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县的由来与初兴

西安县的由来与初兴

(一)


    辽源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息慎氏族在这里生活,到尧舜禹时代与中原交系。春秋战国时属燕国领地,公元前2世纪,属扶余国北境,后为东扶余国又改称为高句丽国,700余年,被勿吉靺鞨族所灭。后来,满族人长期聚居生活在这里,西面是叶赫部,东面属海西女真哈达部。
    1619年,努尔哈赤灭了叶赫部后,将这个地方全部划为大围场,康熙年间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打围用地,取名叫扎拉芬阿林围大疙瘩。
    1896年,清政府取消禁令,准许人们入围开荒。于是,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各地大量农民不断涌入进围,仅一年,就开垦围场内的荒地10万垧。清政府便收缴开荒费,发给土地执照,以二百四十亩为一方,一方开荒地收缴银子七十九两二钱。这样一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副产品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手工业作坊、粮食加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陆续出现。到1901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东路保甲分局,这是辽源最早的建制。
    1902年7月6日,经奉天督军曾祺奏请清朝政府,在东辽河的西部和东部设置两个县,河水西流地域设西安县,河水东流地域设东平县,也就是今天的东丰县。东平、西安是取“平安”之意。县城建在大疙瘩,也就是现今辽源市区龙首山西侧。
    《西安县志》记载:“其地东至大疙瘩山,西至半截河,南至辽河,北至半截河沟口,形势奥旷,方十里有奇,画城基方一里,面积五百四十亩, 凡暑庙坛街道等。全境纵长四十五里,横阔三十五里,面积六千九百方里。”
    西安县首任试办知县绍康到任,租民房办公,开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事机构,每房都有正副头。设立三班,担负站堂、行刑、拘捕、查赃、催科、征比、解囚等差事。将全县划为东吉、西宁、南康、北寿四保,十区十六社。1904年3月,范贵良继任知县,开始修建县衙,到了8月,建成县衙56间,又在南关建了巡捕堂。
    根据西安县城的地理位置,在县城四周的主要通道上,沿城四面修筑东吉、西宁、南康、北寿4个城门,挖筑护城河1390米,还在城区周围的要道上修筑9座炮台。
    到1907年西安县城区已初具规模,商业兴起,居民逐渐增多,全县住户有26000户,人口达187000人。1907年3月8日,清政府发布政令,西安县划归奉天省管辖。
    1908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在各省设立了劝业道,指导各项工商业和招商引资等实业活动。1909年,西安县设立劝业所,有一名劝业员,指导、倡办、统计西安县各项实业活动。
    1908年,西安县就有了采矿业、造纸、机房、缸窑、铁匠铺、银匠铺、石厂等120余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产业。发展较快的是以粮食为原料的烧锅和油坊两大产业,其中,造酒业就有15家,油坊业有11家。早年兴办的天意涌、永德谦、恒兴泉、中兴涌“四大烧锅”的产品就畅销东北各地,始终影响着西安县的经济,多年不衰。 (档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