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120”奔跑在为患者延续生命的路上

辽源“120”奔跑在为患者延续生命的路上
    本报讯(记者 吕琳)在安稳的世俗生活中,危机与拯救的故事轮番上演。辽源市的120急救车便一直与时间和死神打着交道。
    辽源市中心医院院内一座普通办公楼的七楼,是辽源120急救指挥中心所在地。成立于2009年的辽源120急救指挥中心下设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和矿总院3家急救分站,承担着辽源地区130万人口的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护工作。
    28岁的马明慧已在急救中心调度科工作了7年,这里是这个城市的另外一种见证:120急救指挥中心平均每天受理呼救25人次,接到的呼救电话是50至100次。大多数的开场白是:“120吗?这有人要不行了。”在冬春交替之际,患者的病情总是和心脑血管有关,这样的病情相当凶险。
    有时,电话的另一端充斥着满满的恶意与恶作剧。虚假报警和骚扰报警时常困扰着值班人员。醉酒找不到回家的路、深夜谈心、一位母亲甚至多次拨打120为孩子作示范……而每一个来电,调度员都会认真对待。“我们无法分辨,病人或许真的需要急救。”马明慧说。
    调度科里的6块电脑屏幕上,往往预示着这个城市中一部分人的危机。2名值班人员每人负责1部电话和3块屏幕,其中一块显示着救护车的实时地点,一块用于报警人的数据录入,还有一块是派车系统的界面。
    调度科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辽源市6辆急救车的行踪。平时,这些车辆驻扎在市区的3个急救分站内。
    有些微观数据值得注意:120急救电话做到1分钟受理,2分钟调派急救车辆,车组人员15分钟到达急救现场(市区内)。在业内人士看来,出车速度完全取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属于可控数据。但急救车到达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状况、事发地点远近、报警人提供的地点是否清晰可辨、甚至是天气情况。
    路途上,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车组人员与急救现场保持联络,以便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同时,作出最优化的急救路线。
    车组人员常规配置为1名司机、1名急救医生、1名护士、2名担架员,急救车载设备全部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每年急救车运送的危重病人不计其数。一位急救分站的医生对去年的一个抢救病例记忆犹新:病人服用了“百草枯”农药,抬上急救车之后,家属质问大夫:“怎么不给吸氧……”在家属的医学常识中,并不知道服用“百草枯”农药吸氧会加速患者的肺纤维化。
    2015年,辽源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共受理呼叫9185次。
    53岁的刘峰是一名从业30多年的老司机,他驾驶的急救车每年要跑4万多公里。在运送病人过程中,家属往往把忧虑和焦急发泄到他们身上。“我们理解家属的急躁心情,可是发火对急救也没有帮助啊!”遭遇种种,但同事们的初心不改。
    时至今日,刘峰的愿望简单而迫切:私家车见到出勤的120急救车能让路;病人家属能清楚表达患者症状;如果路人见到有意外情况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希望路人能守在现场,随时告知急救组最新的状况。
    “还有就是理解吧,把人救了是所有人的愿望。”刘峰说。
    这就是120工作人员的心愿:不求感谢,但求理解。