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天气转冷“拼车”升温

    新华社电 近期,北方气温持续下降,哈尔滨的拼车市场也火了起来。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气温走低、养车成本上涨等原因,许多市民开始自由组合“拼车”上下班,并适当给车主些车费。但由于现行法律制度对“拼车”行为缺乏相关规定,“拼车”仍处于合理但不完全合法的尴尬境地。
    “我家离单位较远,如果坐公交车到单位,起码要40分钟,等车时还得挨冻。这两天我和一名有车的邻居商量,每天坐他的车上下班,一个月给他180元钱,既减轻了他的负担,又方便了我出行。”家住哈尔滨市华侨名苑小区的赵学明初次尝到“拼车”的甜头,这两天他又联系几个同路邻居,打算共同“拼车”上下班,大家一起承担费用,这样不但可以大大节省支出,在路上还可聊聊天,增添了不少乐趣。
    随着冬季来临,像赵学明这样有“拼车”需求的北方城市居民开始增多。记者在互联网上发现大量市民发布的“拼车”信息,不少网站还开辟了同城“拼车”专栏,上面除了有“拼车”上下班的信息外,还有不少“拼车”接送孩子的信息。
    虽然“拼车”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但由于仍处于法律盲区,部分市民心存顾虑。根据交管部门规定,“拼车”司机对乘客收取费用,就存在一定的运营关系,而个人是不具备运营资质的,“拼车”收费属于违法运营。因此从法律角度来说,“拼车”是一种合理但不完全合法的新事物。
    法律界人士建议,选择“拼车”需慎行。一旦选择“拼车”,在“拼车”前一定要查验司机的身份证、驾驶证等,并签订“拼车协议”,明确列出路程、时间、费用以及“拼车人”的责任、义务,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
    专家同时建议,应尽量选择同事、熟悉的人“拼车”,对于网上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此外,“拼车人”最好各自购买一份短期意外险,为各自安全出行上道保险,以防遇到意外出现纠纷。  (记者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