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雕刻你我心中的辽源印象

工匠雕刻你我心中的辽源印象

——谨以此版献给“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这个新词汇颇为引人关注。“培育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国家的行动、是时代的呼唤,说明了“工匠精神”对于一个时代和国家的重要性。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敢于创新。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重在让人们认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特征。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懂得奉献的人。这样的人,其可敬之处在于他们对工作执著的追求,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其目的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为自己谋利,而是为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为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执著专注的人。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不忘初心、精益求精,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正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执著专注,才有了技艺的超凡脱俗,世上才会精品迭出。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乐于创新的人。“工匠精神”讲究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要实现这种目标,要靠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的韧劲和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成就了无数工匠大师,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取得辉煌成就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坚守与奉献。本报记者走近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采写、刊发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为了在“五一”到来之际向全市劳动者致敬,更为了倡导全社会各行各业发扬“工匠精神”,祛除浮躁,看淡名利,铸就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工匠品格”。

    匠人营城 责任于心 责任于行
    本报记者  王  茵
    
    姓名:王飞
    职务:中庆集团项目经理
    人生感言:无论做什么工作,你都必须要爱它,并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达到最好。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见到王飞的时候,他正在南部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指挥工人进行降水井施工,管道抽出的地下水溅得人满头满脸都是,可他顾不上这些。在他眼里,除了挖掘深度、土层湿度、含水量这些硬指标,其它的都不重要。
    这位年仅40岁的道桥专业高级工程师,从事道桥施工已经十六七年了。用他的话说:“吉林省除了四平市目前还没去过,其它的市(州)我都跑遍了。”他告诉我们,“高级工程师”这一职称,在机关,背后跟着的是工资、是待遇。可在他们施工单位,“高级工程师”代表的是担子、是责任,也就是说,你的职称越高,你所担负的责任越重。
    王飞说,相对于以往的道桥施工,南部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更高、施工难度更大、要求更加严格。“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在王飞的办公室,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无一不与施工有关。垫层底板、钢筋绑扎、壁板安装、防水保护,所有这些都有严格的施工要求,检测标准都细化到以毫米计算。
    王飞说,道桥专业主要施工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他戏称自己是“城市匠人”。 用他的话说,匠人营城,责任于心,责任于行。既然选择了这一工作,就必须要爱它,穷尽一生磨炼技能去做好它,将责任进行到底,这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专治“疑难杂症”的袜机“医师”
    本报记者 咸凯慧
    
    姓名:张有军
    职业:袜厂“保全”
    人生感言:人若有志,就不会在半坡停止。

    今年26岁的张有军是江西人,来辽源已有5年时间,如今在东北袜业园区里,已经有了自己家的袜厂。但尽管当了老板,他日常从事的工作还是他的老本行——袜机“保全”。可能你不懂什么是袜机“保全”,简单地说,就是袜机修理工。这“保全”的工作可是整个袜厂生产环节的命脉所在,袜子的质量、工艺、颜色都和“保全”息息相关。
    张有军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袜子行业,已有近10年的袜机修理经验,虽然现在自己当了小老板,也没有放弃他的这门手艺。如今,在东北袜业园区也是小有名气了。机器的一些“疑难杂症”到了他的手里都会“手到病除”。这可不是每个“保全”都能做到的。张有军说:“机器修理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但是我对机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一些古怪的毛病更是不修好不罢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修好一台机器,站在机台前两天一夜不停手地修,去厕所都是跑步去的。当把机器修好时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始终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今后,我会加倍努力让自己的技术更上一层楼。”

    一生干好一件事
    本报记者 于 芯
    
    姓名:郝明 
    职业: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二车队小修班中级维修技术员
    人生感言:把工作当作修行,用尽一生干好这件事。

    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追求“工匠精神”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二车队小修班维修技术员郝明作为行业内的“匠人”,每天精心雕琢修理车辆的零部件,享受着维修“工艺”在自己双手中升华的精神满足感。
    4月26日,走进市汽车公司的车辆维修车间,一辆辆等待修理的公交车整齐地停在维修工位上,汽修工、技师穿梭忙碌着。在一辆公交车体下,身着工作服的维修员郝明正游刃有余地安装维修好的变速箱。2010年,退伍转业的郝明被安置到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二车队小修班当一名学徒工。郝明在汽车修理技术上进步神速,即便是清洗螺丝的枯燥工作,他都注意细节认真记录每一颗螺丝钉的大小、长短。靠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郝明在3年内晋升二级资格考试,成为一名中级维修技术员。
    担负着车辆安全“守门人”重任的郝明,经常维修难度大、周期长的车辆,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精确地看出很多不易察觉的受损部件。“我的一生就要干好修车这件事,宁可得罪人,也不放过一辆有问题的车。”郝明这样解释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江海鹏的平常心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姓名:江海鹏 
    职业:吉林省装备制造公司装备车间生产管理
    人生感言:有颗平常心,做好平常事。

    “狠返三违,安全为天;关爱生命,确保安全。”温习这句安全生产宣誓誓词,是江海鹏每天早上到车间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对于他们这样的工作性质,安全确实是第一位的。
    江海鹏今年52岁,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30个年头,他曾经获得过吉林省煤炭系统的劳模。
    查看生产进度、检查产品质量、如何文明生产,是江海鹏一天的工作任务。他每天早上7时之前来到车间,一直工作到晚上22时左右才回家,生怕每一个细节出现问题。温控上、噪音上,以及标准件的发放,都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这个月,江海鹏和车间的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完成采煤机和掘进机共5台机器的生产和组装,而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们在一周或10天左右就会完成。江海鹏说,我们都忘记有节假日这回事了,就连家人们都不太理解我们的工作。但是,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去做好它,就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抱怨、不埋怨,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平常事。

    我只是一个制作弓箭的人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姓名:吕晓龙 
    职业:辽源龙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人生感言:成功的背后一定是坚持。

    吕晓龙喜欢弓箭有些年头了。从小时候单纯的喜欢到长大后动手制作,再到成立初具规模的弓箭加工车间,这些年,吕晓龙在妻子的支持鼓励下,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从未放弃。
    吕晓龙没有高学历,却有着多数人都不具备的刻苦钻研精神。他潜心研究各朝各代弓箭的发展历史,在翻阅大量图文资料中学习制作弓箭的方法技巧,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摸索中积累制作经验。每一次尝试、每一点儿进步,都有一种毅力在支撑着吕晓龙,这种毅力在记者看来就是“钻”。
    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弓箭制作领域,吕晓龙没有师傅可认,完完全全都要靠自己。制作弓箭所需的各式模具是吕晓龙自己琢磨出来的;制作弓箭所需的部分原料是吕晓龙从国外进口的;从畅销网络到远销国外,一年三四千张订单是吕晓龙靠质量和信誉赢回来的。勤于“钻”、精于“钻”,吕晓龙只要看到图纸,就能保质保量地制作出完全相同的弓箭,他的加工厂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弓箭加工企业之一。

    “袁隆平”是最好的榜样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姓名:刘伟
    职业: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人生感言:像袁隆平一样做人,像袁隆平一样做事。

    被广大农民朋友称为“吉东种子培育之父”的刘伟,他主持选育的“吉东”牌玉米系列新品种现销售范围涉及全国17个省市和地区,累计销售3000万公斤,已为农民创收并创造社会效益多达2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刘伟率先走上了企业上科研的道路,成立我市第一家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自有品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己选育玉米新品种,带领育种团队开始着手自交系的搜集、整理和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工作。他始终坚持在育种一线,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无私奉献给育种事业。“吉东”牌玉米系列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填补了我市多年没有自己品种的空白,而且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优质玉米品种。
    刘伟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吉东81号,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使我市的国审玉米品种达到了4个。玉米品种组合有10个进入国家和省级试验,这些品种耐密、早熟、秆强、适合机械化收获,是目前玉米生产中广受农民喜欢的品种类型。
    2006年,吉东种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种业50强企业;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骨干企业。刘伟本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省政府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农民做一辈子的朋友,用一生的时间为农民朋友选育优质种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看见农民朋友用我们选育的种子获得收获时的喜悦。当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朋友增收的现实生产力时,才觉得自己对得起‘育种人’的这一称谓。”

    运维岁月写春秋
    本报记者 李  锋
    
    姓名:伊长龙
    职业:通信工程师
    人生感言: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见到伊长龙的时候,他正在机房认真地盯着设备查看是否运行正常,眼睛像被捏在手里的几十条线路吸住了一般。这是伊长龙日常工作的一个细节,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他一干就是近20年。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身在移动运维体系工作一线的伊长龙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扛起为人民打造精品网络的责任。刚工作那会儿,伊长龙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告警台,确认一下全市所有的基站是否运行正常。伊长龙如果发现哪个基站出现故障,就必须以最快速度赶去处理。作为基站维护人员的伊长龙只得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修理出故障的基站。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好几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灰尘少的基站设备寿命会比灰尘多的基站寿命长。因此,伊长龙不但在基站出现故障的时候去修理,而且就算基站没有出现故障他也会每天巡查一遍。他分管的基站内非常干净,可以是说一尘不染。
    现在,伊长龙虽然已经是公司网优中心经理了,但他依然在发扬踏实肯干、不怕苦累的精神,默默地工作在网络优化、维护一线,维护通信畅通。

    名副其实的焊接“大拿”
    本报记者 王  茵
    
    姓名:赵吉野
    职务:市热力集团安装公司焊工班班长
    人生感言:相信“精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甭管什么工作,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最好。

    眼前的赵吉野看上去朴实木讷。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憨憨的笑容,一套洗得有些发白的蓝粗布工作服套在厚厚的棉衣外面,近乎臃肿笨拙,一眼望去,怎么都无法将“能工巧匠”一词与他联系在一起。可他却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技术能手,连续获得两届职工技能大赛焊工组第一名。
    赵吉野于1985年进入热力集团安装公司焊工班,从学徒到出师,再到当班长,手中那把焊枪一拿就是30多年。别看他平时言语拙于表达,可只要工作服一穿、防护面罩一戴,他立刻就换了个人,那份专注和沉稳堪比任何大师、名家。
    在同事的心中,赵吉野是名副其实的焊接“大拿”,只要有他在,就没有干不了的活儿。可在他的心中却始终相信那句话:“精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甭管什么工作,只要专注、用心,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最好。
    30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身为安装公司一线职工,赵吉野没有过节假日,没有过星期天,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数九寒天,只要管道出现问题,他随叫随到。曾经有私企月薪给到上万元挖他去工作,可他说,自己在供热公司干久了,心和人都和公司分不开了,干了30多年,还想在这儿一直干下去。不管多辛苦,只要看到热用户的一张张笑脸,心里就比什么都高兴,这份高兴不是钱能取代的。

    装在瓶瓶罐罐中的责任
    见习记者 陈博琳
    
    姓名:刘力豪  
    职业:市水务集团水质监测检验中心化验员
    人生感言: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都不是!他们也许就是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人。
    市水务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大楼里静悄悄的,因为化验员进行检验操作的时候,彼此很少交流,所以实验室内只有水样、检验仪器发出的声响。化验员刘力豪正摆弄着桌上的瓶瓶罐罐做着实验,这就是他的工作。每天,当我们拧开家中的水龙头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放心地使用的时候,刘力豪和他的同事们正时时刻刻在为百姓的饮水安全把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毫米的疏忽都将酿成大祸。检验水质、写出水质数据、填写水质报告并备案,这就是化验员刘力豪一天的工作。也许你会说他很平凡,但是在大千世界中,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刘力豪在检验水质的过程中也在检验着自己,在瓶瓶罐罐中填满了责任。恪尽职守、踏实肯干,只要不甘平庸,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农民周春和的“工匠”情怀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姓名:周春和
    职业:农民
    人生感言:做新型农民,为自己代言。

    下了两天的小雨,大地里少了农民兄弟耕种的身影。4月26日,趁着“雨休”,东辽县建安镇大湾村四组的种粮大户郭玉财决定到镇上去找安山村的农民“发明家”周春和,看看老周最近有没有什么得心应手的新玩意。刚一走进镇子里的小街,就被一处人群所吸引。原来正是他要找的周春和在给围观的农民演示新近发明的多用途打药、播种、施肥、镇压一体机的操作。看了十多分钟,郭玉财觉得这一趟镇里没白来,他立即购置了两台。
    在周春和的农机改装“展示厅”,他向记者出示了一摞子国家级的专利证书——气吸式多功能节水耕种机、节能热风炉、小型高效灭茬机以及能适于山坡地使用的物扶式灭茬、起垄、镇压联合耕作机……这些足以证明66岁的周春和所走过的近50年发明创造之路。郭玉财透露,他十五六年前就使用周春和发明的灭茬机。一台农机抵得上十多个劳动力,干活儿省时、省力、出活儿。
    周春和坦言,他从小就有“工匠”情怀,就是想把老式的农机都改造成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农机,让每一位农民朋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赵一针”的绝活儿
    本报记者 于  蕾
    
    姓名:赵晓宏
    职业:市妇婴医院小儿外科护士长
    人生感言:我喜欢护理和帮助别人。

    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医院护理部的赵晓宏却还在忙着手里的工作。作为一名老护士长,她已经记不住加过多少个班了。
    赵晓宏毕业于四平市卫生学校。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在儿科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8个年头,1995年至今一直担任儿科护士长。
    提起赵晓宏,很多人都认识她,那是因为她有一项“绝活儿”——小儿静脉穿刺。
    因为市妇婴医院承担着全市小儿疾病的救治工作,专业性强,小儿的静脉穿刺较成人的难度大,所以需要护理人员练就精湛的穿刺技能,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这些年,赵晓宏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踏实认真,练就了“一针见血”的技能,成为护理团队的佼佼者。她不仅承担着本科室穿刺较困难的工作,还承担着全院较难扎患儿的穿刺工作,只要工作需要,她随叫随到。
    浙江卫视《绝活》栏目组曾邀请赵晓宏录制一期节目。在节目现场,她挑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30分钟30个患儿,一针成功率100%,被誉为“神针”。赵晓宏多次被评为省“模范护士”“诚信个人”,她曾在全市突发事件抢救工作中被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多次被市卫生系统授予“十大女强人”等荣誉称号。

    用挖掘机书写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 焦红梅
    
    姓名:刘国梁
    职业:挖掘机操作手
    人生感言: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个小细节。只有耐心、专注、坚持,才能做到最好。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用这句话描述市政公司工程队挖掘机司机刘国梁,是最合适不过了。多年来,他凭借追求极致和执著坚持的劲头,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工程施工任务。
    4月26日,在人民大街改造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24岁的刘国梁。
    别看年纪不大,可刘国梁已经做了6年的挖掘机司机。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师傅学,白天在工作中边琢磨边干;晚上回家继续钻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师傅请教。从一名普通的挖掘机学员,再到挖掘机司机,他脚踏实地、勤奋好学,很快成长为出色的挖掘机操作能手。
    工作中的刘国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坐在驾驶室内,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绝不能分神。两个手柄是技术的核心,必须要搭配好、协调好。”尤其是由刘国梁平整过的路面和刷过的边坡,都能一次成型。提起他的挖掘机操作技能,与他共事过的人就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刘国梁虽然年轻,可面对工作中的辛苦和难题时从不打“退堂鼓”。人民大街改造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抢工期,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可他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冲在施工第一线。
    作为一名平凡的挖掘机司机,刘国梁用坚实的脚步和进取的人生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胡希伟  见习记者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