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为确保合理掺烧,他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日,每天都会出现在煤场,在运行值班记录本上交代各班组掺烧的比例和需掺烧煤的坐标,保证合理掺烧。
    模范带头作表率
    冬季供火车冻煤卸车,老陶带领10人的小队第一个冲锋在前,不顾夜间寒冷,手扶铁锹,抡起铁锤,打眼卸煤。零下20几度的严寒下,6级寒风凛冽刺骨,手冻得生疼,脊背却冒着汗。4个多小时的战斗刚刚结束,下一列车却又已经到达,卸煤心切的老陶又继续带领第二队人员继续投入战斗……大家钦佩地称老陶是“累不倒、拖不垮、冻不坏”的铁人。老陶带领的燃料运行一班在接卸煤工作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火车来煤接卸量单月1180节车厢的历史新高,超过平均值500多节,被称为“卸煤快班”。现在,这项“站上交班”制度经过老陶进一步的优化,已经在全分场进行推广,使厂火车来煤接卸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孝敬父母帮助同志
    老陶是出名的孝子,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兄长恭敬,对待妹妹礼让,对待邻里同事友善。虽然三口之家只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可是他宁可自己省吃俭用,每年坚持给黑龙江农村的父母寄5000元钱,让他们安度晚年;大舅哥平房动迁没钱装修,他拿出15000元让他们一家住上装饰一新的新房;平时同事有个大事小情,老陶都像自己家的事一样忙前忙后。

辛苦一人身 情暖众人心
——记国网辽源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抢修班 兰亚斌

    兰亚斌今年50岁,1990年由部队转业来到国网辽源供电公司,至今已在配电抢修岗位上工作整整26年了。他常说:“人不能光为了自己活着,能够给予和帮助别人,生命才更有意义。”
    “用心”——配电抢修的当家人
    “兰亚斌可是咱们的好班长。”配电抢修班汪冰提起他们的好班长立即竖起了大拇指。配电抢修班负责辽源市区10千伏配电网设备及近20万低压用户的供电抢修工作,实施24小时不间断供电服务,是供电企业与用户联系的直接纽带,对外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在兰亚斌的带领下,每年都会高效优质地完成8000多件急难险重抢修任务。
    兰亚斌常说,有规矩才有方圆。他抓管理首先是定好规矩。他制定了《抢修班优质服务奖惩规定》《抢修班劳动纪律考核暂行规定》等20多项制度,使各生产和管理环节都有章可循。他还不断创新管理工具方法。为了解决车载抢修工具无序摆放、使用起来极其耽误时间的难题,他主动思考、积极动手,对车箱进行改装,将普通工器具和带电作业工具分类放置,并实现随车工具箱自动开启功能,有效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缩短取放工器具所占抢修时间。
    “孝心”——服务空巢老人似亲人
    2015年仲夏的一天中午,烈日炎炎。已经80多岁的王阿姨拄着拐杖来到供电局,看上去焦躁不安,情绪也有些激动。她紧紧地拉着兰亚斌的手说:“孩子啊,我家里没电了,你能不能帮我修修啊!我的孩子都在外地,就我一个人在家。你看我行动不方便,没有电更是生活困难,你们快帮帮我吧!”看到老人焦急的眼神,兰亚斌二话不说就赶到老人家。经过细致检查,发现卧室有电,客厅、卫生间没有电,确定是线路老化发生短路。由于故障在墙壁内,在不破坏墙壁的情况下无法直接解决故障,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维修工程,况且室内故障不属于供电公司维修的范围,本不应该他来修,但是看到老人无助的眼神,他认为有责任帮助她。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自掏腰包买来电线和开关,利用午休时间重新装设线路,将原来的暗线改为明线,当屋子重新亮起来的一刻,一位空巢老人的心也随之亮了起来。
    26年,兰亚斌工工整整地记了6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见证着一个人的毅力有多强;26年,他坚守岗位90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一个人的坚持;26年,一个从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工人劳模”。兰亚斌,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