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个温暖的“家”
我也有个温暖的“家”
——市儿童福利院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下)
说到儿童福利院,也许很多人会想到这里大都是严苛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偏激、固执、孤僻的孤残儿童。然而,在市儿童福利院,这里只有“叔叔”“阿姨”“哥哥”;这里的20多个孩子虽然是出身经历各不相同的孤残儿童,但现在都是吃得饱、穿得暖、有人疼、有学上的阳光少年。近日,记者走进了有电脑室、医疗室、康复室、阅读室、乐器室、阳光活动室等44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儿童福利院,用了2天时间,切身感受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交响曲和孩子间的嬉闹、玩耍的欢歌笑语。
自律的彤彤——“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13岁的彤彤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瘦瘦小小的身躯,内心却超乎年龄地成熟和坚毅。在9岁以前,她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因为家庭的变故,她才被送到市儿童福利院。
虽然彤彤学习成绩优异,但她却常说自己还需努力进步。彤彤谦虚谨慎,擅长画画、唱歌、跳绳、跑等并经常作为学生代表在各种活动中发言、亮相。现在还是小学生的彤彤,却想好了将来要读什么大学、上什么专业。虽然性格相对内向,但她却同样爱玩、爱热闹。现在,节假日是彤彤最期盼的日子。因为一到节假日,叔叔、阿姨就会带她们出去玩儿。参观旅游景区、看电影、游公园、溜冰滑雪……每次出去,她都会兴奋好几天。
彤彤说:“虽然我现在生活在儿童福利院,但是没感觉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相反,有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还达不到我们这里的生活标准呢。我们上下学都有专车接送,每年基本都能到辽源以外的地方旅游一次,辽源范围内该去的我们都去过了。昨天晚上,陶叔还带着我们一大帮人去市委广场了呢,照相、吃冰糖葫芦,可开心了。学校开家长会,我的‘家长’从来没缺席过。所以,我很感激这里的叔叔、阿姨,是他们给了我第二个家。我更是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回报社会和这里的叔叔、阿姨。”
自强的佳乐——“用成绩回报所有爱我的人”
15岁的佳乐,扎着马尾辫,戴着一副小眼镜,一打眼儿就知道是个学习好的孩子。如果有人问,现在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当中,都有谁将来会学业有成,想必佳乐会排在首位。读初二的小佳乐在学习上不怕苦、不怕累,有着超乎常人的韧劲儿。平日里,其他孩子玩去了、睡觉了,她却常常在学习室淡定地学习。
记者问:“你为什么学习的劲头总是那么足?”她说:“院里的叔叔阿姨对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我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唯一的心愿又只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有个好出路。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没有理由不取得好成绩。我小学时成绩相对比较稳定,为了让我进入重点中学,院里的叔叔、阿姨都没少操心。因为在学区外,市教育局在严格执行学区划分制度的情况下,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和特殊处境,为我开了‘绿灯’,破格将我分到现在就读的学校。初一刚开学的那段日子,我因为种种原因,成绩基本在全年级是倒数。院里的叔叔阿姨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轮番找我交流,有空就开导我、鼓励我。通过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我终于调整好了心态,找到了该有的学习状态。现在,我的学习成绩全年组1000多人中基本能保持在300名左右。我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对于其他比我小的弟弟妹妹来说就是个榜样。我们的童年或许比普通孩子多了些波折,但我们的将来却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让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失望,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阳光的福南——“依赖着那父母般的呵护”
辽宁省出生、吉林省辽源市长大,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清澈的眼睛,身材纤瘦高挑,皮肤细腻白皙,能歌善舞,爱说、爱笑、爱玩儿、爱闹……她就是儿童福利院的元老级成员——18岁的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大一学生福南(化名)。记者见到福南时,她正拿着大扫把清理院子。先是热情地打了招呼,然后加快了清扫力度,大约2分钟后她放下了扫把,和记者聊了起来。
记者打趣地问道:“扫把那么大能拿动吗?”福南却顽皮地回答:“小意思。”顿时,采访的气氛格外放松。她说自己是个“人来疯”,基本上没什么愁事儿。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她,早已习惯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喜欢黏着哥、姐,喜欢抱着弟、妹,习惯了彼此间的打打闹闹,更依赖着叔叔、阿姨那父母般的呵护。记者问:“从小到大,有没有感动、难忘的事情?”嘻嘻哈哈的福南却一本正经地说:“太多了,要一一细数,恐怕数到明天也数不完。比如,陶叔为了我们吃得丰富些,多次到蛋糕店,用我们院里多余的粮食换蛋糕;寒暑假,我们到社会实习、打工,每天上下班陶叔都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不安全;我们谁犯了错,或是有坏毛病的时候,陶叔、饶姨和陈哥他们也会轮着和我们谈心,并给我们父母般的教导。有几次我都被说哭了,但那是感动和惭愧的眼泪,事后我也都向他们认错并表态。”
虽然现在的福南已经是大学生,但她却越来越恋“家”。她在长春有一对代理父母。今年春节,代理父母邀请她去长春,可她只待到了大年初三。代理父母给压岁红包,她坚持没要,虽然现在的她正需要钱,自己也经常打工赚钱,但她却不把钱看得很重。
自信的永玉——“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市儿童福利院里有一位“钢琴小王子”。如果在节假日去那里,就可能听到琴房里永玉弹出的美妙钢琴曲。今年20岁的永玉现在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的大一学生。难以想象10年前的他只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孩子。起初被送到市儿童福利院时,他忐忑、不安,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担心和防备。他发现,院里的叔叔阿姨和父母没什么两样,院里的孩子们也像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渐渐地,他变乖了、懂事了、上进了、自信了……
提起陶叔的好,永玉的眼圈儿红了,声音哽咽了。永玉说,院长陶叔就像他们的父亲,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他说,有什么事情也都可以向他讲。陶叔是山一样的依靠。
永玉的大学钢琴之路其实是几经周折的。小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小学一年级没念完便辍学了。流浪了一段时间,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后,又直接“跳级”到小学三年级。看着同学年纪都比自己小,而知识却比自己丰富,永玉渐渐地自卑了,变得沉默寡言且不合群。叔叔阿姨们知道了,想着法儿地鼓励他、开导她,思想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他进行一对一的思想劝导。后来,永玉不仅小学、初中顺利毕业,还上了高中,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大学艺术生“钢琴小王子”。
永玉说他能喜欢上钢琴,是因为曾经遇到了一个懂钢琴的老师到他们院里献爱心。后来能上大学并主修钢琴专业,这更是和院里叔叔阿姨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人们都知道,艺术类专业是非常“烧钱”的,更何况永玉念的是三本院校。可院里不但没阻挠,而且一直大力支持。高中时期,永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院里就为他找“高教”一对一补习。高考前夕,为了让他没有思想包袱,院里告诉他考上哪所大学就读哪所大学。进入大学以后,为了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家也有琴弹,院里领导顶着重重压力和困难,几经会议讨论,最后由市儿童福利院申请,市民政局审批,花了一万多元给永玉购买了一架钢琴,并且单独设置了琴房。永玉说:“我能考上大学,而且学的还是这么一个艺术类专业,这与市委、市政府、民政局以及我们院里的每个人都分不开的。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曾经的流浪儿,现在会是钢琴专业的大学生。但冷静一下再思考,我总结了一个道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你朝着方向为之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毕业后我想回到辽源,如果有可能,我想做一名人民教师,像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们一样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惜福的南南——“这里就是我的家”
今年22岁的南南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她是一个幸福开朗的女孩。她的口中经常念叨着家里的这人、那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念叨的这些家人其实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
和永玉一样,南南也算是市儿童福利院的“老人儿”了。小时候刚被送到院里时,她很敏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院里温暖的关爱,她渐渐不那么敏感了,渐渐释放出她活泼开朗的本性。
南南说,市儿童福利院是帮她找到过去、抚育她长大、给她美好未来的地方。所以,将来无论走到哪里,这里都是她的牵挂、她的家。
由于南南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被送到了市儿童福利院,所以她只记得父亲去世后骨灰一直寄存在殡仪馆,甚至连父亲的全名都叫不准,其他事情更模糊。后来,她渐渐长大懂事,在平时的聊天中,向陶叔流露出了想将去世多年父亲的骨灰安葬的想法。陶叔把她的家事也当成了自身的事情,向民政局申请并得到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陶叔又凭借兄弟单位以及其他个人关系,先是联系到了南南的一个亲叔叔,并得知南南家是回族。了解了她父亲的名字,然后又找到了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盒。最终由慈善总会出资,将其父亲葬在了我市回民专属的清镇公墓。从那之后,南南也明白了市儿童福利院的叔叔阿姨以及全社会都是她的恩人,都是她要用一生去回报的。
自立的赵福——“没有儿童福利院就没有我的今天”
21岁的赵福(化名)是个既不幸又幸运的小伙子。不幸的是,他从小就是孤儿,在外地孤儿学校上学期间常被大孩子欺负,导致他曾经性格偏激,行为孤僻,甚至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一度走“下坡路”;但幸运的是,后来他回到市儿童福利院,在院里叔叔阿姨的悉心教导下,重拾了他封锁内心深处的那股正能量。曾经的孤儿、叛逆少年,现在的暖男、阳光小伙儿;曾经的不学无术,现在的勤奋好学;曾经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有了工作、有了存款……
听说媒体来儿童福利院采访,正在上班的赵福请假赶了回来。外表憨厚老实,讲话朴实无华,虽然才21岁,但他却已经工作2年多了。谈起过去,他虽然流露出一丝难为情,但还是对他的过去进行了大概描述。在外地孤儿学校读书期间,让处在成长重要阶段的他遭受了不该有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渐渐地,他开始偏激,看什么都是阴暗的,谁的话都不信,甚至对他好,他都不领情。在来到市儿童福利院之初,亦是如此。院里的叔叔阿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正处在青春成长期的小伙子,如不及时改变他的状态,他的将来会不堪设想。于是,陶叔、饶姨、陈哥轮番上阵,对他进行语重心长的教导,苦口婆心的说理,微言大义的规劝。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也许是因为市儿童福利院的风气好,也许是叔叔、阿姨的谆谆教诲警醒了这个本就一身正气的小伙子,渐渐地他变了,变得越来越冷静,越来越贴心。院里的叔叔、阿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了让他有一技之长,将来能自食其力,院里先是送他到技校学习电焊技术,后又为其联系我市的某大型企业就业。自2014年入职到现在,他已由孤儿变成了正式走向社会的新青年;由起初的临时工,变成了有五险一金的正式工。由身无分文的“屌丝”变成现在月入数千元、攒下了数万元的暖男。
赵福说:“现在的我,吃在单位食堂,住在员工宿舍。每天上班、下班,日子虽然平淡却格外踏实,我自己也感到很知足。等再过两年钱攒得差不多了,我准备在市区按揭贷款买个房子,有了房子才敢考虑终身大事。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市儿童福利院永远都是我的家。因为我现在的一切都是院里的叔叔、阿姨们给的,没有儿童福利院,就没有我的今天。”
注: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本版中6个受访对象均是化名。
市儿童福利院的联系方式
电话:0437-37270110437-3727022
地址:龙山区西宁大路2228号(火车站西行500米老一粮库对面)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王 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